張 勇(廣東理工學院,廣東 肇慶 526100)
中國高概念電影從2002年的《英雄》發軔至今,一直受到市場追捧,出現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當然也有一些“魚腩”作品。如何融合高概念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電影,已成為當下國內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中高概念系列電影表現搶眼。2015、2016年的十大票房引進電影無一例外都是高概念電影或與高概念有關,國產十大票房電影也以高概念電影居多。如問鼎2015年國產電影票房的《捉妖記》,故事源自《山海經》,情節簡單,但制作技術卻非常好,大規模運用電影特效,深受市場和影評界好評。2016年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老套的人物原型和故事題材并沒有讓人生厭,故事的情節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將“三打”升級為“三斗”,打斗場面震撼,特效中有濃郁的中國元素,視聽感受俱佳。2017年初,《西游·伏妖篇》將高概念策略體現得淋漓盡致,首映日以3.56億元刷新內地華語電影單日票房紀錄。高概念電影為何如此盛行?
商業電影時代,票房是衡量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尺。電影投資方期望以最少的投資求得最大的回報,而面對電影作品的題材枯竭,制作方勢必會走捷徑,不斷利用原來的電影IP進行改編,勢必會在電影外形包裝、營銷話題上大做文章,不斷制造熱點、噱頭,吊足觀眾的胃口。于是,高概念策略成為電影制作方的首選。
另外,成功電影模式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無疑會催生更多高概念電影出現。電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因為“高概念”策略而獲得較大成功,除了票房大賣近3億元外,還在“金馬獎”“金像獎”和威尼斯電影節中囊獲不少獎項。之后電影方又推出第二部《狄仁杰之神都龍王》,第二部啟用了3D制式畫面,在票房上遠遠超過第一部,超過6億元。第三部《狄仁杰之奪命盛宴》目前也在積極籌備中。
“個體對于藝術,總是從自我的精神需要出發做出選擇,為了在想象中實現自己沒有得到滿足的期望和沒有體驗過的經驗?!盵1]人的心理存在一種特有的補償現象,就是遇到難以實現的愿望和生活中得不到的或丟失了的東西,往往借助想象以求精神的補償和滿足。高概念電影中表現的元素,在現實中難以實現,而觀眾多少都存在實現這些“夢想”“愿望”的精神需要,能在作品中找到共鳴和存在感。觀眾中年輕的觀影族,對歷史、民族、情懷等相關的元素不太關注,他們卻有一種獨特的“集體經驗”,感興趣的是新鮮奇特的素材?!皬娏业暮闷嫘氖莻€體需求藝術的內驅力?!盵1]大量特效存在的高概念電影能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并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
毋庸置疑,高概念在電影中的合理運用,一定程度上能保障票房,客觀上也使中國電影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現實中我們應看到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也存在諸多問題,也有很多失敗的作品。
許多電影只憑借創作者與制片商的直覺,而非從接受的主體來創作作品,不了解觀眾,急于求成,沒有高概念意識,卻在電影中任意添加、拼湊高概念元素。2016年《封神傳奇》因雜糅的類型元素過多,對原型改造過重,斧鑿痕跡過于明顯,特效畫面趨向“網游”,最終導致票房慘敗。電影《沖天火》植入“再生學”和“超能干細胞”等所謂的高概念,看起來“高大上”,結果“出乎意料”有余,“合乎情理”卻不足。因電影需要面向市場,而新創意電影又需要增加許多的創意成本和開發成本,于是電影創作者走捷徑,對之前的電影IP進行簡單復制、模仿,盲目跟風高概念。如《西游記》系列電影取得了成功,于是出現了眾多“悟空”一擁而上。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和2016年根據《西游記》IP改編的電影立項多達26部。其中能否成功,一時難以斷言,但可以肯定的是觀眾一定會產生審美疲勞。
