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艷 (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是電影界的一座豐碑,宮崎駿是受現代日本環境思想影響的一名偉大的著作家。在宮崎駿的系列動畫電影中“環保主義”總是若隱若現,但是在宮崎駿的意識里對于環保主義是有自己的認識的,要回歸自然就意味著要放棄現代化的都市生活,舍棄現代化的文明設備,與自然和諧共處。宮崎駿說過,“珍惜自然雖然是正確的,但是,單純地認為只要自然能夠恢復原貌,人類便可以得到幸福這種說法是個偽命題”①。宮崎駿的生態觀在其動畫電影里有各種形式的體現,不管是《風之谷》的猶豫不決還是13年后決絕的《幽靈公主》,在人與自然的史詩級別的作品呈現中,不管是被人類不斷改造的自然,還是不斷改造自然的人類,都要作為世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諧共處。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里,生態觀中不變的主題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相處是和諧的,互不侵犯,和平共處。而對于地球上的生物,活著是存在的必需前提,在宮崎駿的作品里,不同時期的作品包含的不同生態觀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中的生態觀在不同的觀眾眼中有不同的解讀。但是不可否認,通過動畫作品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哲學主張和生態觀,宮崎駿無疑是成功的。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中的生態觀表達的情感是濃厚的,方式是多樣的。多種形式和藝術隱喻的表達都指向宮崎駿“天人合一”的生態觀,而這種生態觀的意識表現可以從幾個方面得到體現。分別從“天人交戰”、“和”的意識和“自由存在”三個方面來呈現不同層次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
在宮崎駿早期作品《風之谷》《幽靈公主》等動畫電影里,有大量的“天人交戰”的場景,人類和自然以及其他生物之間的溝通方式就是戰爭,戰爭的場景不僅從視覺效果上提高了電影作品中的可觀性,對觀影者產生一定的視覺沖擊。而“天人交戰”的戰爭場面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慘烈的,慘烈的戰爭既視感引發了觀影者深層次的關于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入思考。《風之谷》中的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戰爭是由人類的無限擴張,將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通過產業文明的不斷擴充來表現,無休止的人類擴張超過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終于在“七日之火”里所有的文明毀于一旦。代表大自然的蟲族為了自我的生存與人類展開殊死搏斗,同樣是為了生存,人類在不斷侵犯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地與自然守衛者發生各種戰爭。這種通過“天人交戰”來呈現人與自然的平等共生生態觀在《風之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幽靈公主》中也是通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戰爭來表達平等共生的生態觀,山獸神和犬神族、山豬族等各族群之間雖有利益之爭,但是在面對人類族群時,自然領域的各族群都在山獸神的庇佑下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武士軍團的侵襲。山獸神作為森林的守護神,在最后自己的生命結束時仍舊將守護森林作為自己的職責,這是最高等的平等和包容的生命觀的體現。神是凌駕于人和獸之上的物種,之所以神的地位高于其他物種,是因為其包容性和精神境界的層次不僅僅于此,仇恨在人類和獸類之間不斷地升級,而最終解決這些仇恨糾葛的是山獸神,這種將自然和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平等、共生共存的寓意,集中地表現了宮崎駿的“天人合一”生態觀。
宮崎駿作品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人到底是應該駕馭自然還是屈從于自然?在作品中“腐海森林”和“山獸神”的消失,意味著什么?而宮崎駿想要通過這兩者的滅亡來表達什么?這些都是在宮崎駿作品中其特色的生態共同體觀的表現形式,放棄文明回歸自然,是否就能得到幸福?“天人之戰”最終要實現的是什么?人類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應該怎樣實現和諧共處?這也就是宮崎駿想要表達的生態共同體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平等共生。這種平等共生指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平等。例如,在《幽靈公主》中主人公阿西達卡問:“難道就沒有共生之道嗎?”這些質問可以體現出宮崎駿動畫電影所要表達的是與“自然主義”和單純的“環境保護”更深層次的生態系統的共同體觀念。以至于在《幽靈公主》的最后,男女主角之間的約定都是說“你在森林,我在達達拉城,讓我們一起活下去!”這種美好的結局正是宮崎駿對于平等共生的思想和希望的表達。
“活下去”是在宮崎駿作品中不斷出現的臺詞,這種生命不息的輪回是一種對自然生態的理解,是對生命努力綻放的向往。不管自然和人類的戰爭結局如何,只要生命在生態系統里循環不息,必然能夠展現出生命該有的張力。在《風之谷》里一開始就呈現出一派荒涼的末日之景,世界、國家、人類都在面臨著疾病和死亡的威脅,“風之谷”在公主娜烏西卡的努力下、在海風的庇佑下保持著一方生存的凈土。在獲悉“腐海”的輪回真相后,在凈化和生命的“輪回”中娜烏西卡領悟出死亡和重生的真諦,在生命的循環往復中,生命用它頑強的毅力,不斷地將自我傳承。而在《幽靈公主》里,人、神、獸三族之間的戰爭都是不同生命物質之間探討它們各自的生命延續的故事。
