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 (西安外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英國影壇呈現出榮耀與挑戰并存的發展態勢,這與英國電影數量少、質量高的創制產出特點具有很大關系。從市場運營上看,英國電影在本土的電影市場上僅占據不足10%的票房收益,來自美國好萊塢影片的威脅與沖擊使英國電影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邊緣.所幸的是,英國影壇有許多獨立電影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扛起了英國電影不斷發展的“旗幟”。從業界評價上看,英國電影的創制藝術水準一直無可厚非,英國的本土電影也經常成為奧斯卡金像獎的座上賓,1996年甚至被世界影壇譽為“英國年”。在這一年,影片《理智與情感》包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奧斯卡金像獎7項提名,并榮獲柏林電影節金獎。此外,影片《秘密與謊言》《邁克爾·柯林斯》也分別摘奪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獎。[1]可以說,在榮耀與挑戰并存的20世紀90年代,英國電影不僅在世界影壇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同時還在繼承英國本土影片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本文將以影片《一脫到底》《石雨》《猜火車》《兩桿大煙槍》為重點論述對象,分“傳統之繼承”“主題之顛覆”“風格之突破”三大部分解碼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電影之新變。
在具體解碼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電影的新變之前,需要說明的是其對傳統的繼承,即發展之基礎。在經歷了產生之初的探索時期后,英國本土電影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敘事模式,無論是在敘事內容、語言風格抑或是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穩定而鮮明的特點。
“自由電影”運動蓬勃發展于20世紀中葉,由一群年輕的紀錄片導演及批評家所倡導,托尼·理查森、卡雷爾·賴茲、約翰·施萊辛格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他們所執導的影片中,使用真實布景道具、闡釋日常生活題材成為“自由電影”首要遵循的原則。[2]在“自由電影”發展過程中,其創制者強調對社會現實的細微關注和深層次剖析,更加直接地呈現社會生活中的陰暗角落,更加尖銳地揭示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同時,“自由電影”倡導在展現現實基礎上的自由創作,使影片更具個性化色彩。事實上,“自由電影”產生于英國傳統故事片、紀錄片發展遭遇瓶頸的時候,其產生是為了通過更貼近現實、更具個性的言說方式來改變傳統紀錄片頹靡的發展態勢,從根本上說,“自由電影”進一步奠定了英國本土影片的寫實主義基調。
提到英國本土電影的發展,不可繞過的就是“伊林喜劇”。所謂“伊林喜劇”,是指在伊林電影制片廠創制的喜劇影片,這些影片都堅守著“越民族,越世界”的創作準則,按照英國人的社會生活習慣、社會價值觀念來創造喜劇,將主人公置于一種極端尷尬或無處躲藏的境遇中,并運用英國人的幽默語言來加以呈現,同時反諷了個體的無能、卑劣或貪婪。[3]“伊林喜劇”忠于“民族味”的創制使其在戰爭期間都從未中斷,依然在一定范圍內活躍在銀幕之上??梢哉f,“伊林喜劇”奠定了英國本土影片的幽默敘事基調。