為了避免高概念電影敘事情節的淺白,制作方會在電影故事設計中增加多個主題以豐富內涵,其做法本無可厚非,但結果卻事與愿違。作品主題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心主題不突出,觀眾不知所云,讓人感覺有故弄玄虛之嫌。如2005年的電影《無極》,此片云集中、日、韓三地一線明星,畫面制作精良,但其票房與預期大相徑庭。最大的敗筆在于過于“戲劇化”的風格,作品主題模糊不定,立意不明,敘事邏輯凌亂,情節連貫性不足。
電影是文藝作品通俗化的過程,它的“美學品格是適應接受者消遣、娛樂的感性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是以娛樂性、消遣性和刺激性為指歸,是訴諸快感、直觀和情趣,帶有游戲的性質”[2]。中國的電影歷來注重表現人情世故、生存命運和社會生活,有著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過于“無病呻吟”并不能給人帶來愉悅和美的享受,反而會失去一部分市場。高概念可增添電影中的浪漫主義色彩,但如果生搬硬套,忽視故事的強邏輯性,任意植入高概念只會顯得嘩眾取寵、弄巧成拙。
故事原型、文學作品受其文本的影響,其精神思想難以煥發,但改編為電影作品后,觀眾從中會找到仿真現實的情景,其主題思想的凸顯無疑更有張力。對于任何電影作品,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須抓住觀眾,喚起其強烈的興趣,使之在欣賞過程中欲罷不能,觀后回味無窮。一旦觀眾對電影作品感到乏味,以昏昏欲睡或中途退場的方式中止接受行為,那么該電影無疑是失敗的。兩小時左右的觀影,要保證觀眾獲得一次完整的欣賞體驗,使之深有所獲并樂而忘倦,就必須在創作中預先將觀眾置于眼前,設計在作品中。高概念電影不能只加幾個特效鏡頭,追求速成,只有其形,還必須注重其神。觀影者不是生活在虛無的世界中,他期待從他的經驗和知識出發介入接受電影。只有當潛藏在意識深處的經驗和知識為電影作品所激活,產生巨大的內心反響和情感共鳴時,受眾才能對作品產生強烈的印象和深刻的領悟,電影才真正屬于觀眾。觀眾才是電影創作和生存的標尺,所以電影的創作者應對觀影受眾予以研究。
創作是沒有捷徑的。高概念電影要想成功,必須在題材上深入挖掘。一方面,中國文化底蘊非常豐厚,眾多的文化典籍、民間故事傳說等許多題材都值得借鑒;另一方面,挖掘電影的題材除立足民族文化之外,還應立足觀眾需要,挖掘體現時代精神價值的題材。雖說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電影作品,但時代也為電影藝術提供了一批偉大的觀眾。高概念電影若能順應時代主題,適應觀眾的心理需要,凝定他們的心氣,則能獲得大規模的觀影群眾基礎,才能成為經典。
在不違背事件和原型的前提下,大膽對故事進行重構和續寫。電影《神話》《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對故事重構成功的典范。續寫方面,在中國成功的卻不多見,較為成功的有《狄仁杰》系列、《西游記》系列,寥寥可數。好萊塢系列電影如《蜘蛛俠》《變形金剛》《星球大戰》等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續寫系列電影仍然是開發題材的重要方式。
電影敘事具有獨特的特點,“圖像介質具有時空二元特征,付諸人的視聽二元結構,產生圖與像的二元分立”[3]。由于強化觀賞價值,全力追求影像的視覺造型效果、電影運動景觀和畫面的超現實境界,電影的文學性、戲劇性和思想性顯然會被弱化,電影敘事也一定會發生重要變異?!按笃械漠嬅嬖煨?、場景、影調等體現了電影的意象,能低度地參與敘事過程?!盵4]由于高概念電影中關于空間性的場面景觀需要占據一定的時間和篇幅,往往會割斷敘事的時間性線性邏輯,所以敘事必然簡單明了。“好萊塢經典大片敘事方式常常采用線性敘事結構,非常注重敘事結構的完整性和時空統一連續性?!盵4]
