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琴(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9)
在歷史上,英美曾經積極推行過殖民政策,英國通過殖民而成就了“日不落帝國”之名,美國則靠殖民得到了現在的絕大部分國土。殖民主義文化也深刻地影響著英美電影。
“19世紀晚期的全球化在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全球擴散中到來,這使世界處于由歐美定義的現代性霸權之下;同時,在追求民族自治的革命中,政治走向分崩離析,給全球化帶來危害?!边@既是對殖民主義與第一次全球化前因后果的較為準確的概括,同時也為觀照英美電影與殖民時代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思路。首先,部分電影反映的正是這種全球擴散;其次,在當代人意識到了殖民主義的危害后,又會有意識地在電影中進行糾偏。
正面反映殖民時代的電影有如喬治·米勒與羅德·哈迪的《魯濱孫漂流記》等。英國人魯濱孫之所以會因為海難而流落荒島,本身就是因為在殖民擴張的大時代中他有著征服世界的宏愿。而在被迫滯留荒島期間,魯濱孫也表現出了殖民者應有的精神、能力和行為,如和所謂“食人族”的斗爭,給一個當地人命名為“星期五”,并讓星期五做了自己的仆從等。如果說在《魯濱孫漂流記》中,殖民地還是被模糊處理的,那么澳大利亞與美國合拍的《澳洲亂世情》(Australia,2008)則明確了殖民的具體時間、地點,乃至殖民者開墾當地的方式,殖民者與當地人的相處等。澳大利亞正是作為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存在的,主人公薩拉是英國的貴族小姐,她的丈夫在澳洲以經營牧場營利,薩拉后來也繼承了丈夫的這份家業。而表現白人對美國本土的殖民的則有凱文·科斯特納的《與狼共舞》等,電影通過“與狼共舞”之眼展現了印第安蘇族人與白人之間的沖突,正是白人的到來,北美大陸這片淳樸的土地改變了模樣。
而對殖民時代造成的悲劇進行糾偏的則有邁克爾·曼的《最后的莫希干人》(TheLastoftheMohicans,1992),杰里·倫敦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情劫》(StolenWomen,CapturedHearts,1997)等。兩部電影的特點都是原本應該是扮演殖民者角色的白人在與被殖民者(印第安人)的長期相處之后,兩種文化之間發生了碰撞,最終他們選擇了“背叛”自己的種族文明而與被殖民者共同生活。《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霍克依是第一個認同印第安文化的白人,而愛上他和安卡斯的科拉姐妹則是第二和第三個?!肚榻佟分械陌材葎t是在被以米托萬為首的印第安勇士們擄去之后,心甘情愿地與米托萬生活在了一起。這種拋棄原本民族屬性,以愛情、婚姻為種族之間紐帶的角色是極個別的,電影的這種糾偏也是無力的。
還有部分電影,殖民文化并不是其主要表現內容,但是滲透在某些細節上,體現著某種霸權觀念與歐洲優越感。例如,羅伯特·史蒂文森的《簡·愛》(JaneEyre,1943)根據19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勃朗特本人自然無法擺脫時代的束縛,對殖民文化有全面而正確的認識,而這部拍攝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電影也將原著中反映殖民主義的部分忠誠地搬到了大銀幕上。羅切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是他當年在牙買加的西班牙城迎娶的。在這樁無愛且畸形的婚姻中,伯莎成為一個暴躁易怒,永遠發出咆哮和詭異笑聲的瘋女人。對于勃朗特與導演而言,自始至終無言的伯莎是簡·愛的一個參照物,也是維多利亞時期在夫權、父權壓迫下英國女性地位的一面鏡子。但她也是殖民主義的產物,因此她在大英帝國以及男權社會被剝奪話語權,被雙重邊緣化也就不難理解了。
《簡·愛》之中涉及的殖民文化并非原著作者與導演主觀創作的產物,而是在后來的電影批評中被挖掘出的。與之不同的是,部分電影則是主觀能動地展現殖民文化的背景,或是因殖民文化而產生的殖民思維,或是給電影打上清晰的時代烙印,或是引發觀眾的思考。
首先是作為背景出現的殖民文化。如約瑟夫·哈迪根據狄更斯小說改編的《遠大前程》(GreatExpectations,1974),同樣是再現19世紀的英國,《遠大前程》中的殖民文化內容就是清晰可辨的。電影中多次提及澳大利亞這一英國的殖民地。從政治的角度來說,澳大利亞是英國的罪犯流放之地,阿貝爾就是從澳大利亞逃回來的犯人之一,這不僅使他在英國難以受到人的尊重,而且一旦他被捕,等待他的就只有絞刑架。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遙遠的澳大利亞成為英國人口中“深不可測”“神秘莫測”的代名詞。除澳大利亞外,印度、錫蘭等則作為夢幻、神秘和航海者的天堂存在。這些殖民地關乎皮普之外人們的“遠大前程”。與之類似的還有安迪·坦納特的《安娜與國王》(AnnaandtheKing,1999),在電影中,英國女教師安娜成為泰國國王蒙庫的家庭教師。盡管在歷史上,泰國并不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安娜之所以會到泰國,是與英國對緬甸的殖民統治分不開的。而蒙庫也心急如焚地面臨著英國的進一步擴張,不得不在各種勢力面前周旋。此外,安娜眼中的泰國無疑是原始而落后的,是需要她去觀察、啟蒙、開化的。而代表了西方的安娜也得到了東方女性難以匹敵的重視,如首相瓜拉洪懇求她留下,安娜和蒙庫一起送別夭折的小公主等。
