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嵐(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華語青春電影市場近年異常火爆,從《小時代》系列電影開始,在熱門IP和偶像效應的雙重作用力下,青春電影的票房成績和關注程度節節攀升。以《小時代》系列為例,票房總計近20億元,①#小時代3#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高達21.6億,但口碑卻在業內廣受詬病,曾多次在社交網絡上掀起影評人和粉絲之間的罵戰。導致華語青春電影票房與口碑懸殊的原因,筆者從受眾角度分析,認為主要是當前華語青春電影僅停留在吸引受眾消費而非獲取受眾認同的階段造成的。筆者認為,從消費到認同的發展模式的轉變,是華語青春電影針對其青少年受眾群體必然要進行的改變。
電影作為大眾藝術,需要得到觀眾的接受,而觀眾對于電影的接受多數來源于觀影過程中獲得的滿足感,影視接受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觀眾通過電影的藝術創造宣泄自身的情感、彌補生活中的缺憾。正如電影符號學家麥茨所認為的,“電影的實質和獨特功能在于滿足觀眾的種種長期壓抑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欲望”,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常常是處于“白日夢”的狀態,這是“人的最原始、最深層的本能欲望和沖動的想象性滿足”②。而這首先要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與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建立起“認同”,正如接受美學學派提出的“接受主體只有對作品或其中的人物產生了認同心理,才會對藝術文本不自覺地進行再創造,而這正是藝術接受活動能否順利展開和深入進行的一個關鍵性因素”③。因此,電影,尤其是類型電影,經常通過影像表現的手法和技巧使得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呈現出“認同+做夢”的心路歷程。青春電影作為以青少年為主要表現群體與接受群體的電影類型,需要獲得青少年群體的認同并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影片《我的少女時代》是近年來華語青春電影中,讓“認同+做夢”這一心理模式得到較好實現的代表作品,下文將以其為主要分析對象進行解讀。
真實感是讓觀眾產生“認同”的重要原因,電影的真實感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影像真實,主要通過畫面細節來展現;另一方面則是藝術真實,是藝術假定性下邏輯、情感的真實,通常表現為觀眾對于影片故事和人物的認同。首先是影像真實,《我的少女時代》作為懷舊系列青春電影,影片主體故事發生于1994年的臺灣,主要人物是一群高三學生,影片中情節和細節的設置都與時代背景、人物身份十分契合,而且影片的時間線索是通過真實的娛樂事件巧妙地建構起來的:通過電臺廣播“小虎隊蘇有朋從臺大退學事件”交代故事發生在1994年9月;次年,主角們考完聯考恰逢周星馳的《大話西游2:大圣娶親》上映,正好是1995年,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幸運信、私人錄像廳、溜冰場、書局等因素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而考試、追星、寫情書等情節則非常貼近高三學生的日常生活。而這些因素、情節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當下的學生時代仍留有印跡,如考試、追星等,在構建時代、身份真實感的同時,與當下青少年的學生生活也緊密相連,能夠充分贏得共鳴。