相比劇本本身,電影在情節上更具有脫跳性,即便是以線性敘事為主的高概念電影。高概念電影形式上的“虛”不能脫離內容上的“實”,影片內容所表達的主題應清晰易現,情節設置必須基于故事本身,還原真實感。立足題材情節進行巧妙構思,情節的發展應有層次性,在大場面出現前充分蓄勢,挖掘、運用小場面進行鋪墊。情節畫面轉場時不能背離故事本身的邏輯性,不能離開故事的完整性,否則觀眾會“難以抽身,不能自拔”。
高概念電影敘事方式的簡單明了,并不意味著就是公式化。堅持線性敘事的同時適當運用插敘和倒敘,可以豐富電影內涵。如今,電影已廣泛嘗試和運用“跨類型”的混搭模式,電影的“越界”發展一定會帶來敘事轉向。再說《無極》,其中“詩劇化”的敘事風格有別于傳統老套的情節劇,雖然一時沒有被中國觀眾所接受,但仍不失為一種電影敘事方式的創新。在敘事場景的選擇上,高概念電影常設置虛擬空間,但過度虛擬又令人乏味,適度的異域風情和現實空間能激發觀眾的審美興趣。如《阿凡達》《變形金剛4》等中的中國元素并不只是空間、畫面的簡單轉場,而是適時應變的敘事策略,很好地詮釋了跨文化敘事。
高概念電影走出去是一條必由之路。與中國人口眾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觀影的人數和人次較少,所以高概念電影不能僅僅依賴國內市場,還必須面向海外市場,從電影立項階段就應考慮到市場拓展的問題。
中西文化形態的差異從未消融,隔閡明顯。海外觀眾對中國文化極有興趣,但對中國的歷史故事了解甚少,這給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了契機。高概念電影符合西方人的審美習慣和欣賞心理,可能是最大的突破口。電影的制作方應謀求與海外合拍,開發東西方都能接受的故事題材,推動全球發行,開拓國際市場。根據《哈姆雷特》改編又結合中國歷史故事的《夜宴》,華誼兄弟影視公司的宣傳推廣不遺余力,此片在海外推廣上線,取得高票房的同時,還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2016年末電影《長城》上映,獲得巨大成功,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大規模的中外合作制作的電影,該片將中國的玄幻類型片和西方的魔幻類型片相結合,依托萬達院線和傳奇影業在全球有序推廣、上映。
另外,相關政府部門和主管部門應該為“出?!钡碾娪鞍l行企業提供更多的資訊支持和資金扶持,并提供稅收優惠政策。
利潤是電影制作方的驅動力,是電影產業得以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電影投資收入不能過度依賴票房,后電影產品也是電影產業利潤的重要來源。以《星球大戰》為例,其連續不斷的形象產品的開發就給片商帶來了超45億美元的收入。《哈利·波特》開發出了200多種衍生品,其經濟收入遠超票房。大多電影的收入可能只停留在觀影消費這個環節,但對于高表現、好口碑的電影,觀眾絕不止滿足于一次觀影,他們愿意從更多渠道去二次接觸電影,如購買服裝道具、書籍音像制品等,這就形成了二次消費。
高概念電影的完全產業化離不開后電影產品的開發。高概念電影衍生品更具有可開發性,因為影片中“意象”特點鮮明、風格獨特。對于后電影產品的開發,必須樹立品牌意識,努力開發有市場號召力的品牌形象并持續經營;必須充分地進行市場論證,科學合理地設計成套的營銷方案;必須注意整個價值鏈的聯動、協同,挖掘和提升電影的附加值。
高概念的引入使中國電影的市場化和產業化不斷加速,推進中國電影持續向前。高概念是電影表達形式上的一種創新模式,但不是電影手法變革上的唯一路徑。面對大眾電影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訴求的不斷變化,高概念電影需要在題材故事的多元化、個性化上積極探求,更需要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