20世紀60年代,英國電影中出現了一類新鮮的男性形象,即“憤怒的青年”,其代表作品有《憤怒的回顧》《上流社會》《假如》等。這些影片大多為低成本制作,具有左翼情懷,講述著一些社會中低層青年的“憤怒”生活。這些青年企圖在戰后重建的社會秩序中尋找一席之地,但向上流動途徑的缺乏和自身教育背景的限制使他們無論怎樣渴望都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于是這些青年們就懷抱著由失望、無奈、反叛融合而成的憤怒游走在社會生活的邊緣。這些經常打架斗毆、濫情無度的青年并非一無是處,優缺點并存的他們在影片中呈現出的是復雜的性格構成。“憤怒的青年”這類人物形象雖然在英國電影史中僅活躍了一段時間,卻對日后英國電影中男性人物的塑造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英國電影在敘事主題方面的最大變化體現在對日漸衰落的傳統工業及其從業人員的生活情狀的關注。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傳統工業的發展不再如前,而其中的從業者即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級也面臨著失業的危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伴隨著生活服務業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女性融入社會生活之中,這便直接導致了英國社會上男性霸權的衰落。[4]通觀英國電影發展史,不難發現男性一直是歷代英國本土導演所著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傳統的英國電影中,男性形象是男性權力的體現,在銀幕上幾乎看不到懦弱無能或身處危機的男性形象。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影壇上集中出現了許多工人階級的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導演有肯·洛奇、彼得·卡坦紐等,在他們執導的《石雨》《鐵路之歌》《一脫到底》等影片中呈現出的是后工業時代男性工人在經濟和生活層面的窘境。
肯·洛奇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在20世紀60年代從影,90年代以來創作了多部馳名世界的影片,其中許多影片都獲得了包括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在內的多項大獎,曾被評價為“新的現實主義中最為重要的導演”。在肯·洛奇的影片中,失業工人的底層生活是最為主要的敘事內容。影片《石雨》上映于1993年,其中的男主人公名為鮑勃,在遭遇了失業浪潮的沖擊后,鮑勃陷入了養家不能的困境中。為了賺錢以維持家用,鮑勃極盡所能地打短工,甚至決定與朋友去偷羊。因為鮑勃的女兒已經到了可以領取圣餐的年齡,為了給女兒購買領取圣餐時的衣服,鮑勃決定鋌而走險。但令人悲哀的是,鮑勃不僅在工作中是一個失業者,在偷盜過程中也是一個失敗者,在偷羊過程中,鮑勃用來裝載贓物的搬運車被盜,無法運走羊只進行販賣的鮑勃只能借取了高利貸。就在鮑勃一家走投無路之際,高利貸者意外身亡,而鮑勃破舊的搬運車也被警察找到。雖然導演賦予這部影片較為圓滿的結局,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圓滿的結局更多的是出于客觀因素的巧合,并不能代表鮑勃處境的改變,也無法改變還其失敗者的身份。在肯·洛奇的另外一部影片《我的名字是喬》中,男主人公喬與《石雨》中的鮑勃具有相似的經歷,在失去了工人身份后,喬沒有任何社會救濟和經濟來源,無奈地踏上了舉借高利貸之路。在影片《鐵路之歌》中,導演肯·洛奇敘事的焦點有所轉移,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失業工人,而是一群沒有失業卻依然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鐵路工人形象。在這部影片中,鐵路工人們終日在極為艱苦的工作環境中承擔著超負荷的工作量,但與之相應的工資卻少之又少,他們無力尋找更加公平的工作,也沒有辦法反抗現有的壓迫。可以說,在肯·洛奇工業題材的影片中,銀幕上傳統工業時代的欣欣向榮和男性社會地位的高大被不斷地顛覆。