影片通過諸多情節和細節的設置,較為真實地再現了20世紀90年代初臺灣高三學生的生活,為受眾的觀影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形成了較強的影像真實感,為觀眾建立認同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是藝術真實,主要分為邏輯真實和情感真實兩部分,也是觀眾產生認同感的重要部分。邏輯真實主要是指影片通過情節設置在敘事上能夠達到因果相承、自圓其說,讓觀眾得以認可影片講述的故事。影片《我的少女時代》講述的是平凡少女林真心和學校老大徐太宇的初戀故事,在兩人關系的推進過程中,較好地建構起了影片內在的邏輯,使得影片敘事流暢。“幸運信事件”“失戀陣線聯盟”“校慶事件”等情節都在推進林真心與徐太宇兩人關系的同時,串聯并推動著影片的發展,使影片的敘事更具整體性。此外,很多前后呼應的情節點和臺詞增加了影片敘事的黏合度,例如,劉德華“2015真心愛你”演唱會,呼應了徐太宇對林真心年少時的諾言:“我叫劉德華唱給你聽”;而劉德華人形立牌、徐太宇的匡威帆布鞋、林真心的個人資料集等道具也起到了聯結上下文的作用。影片通過具有串聯性的情節、情節點以及道具的設置,很好地增強了邏輯的真實感和敘事的整體性,增加了受眾對影片故事的認可度,使得受眾能夠在邏輯層面上更好地對影片產生認同。
情感真實則通常表現為通過人物塑造使得觀眾對影片主要人物產生同理心,因而能夠自我代入,產生認同感和做夢的效果。青春電影能夠讓主體受眾——青少年對影片主要人物產生同理心的關鍵在于影片主要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需要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心理有一定的共通性。青春期是一段介于兒童期和成年期的過渡時期,一般將處于這一時期的人稱為青少年。根據埃里克森人格漸成論的八個階段,④青春期是人形成同一性的重要時期,但是由于青少年的社會機能并不成熟,在青少年形成個人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過程中會受到來自成人社會的各方面限制,這與青少年生理、心理機能迅速成熟而形成的自我意識必然產生矛盾,形成與社會的對抗性。因此,青少年通常處于尋求認同和努力從邊緣走向中心的過程,其行為和心理通常具有邊緣性、對抗性、獨立性等特征。《我的少女時代》的主人公林真心,在影片中的定位是一位“平凡少女”,長相平凡、狂熱追星、暗戀校草等細節構成了林真心“平凡少女”的形象。與校花陶敏敏的對比更凸顯了她的平凡,而利用幸運信“報復”陶敏敏則展現了普通女生并不惡毒的嫉妒心,將“平凡少女”的形象豐滿化。該形象具有明顯的邊緣性、弱勢化的特點,并通過拍攝方式、構圖等對這些特點進行了強化。影片的前半部分,林真心在畫面構圖上表現出明顯的角落化、低姿態的特點,通常表現為躲藏和摔跤,例如躲在樹后聽歐陽非凡唱歌、兩次摔倒在徐太宇面前等,林真心在影像構圖中多處于左下角位置,在視覺上強化了角落化、邊緣性的特點,俯拍、低角度拍攝等則強調了林真心的弱勢。影片前半部分塑造的林真心“平凡少女”的形象,不僅能夠引起普通女學生的共鳴、獲得認同感,而且其邊緣性、弱勢化的特點與青少年處于社會邊緣群體的狀態具有相通之處,這就使得影片獲得認同感的受眾群體擴增——讓廣大青少年群體建立起認同感。影片進程近半,受眾與影片主人公林真心的“認同感”已經基本建構,林真心的形象開始發生轉變。通過溜冰比賽要求徐太宇“做回(資優生)徐太宇”是林真心表達自我、進行反抗的開端,在該情節中影片利用視覺差形成了林真心高于徐太宇的畫面構圖,暗示林真心從弱走向強。林真心的這種行為和心理,與青少年渴望從邊緣走向中心的需求相契合,筆者認為這也是影片開始進入“做夢”階段。當“認同”基本建立,觀眾能夠與主人公“感同身受”,就會產生更多需求——通過影片表達觀點和完成意愿。林真心從邊緣到中心的轉變最初表現于容貌:發型從無劉海、微卷雜亂的短發變成了齊劉海、短黑直,摘掉了眼鏡,人物形象變得青春靚麗。改變形象后的首次出場,影片利用光影讓人物呈現逆光的效果,營造出夢幻的氛圍,一方面是劇情需要——強化歐陽非凡和徐太宇對林真心好感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強調了夢境效果,暗示這是影片為觀眾安排的“美夢”,類似的“夢境”場景在影片后半部分屢見不鮮。