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琳 朗 朗 (.吉林動畫學院,吉林 長春 30000;.長影集團,吉林 長春 300)
藏族、藏語、導演,這三個典型的標簽讓萬瑪才旦如電影《塔洛》海報中的那只小羊一樣,獨立而直接地呈現于神秘的自然、文化和藝術雜糅在一起所形成的空間場域中。他導演的“藏地故鄉三部曲”——《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被認為是講述了最真實的西藏故事,影響深遠。2015年《塔洛》則讓他走向了更為宏闊的舞臺,收獲“縝密連接的84個黑白鏡頭是如此的詩意,浪漫,卻也充滿寓意”等諸多贊譽。萬瑪才旦已經完成了個人藝術風格的確立:以詩意的表達展現藏地的時空,以及這一場域中的人物、故事和情感。
萬瑪才旦是中國第一位用藏語反映西藏自治區人民生活的藏族導演,因獨特的影像風格也被譽為“阿巴斯式”的導演。通常來說,藝術家的個人成長經歷和故鄉情結會對其創作形成明顯的影響,特別是對早期的創作。在萬瑪才旦身上,這兩點體現得尤為明顯。從一個從小放羊的藏區孩子到正在形成世界級影響力的民族電影導演,他的經歷充滿了曲折,不算傳奇卻自成軌跡,也標示了一個藏族少年和藝術結緣、與世界接軌的典型路徑。
萬瑪才旦的求學經歷有些曲折,卻也反映了藏族學生的典型特點。高中畢業后,他讀了中專,這主要是基于中專畢業包分配、容易找工作的現實考慮,這一點代表了當時藏族同齡人的共同想法。中專畢業后,他當了幾年的小學老師。單調的生活讓他萌生了想“改變”一下的想法,于是考取了西北民族大學的藏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畢業后,他到州政府當了幾年公務員,因為個人志趣不在行政方面,所以這期間萬瑪才旦并未中斷文學寫作和翻譯工作,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后來,美國某基金會贊助藏區的學生和基層建設項目,萬瑪才旦通過申請獲得了到北京電影學院進修學習的機會。求學期間,萬瑪才旦創作了引發較大影響的電影短片《靜靜的嘛呢石》。他和周圍同胞對藏族電影最為感慨之處在于,“以前有些藏族題材的影片,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我自己和身邊許多人都覺得反映的藏族生活都不大真實”①。
2005年完成的《靜靜的嘛呢石》獲得了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8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第1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萬瑪才旦還憑借此片獲得第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2007年推出《尋找智美更登》,該片獲得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會大獎;2011年創作的《老狗》獲第12屆東京未來國際電影節最佳作品獎;2015年創作的《塔洛》獲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第1屆意大利中國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藝術探索獎,并獲得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競賽單元金獅獎提名。其中,《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和《老狗》被稱為“藏地故鄉三部曲”,它們和《塔洛》一起,成為萬瑪才旦的代表作,也是講述藏地現實的獨特范本。