1997年,由彼得·卡坦紐執導的影片《一脫到底》上映,這部影片又譯為《光豬六壯士》,一經上映便引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是英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之一。與肯·洛奇一樣,彼得·卡坦紐也十分關注后工業時代的社會生活,而其中最為鮮明的一個群體即失業工人也自然成為彼得·卡坦紐在影片中所著力呈現和塑造的銀幕形象。影片《一脫到底》的主人公們曾是謝菲爾德鋼鐵廠的工人,失業后無所事事的他們曾經嘗試過多種謀生方式,無奈的是這些嘗試全部以失敗告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男主人公戴夫等人發現以前工廠的工頭在舞廳跳舞并收入可觀,于是幾個人便以“完美的蒙蒂”為招牌,進入舞廳跳起了脫衣舞。在跳舞的過程中,警察以過分裸露罪將“完美的蒙蒂”組合逮捕,但陰差陽錯地提高了“完美的蒙蒂”的知名度,一時間舞廳增加了許多慕名而來的觀眾,在喝彩聲中六個男人繼續著他們的脫衣舞??梢哉f,在影片《一脫到底》中,脫衣舞者這一職業或謀生手段徹底地消解了男權的威嚴,將后工業時代男性的社會地位變化及社會文化的改變體現得淋漓盡致。
正如上文所述,幽默一直伴隨著英國本土電影的發展,尤其是在“伊林喜劇”蓬勃發展后,幽默更是成為英國電影中必不可少的敘事元素。在20世紀90年代,英國本土出現了大量黑色幽默風格的影片,這些影片與敘事主題的新變相契合,成為當時英國本土電影的新標簽。所謂黑色幽默,主要是指采用一種扭曲、夸張甚至荒誕的方式呈現社會生活,并以此來反觀社會生活中個體的異化,具有較強的滑稽性和諷刺性。黑色幽默最早產生于小說之中,隨后發展至電影領域,在電影創作中,黑色幽默通過導演的情節設置、鏡頭運用、色彩搭配等綜合呈現而出,在英國具有黑色幽默風格電影作品的導演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為丹尼·博伊爾和蓋·里奇。
丹尼·博伊爾出生于20世紀中葉,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投身電影電視創作,在90年代英國電影面臨危機和挑戰時,丹尼·博伊爾大膽地融入本土影片的變革中。1995年,英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影片之一《猜火車》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一群社會底層青年迷亂、混沌的生活,其中主人公馬克在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后決定脫離原有的混亂生活,來到新的城市開始了全新的生活,這部影片一度成為英國青年最為鐘愛和追捧的影片。在《猜火車》中,導演丹尼·博伊爾并沒有采用復雜的敘事結構,而是將馬克等人吸毒、搶劫、亂交的生活直接呈現而出。在這群邊緣青年啼笑皆非的生活中,體現了對青年一代成長的觀照。在呈現馬克等人混亂不堪的邊緣化生活中,影片的主要色調是鮮亮而多彩的,不合時宜的明艷色調凸顯了影片反諷的效果。最后,影片賦予主人公馬克重新選擇生活的權利,沖淡了影片所體現出的關于人性異化的悲涼感。被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最具成就的英國導演蓋·里奇在1998年創制了其首部電影《兩桿大煙槍》,這部影片不僅使蓋·里奇一夜成名,還成為英國電影新變中的代表作品。在《兩桿大煙槍》中,導演講述了兩個走投無路的小人物決定通過搶劫走出困境,但卻意外地搶劫了黑幫的毒品,又神使鬼差地將毒品反賣給了黑幫,從而遭到了黑幫的截殺,在偶然性與必然性交織的環境中呈現出了一個荒誕不經的故事,為觀眾帶來了一種嬉笑怒罵的觀影體驗??梢哉f,《兩桿大煙槍》中的笨賊形象及充滿巧合的劇情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強盜片的解構和戲仿,使整部影片充滿了嘲諷特色和荒誕色彩。在影片《拐搶偷騙》中,也出現了對傳統類型影片的解構與戲仿,影片中的東尼是具有黑暗勢力背景的硬漢形象,在槍林彈雨中生存多年,卻意外死在了不會射擊的表哥艾維的亂射之下。通過這些荒誕的情境設置,影片出現了許多荒誕而滑稽的轉折。
20世紀90年代,英國電影在敘事主題和敘事風格方面均出現了鮮明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并非空穴來風,無論是對社會生活的關注還是黑色幽默的風格都是與英國電影發展傳統分不開的。在沿襲本土電影傳統的基礎上,90年代以來的英國電影積極探索著新的發展方向,使英國本土影片的民族特色更加凸顯,從而逐漸走向競爭激烈的世界影壇。雖然在數量層面和票房收入層面英國電影依然無法與美國好萊塢影片抗衡,但不可否認的是,英國電影在質量層面和業界評價層面卻一直處于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