此外,影片在影像構圖上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林真心邊緣性、弱勢化的畫面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她勇敢地站出來、走上前的畫面,更多地占據畫面重心以及多采用仰拍的方式。其中在林真心與徐太宇的兩人關系之中,影片通過讓徐太宇受到傷害——被污蔑、挨打、受傷等方式削弱其強勢,側面強化林真心的形象。而林真心強勢化的關鍵在于其反抗性的展現,突出表現于校慶事件中,也是影片通過林真心來表達青少年的反抗性,獲得青少年最大限度的心理認同。該情節中,影片多采用仰拍、特寫等方式表現林真心高大、強勢的人物形象,并利用強節奏感的背景音樂營造氛圍,增強了人物情感和表達效果。在林真心以違反校規為由請求處分后,歐陽非凡也跟著站出來聲稱自己作弊,現場的同學們從一開始詫異地驚呼到后來歡呼、鼓掌、紛紛支持,直到演變為林真心代表全體同學表達出對于分數和校規的反抗以及做自己的需求,這象征著青少年群體對于社會規則的反抗性,這不僅是為現場的同學發聲,同時也是為影片的主要受眾——青少年群體在發聲。影片主要通過林真心感情的收獲和其反抗性的表達,替觀眾發聲、圓夢,與青少年渴望表達自我、反抗社會和獲得認可的心理需求相符,獲得了受眾群體的“認同”,完成了“做夢”的階段,最終使得影片實現了“認同+做夢”模式。在這個模式中,觀眾獲得了情感宣泄和欲望滿足,是《我的少女時代》可以獲得成功的關鍵之處。
然而,目前華語青春電影市場對獲取青少年受眾的認同卻存在著曲解與誤用,大部分影片利用青少年的符號消費心理,通過“粉絲電影化”的方式來吸引青少年的關注與消費。姚建平在《消費認同》一書中提出“身份可以通過消費方式表現出來,消費方式是進行身份建構和維持的重要手段”⑤,而正處于身份建構階段的青少年群體也表現出通過消費方式增強身份認同的傾向,偶像消費就是突出表現之一。當前消費社會表現出明顯的符號化特征,偶像逐漸商品符號化,成為青少年群體消費的重要動力,粉絲電影應運而生。如《小時代》系列電影就是依靠熱門IP和偶像效應而營銷成功的典型案例,其臉譜化的人物、堆砌的“成人童話”模式化情節以及夢幻、奢靡的時尚元素,都是在努力迎合目標受眾——青少年群體符號消費的心理,卻與青少年的真實生活脫節,不符合青少年群體邊緣化、弱勢化的社會文化特征。而成長中的青少年群體處于尋求“認同”階段,這導致電影盡管達到了吸引青少年群體進行消費的商業目的,卻無法讓廣大青少年群體產生真正的認同感從而完成電影的藝術性,也是目前多數華語青春電影的通病。華語青春電影中“符號化”的現象,不僅無法獲得青少年受眾群體的“認同”,甚至會對青少年群體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小時代》系列電影中虛幻、奢侈的物質主義,《匆匆那年》中劈腿、墮胎的矯情青春,都有可能對正在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產生錯誤的導向作用。
青春電影是以青少年群體為主要人物、主要受眾的電影類型,其人物設定、情節設置以及主流價值觀應當契合當前青少年群體的主流,一方面能夠獲得受眾群體的認同,另一方面能夠對青少年群體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筆者認為,華語青春電影的發展模式亟須轉變,應該從“消費青春”轉向“青春認同”,通過獲取青少年受眾群體的認同來贏得影片的成功,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目前青春電影存在口碑與票房巨大反差的問題,從而使得青春電影同青少年群體一起真正地成長起來,促進青春電影類型的成熟與發展。
注釋:
① 數據來源于藝恩電影營銷智庫。
② 陳旭光:《影視受眾心理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頁。
③ 秦俊香:《影視藝術心理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頁。
④ 埃里克森的人格漸成論把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八個相互聯系的階段。
⑤ 姚建平:《消費認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