總體來看,萬瑪才旦的創作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作者底色,已經形成了典型的穩定的個人風格:非職業藏族演員出演,藏族創作團隊獨立制作。起用非職業演員出演,是歐洲電影“新浪潮”運動中的大膽突破之舉,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今,對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影響遍及世界。作品中大量使用西藏本地非職業演員出演角色,并組建了以說藏語為主的創作團隊,從創作、溝通到表演、拍攝,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藏地特色。
藏語對白。使用方言作為對白,張藝謀等“第五代”導演已經開始進行探索,到“第六代”導演那里已經成為電影的敘事特色之一。方言所攜帶的地域指示功能、文化承載功能和情感表達功能為影像的表達提供了深厚的現實積淀。但與部分青年導演為了通過方言營造陌生化奇觀的創作初衷不同,萬瑪才旦對語言的使用忠實于藏地本身的民族特色和人們的表達習慣,也是進行日常化敘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便在《塔洛》中,塔洛可以開口說普通話,但僵硬甚至蹩腳的口音和表達依然非常客觀寫實。
弱化故事情節的戲劇化沖突,以情感為內在推動力講述普通(甚至有些邊緣的)人物的日常生活。弱化故事情節通常被認為是詩意電影的典型敘事特征之一,萬瑪才旦在影片中重在強調人物生活的日常化,把一個又一個生活片段組合在緩慢而綿長的時間的流淌之中,然后以人物的情感作為線索將這些散化的片段有機地串聯在一起,讓觀眾在時間的流逝中與片中人物一起感悟情緒的變化、情感的生發,進而在影片的內部敘事和外部讀解之間形成充滿韻味的美的意象。
使用長鏡頭、固定景別鏡頭等詩意手法進行表現。安德烈·巴贊的長鏡頭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表現影響深遠,而小津安二郎、侯孝賢等電影大師在影片中通過固定機位、固定景別所形成的“凝視”現實的表現手法對青年導演的詩化創作進行了藝術啟蒙,二者所形成的獨特風格甚至成為青年導演進行創作時所牢牢尊奉的美學圭臬。萬瑪才旦在作品中對長鏡頭和固定景別鏡頭的運用自然流暢,毫無斧鑿的刻意,因為與伊朗國寶級電影導演阿巴斯的風格相近而被稱為“阿巴斯式”的導演。
綜上,萬瑪才旦電影作品以日常化的情感敘事和詩化鏡語表達改變了此前關于西藏的符號化敘事,風格極簡卻立意高遠,傳遞了超越于現實的對人生、世界等存在的終極意義探尋,體現了超拔于現實困囿、重返生命本源的詩意。
在萬瑪才旦看來,部分西藏題材電影帶有明顯的他族思維,因而在故事設計、人物塑造及場景構建方面都帶有明顯的想象性的思維慣式,因而往往容易失真。“像以前的一些其他民族的導演拍攝的藏族題材的電影,他雖然說的是藏族題材,但其實是一種漢族思維,其實就是穿著藏服的漢人在表演、說漢語,用漢族的思維做事,包括一些基本的細節、穿戴的講究等也是有一些錯誤。”②
基于個人的故鄉情結和對故鄉題材電影缺失的理性認識,萬瑪才旦在作品中注重通過情感串聯起日常化的敘事,通過意境的營造傳遞追尋人生終極意義的生命哲思。
《靜靜的嘛呢石》中,身處偏遠寺廟的小喇嘛回家過年,從年三十到初三下午的三天時間里,他帶著宗教生活中留下的生活印記回歸世俗生活,見到親人,和同齡的小伙伴一起聊天、玩耍,被電視節目深深吸引,最終在好奇又迷惑的復雜情緒中奔向宗教生活。
《尋找智美更登》中,一位電影導演和攝影師在一位老板的帶領下深入藏區,尋找可以在電影中扮演“智美更登”的演員。導演走訪了許多藏戲村莊,選中了可以扮演妃子的蒙面女孩,并在女孩的帶領下去找她的前男友扮演王子。盡管這一尋找最終未果,但人們在一路上的相處中、故事中知曉了更多關于智美更登施舍精神的理解,尋找也許仍將持續,但結果已經不再重要。