其次是與殖民文化相關的殖民思維。一部分英美電影以當代為時代背景,但是在敘事中人們能看到支配角色們行動的,或存在于角色意識中的,依然是殖民思維。如在安德魯·尼科爾自編自導的《戰爭之王》(LordofWar,2005)中,電影以尤里的自言自語向觀眾展現了他在殖民思維下開始的“職業生涯”。原本祖業是開飯館的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從事起了軍火生意,而他的發跡史實際上就是殖民時代老牌帝國的發跡史。對于尤里來說,他行動的唯一目的就是將軍火賣出去,為此他擁有多重身份,在各國奔走,利用美蘇軍備競賽、蘇聯解體等各種國際事件,至于世界和平問題或正義是非從來就不是尤里要考慮的,在面對西非村莊屠殺等事件時尤里是冷漠的,無底線地擴張、追求物質利益正是殖民思維的一種。又如愛德華·茲威克的《血鉆》(BloodDiamond,2006),電影中的阿徹也是一個戰爭販子,他的財富來源于倒賣塞拉利昂的鉆石。而以所羅門為代表的土著們被強制開采鉆石,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內部叛軍強迫他們勞動,但這里的生意卻是被西方珠寶商操控的。電影中的黑人老者說不希望西方人發現這片土地上有石油,正是看透了西方白人們以“援助開發”為旗號進行掠奪的丑惡嘴臉。
當下,殖民時代已逐漸遠去,然而其“遺產”卻依然存在。一般而言,人們普遍認為,文化進入了一個后殖民主義時期,文化霸權代替了政治、經濟霸權成為強國對弱國的主要殖民方式,而電影則進入了新“全球化”的語境之中,充當著文化殖民的急先鋒。無論電影人如何理性,操持怎樣的歷史觀,都很難完全不受后殖民話語的影響。尤其是在世界電影市場中占有主導地位且擁有強大親和力的英美電影中。有的電影在后殖民主義話語的影響下,不自覺地將這種話語運用到影像表達中,以“拿來主義”借他國文化來植入本國價值觀;而有的電影則旗幟鮮明地對后殖民主義說“不”,為人類文明敲響著警鐘。
這一類電影體現著賽義德東方學中“想象的地理”,即在銀幕上呈現一個想象中的東方,而這種想象往往是帶有偏見與歧視的。有的電影表露得較為明顯,如西蒙·韋斯特的《古墓麗影》。電影的故事背景在柬埔寨,而由于貧困因素,柬埔寨政府甚至允許劇組以破壞古跡的方式來拍攝電影,從而帶動當地的旅游業。而電影的內容也充滿著某種“歐洲中心論”基調。探險家勞拉深入險境,目的是為了在九星一線的關鍵時刻拿到兩塊三角金屬鑰匙,傳說這樣就能獲得改變時空,讓死人復生的強大力量。一旦以陳洛為首的黑社會得到兩塊半三角,后果將不堪設想。在電影中,西方是東方的拯救者與啟蒙者,從勞拉和陳洛的關系來看,西方也是東方的敵對者,而其中西方扮演著正義的角色。
還有一類電影的“他者”話語則是較為委婉的,這主要體現在美國的動畫長片中。如迪士尼根據花木蘭故事改編而成的《花木蘭》以及夢工廠的《功夫熊貓》(2009)系列電影等,兩部電影都有著明顯的東方主義色彩。然而這并不能否定電影中對中國/東方的指認是存在偏差的。在《花木蘭》中,花木蘭是一個自強不息,憑借個人奮斗贏得包括皇帝在內的其他人的尊重,最終自己掌握了自己命運的角色,她是一個有著中國面孔的“美國夢”實現者,而中國傳說中花木蘭所面臨的具體處境則被電影有意忽略了。人們不難發現,即使改換了木蘭的中國身份,整個故事“替父從軍”的主線依然是成立的,而其中的非主要內容則存在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扭曲,如木蘭參加的媒婆相親大會并不是中國古代的婚戀關系締結方式等。迪士尼與之類似的作品還有講述英國殖民者和美洲土著之間愛恨離合的《風中奇緣》(1995)等。
還有一類電影則在堅持自己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反思后殖民主義話語。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主人公杰克·薩利參與到對潘多拉星球的征服中,其動機原本是完成哥哥的遺愿,為地球人與當地納美部族人之間的友誼做出貢獻。此外,雙腿癱瘓的他也希望能借助阿凡達的軀體實現走路的愿望。然而在打入納美部落后,杰克日益發現當地人的善良美好,以及貪得無厭的地球人的丑陋。當雙方矛盾累積到極點時,一場“文明”與“野蠻”之間的戰爭便不可避免了,SecFor公司的經理和軍方代表上校邁爾斯首先選擇了訴諸武力。而杰克選擇了納美人的陣營,幫助當地人趕走了作為殖民者出現的地球人。電影對后殖民主義話語的反思首先在于人類的這一次掠奪性的登陸最后以失敗告終,高科技制造的強大武器并沒有讓殖民者無往不利;其次,可以發現,電影中導演堅持了美國文化中自由、平等這一主流價值觀,但又沒有將納美人視為“異己”,杰克主動將自己“本地化”了,融入納美人中,并且全面接受了納美人的自然觀與生活方式。這代表殖民者反而成為被同化、被輸出文化價值觀的對象。此外,人類依然在這次抗爭中扮演著主要角色,這是導演對當代人有著掙脫后殖民話語的信心的一種表現。
殖民體系的存在與消亡都體現在英美電影中。英美電影中既有站在不同視角,從正、側面表現殖民主義的作品,又有立足于后殖民主義時代,自覺或不自覺地展現文化霸權之作。殖民文化由于其巨大的影響,還將長期地、多方面地存在于英美乃至西方影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