《老狗》講述的是20世紀90年代藏區某地由一只老狗引發的故事。兒子賣掉了與父親相依為命的老狗藏獒,父親知道了從狗販子手中要了回來,藏到了山上,不想被小偷偷走再次賣掉。無奈的老人最終選擇了與自己的“老朋友”同歸于盡。影片的悲劇性借助簡潔冷靜的表現方式形成了強烈的情感沖擊,引人思索,讓人震撼。
被稱作“藏地故鄉三部曲”的這三部電影,其中的主人公都是平凡人物,故事情節淹沒在生活化的敘事中而被弱化,開放式的結尾釋放了閉合的因果邏輯結構,長鏡頭、跟拍鏡頭等鏡語呈現了更為豐滿的時間維度。這三部電影都是實景拍攝,甚至連用光都進行了最大限度的簡省,嘛呢石、經幡、喇嘛、寺廟等典型的藏地符號在時間的流淌和空間的自然轉換中被去符號化。而從效果上看,越是弱化,反而越顯得莊嚴。比如《靜靜的嘛呢石》的結尾處理,“無聲”的設計反而呈現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蘊。“片尾大概有十幾分鐘沒有對白,是最需要沉得住氣的幾場戲,我覺得跟你剛才說的有關。一定要沉住氣,讓他在靜靜的過程中慢慢地進入那個莊嚴的儀式。如果一下子地進入我覺得不是特別的到位,小喇嘛從父親那頭跑到大法會,他心靈的變化需要這樣一個過程,這對整個片子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③
《塔洛》與前述作品相比,風格更為典型、集中,形式感也更加明確而強烈。電影的主人公塔洛是一位“沒有身份(證)”的牧羊人,在他下山去辦理二代身份證的時候,和理發店里的女孩楊措相遇,兩個人發生了一段情愫。當塔洛按照約定準備好了二人遠走高飛的本錢后,楊措卻下落不明。塔洛再次“失去身份”,不知道人生的起點,更不知道終點。影像風格上,極簡被發揮到了極致,萬瑪才旦完全放棄了彩色表現,使用黑白進行敘事,鏡頭以固定機位為主,盡量規避了運動鏡頭背后的人稱干擾。盡管這部電影在拍攝時搭建了場景,但關于藏地的符號仍然被刻意弱化,甚至最廣為熟知的高遠的藍天因為黑白色調處理和刻意壓暗而不再。但影片并未因為這樣的極簡處理而失去了對現實的表現力度和對意義的追尋。從一口氣背完《為人民服務》到背不出文章,塔洛的身份焦慮從無到有,愈發嚴重。理發店女孩楊措的時尚和與眾不同,以及由她為塔洛打開的新世界,新鮮、夢幻,卻也如城市化進程一樣帶著吞噬一切善良、單純的破壞力,一旦開始便再難回頭。《塔洛》也因此傳遞出了對現實更為深刻的隱喻和反思。《塔洛》中的楊措盡管未做遮蔽,卻在時間的前行中變得面目模糊。而在似與不似、虛實之間的這種“模糊”,恰恰引人思索真正的澄明之境,因此呈現了超越于“象”之上的詩意。
在存在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海德格爾看來,“藝術的本性是詩”④,一切藝術都應回到詩,才能揭示存在,才能實現“人的詩意棲居”。而這一“回到”,指的是探尋詩意的過程,并最終回到詩意本身。萬瑪才旦以獨具風格的影像語言對被誤讀甚至誤解的同胞形象給予關注,以日常化的敘事關注眾人的“棲居”,努力進行“去蔽”,以超越于人性和神性的冷靜和理性追尋人性的真諦、存在的意義,重要的不是抵達,這一探尋本身就充滿了詩意。
萬瑪才旦自陳:“我是藏族人,迄今最大的夢想,就是拍出純粹的藏族電影,關注最普通的那一個群體,然后完整地、藝術地再現。不需要刻意地虛構、創造什么東西,不像以前寫小說,我必須把自己藏在鏡頭后面很遠的地方。”⑤由藏到露、由隱到顯,這是萬瑪才旦作為“作者”的自覺。對于“純粹”的追求,是對藏地現實進行深度省思的繼續。期待萬瑪才旦用影像寫下更為動人的“詩句”,努力呈現澄明之境中的詩意。
注釋:
①③ 萬瑪才旦,李韌:《靜靜的嘛呢石——萬瑪才旦訪談》,《電影藝術》,2006年第1期。
② 朱鵬杰,萬瑪才旦:《斷裂的民族性——藏族導演萬瑪才旦訪談》,《電影新作》,2016年第3期。
④ [德]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頁。
⑤ 梁黎:《我那嘛呢石一樣的藏區——記中國第一位藏族導演萬瑪才旦》,《中國民族》,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