“自然”是宮崎駿電影作品中出現得最頻繁的詞匯,在動畫作品中大量的場景中出現茂密的森林、高大的樹木、奇幻的植物和各種奇妙場景。這些場景將觀眾脫離出現代化的城市場景,置身于奇幻美麗的大自然中,充滿了神秘的奇幻色彩。樹是宮崎駿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意象,電影中的古樹和植被都很濃密,古樹的根錯綜復雜就如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延展。在這些自然景觀的意象層面其實是對日本文化的隱射,對森林的鐘愛其實就是想喚醒觀眾對于傳統的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的原始之愛。《風之谷》中表現力最佳的是“腐海森林”,在被污染后的“腐海森林”具備了自我凈化能力,底下森林的參天古樹和純凈空氣與腐海森林的污染腐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忠義”是日本武士文化中的精髓,在宮崎駿作品中都有對于武士文化“忠義”的宣揚。《幽靈公主》中犬神的女兒、蝦夷族的少年、達達城的首領黑帽大人,不管是什么角色,英雄也好,公主也好,都忠于自己的族群,忠于自己的生存,并為了族群的生存盡其責、拼其命。《風之谷》中的娜烏西卡也是忠義的最佳代言人。《紅豬》中,賞金獵人和格斯都是為了自己的信仰和利益而戰,在義理和道德的規則下為夢想而戰。《千與千尋》中湯婆婆的手下小白即使受湯婆婆的控制,仍然能夠知禮守義,在忠義的前提下幫助小千尋找回家的路。武士精神中的另一特征是“智勇”,在宮崎駿作品中,《幽靈公主》中的主人公阿西達卡、《千與千尋》中的小白、《紅豬》中的豬飛俠、《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的哈爾、《懸崖上的金魚公主》中的小金魚波妞等,這些形象都是“智勇”的代表。“智勇不僅要求高超的技藝,更要求敢作敢當的勇者氣魄,智用武力就是智勇的最佳體現。宮崎駿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懷有悲憫天人的仁慈,有分辨大是大非的大智,有技藝超群的特長。最后戰勝的不是某一個族群或者團體,而是通過主人公的“智勇”來達到各族群平等共生的和諧結局。戰爭是獲取領悟的渠道,通過作品中主人公的“武士”精神來激發民眾對于和諧與平等共生的思考,提升民眾對于生態系統大家庭的包容性的理解。
日本的“大和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其一就是神道教,是源于對原始自然的精靈崇拜。神道教是將世間萬物都視為神靈,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別:神明、異類和機器人。在宮崎駿作品中有明顯的神道教的痕跡,《千與千尋》中的“油屋”一到營業時間到處都是各種神明,湯婆婆是鳥神,鍋爐爺爺是蜘蛛神,還有河神、青蛙神、雞仔神等,油屋就是各路神明放松洗浴的地方。這種集結各路神明的想象力是通過日本的大和文化激發而來的對于物種的思考,通過非人類的物種描繪來激發民眾對于大千世界人之外的生態系統的珍惜和思考。《幽靈公主》中的山獸神更是神靈的最佳代表,還有犬神、豬神。人類也分為各種族群,在人之下還有獸群,這些神明和獸類都是人類自身的一面鏡子,與豐富的物種對比折射出人性的缺失和弱勢,眾多的人間百象都通過豐富的物種來表現。善惡的兩面存在于神、人、獸的所有族群里,而這些善惡從各自的出發點來說并沒有絕對意義的善惡,只是宮崎駿對于人性以及生態社會的一些思考。
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生態意識是具有鮮明的“宮式”特色的,對生命的關懷和敬仰是電影中的價值所在。
具有包容性的“天人合一”是超越其他動畫系列作品的生態觀,在想象力可以起飛的動畫世界里,優秀的動畫作品都包含著或多或少的創作者的生態意愿和理想,就如迪士尼的系列作品《白雪公主》《小鹿斑比》和皮克斯的《海底總動員》《料理鼠王》等,都以各自的獨特視角去傳遞對于生命的敬畏和保護,而宮崎駿的動畫作品在大眾的“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權衡中成功地找到了平衡點,“天人合一”的生態意識就是注重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平等共生。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態共同體觀是凌駕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和“反人類中心主義”之上的生態超越,也是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的生態共同體觀的價值所在。
關于宮崎駿作品中的生態共同體觀的價值還有一個方面是去除了商業氣息,在娛樂性的奇思妙想之后能夠引人深思,通過不同的動畫角色來給人強烈的現實人生感和人文關懷。動畫作品中有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是在愉悅的觀影后由內而外自然產生的,是在脫離了“現實生活”后到“想象力”的世界行走一遭,然后引發對于現實生活的相關思考。有中心思想的動畫作品能夠看到的是直指人心的價值沖擊,以入世的態度思考現實人類世界所面臨的困境。
當然,宮崎駿動畫電影取得的影響和成就是史無前例的,但是在對生命價值的宣揚和生態意識的表現方面還是存在不足之處的:一方面是過于追求魔幻主義,缺少現實性的代入感,在意識層面起作用的意識沖擊難以代入現實層面去指導生活以及生態活動,意識的沖擊力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對實踐產生作用力。解決生態問題意識是一方面,而實踐指導和途徑是同等重要的另一方面。同樣,在宮崎駿作品中的生態共同體觀也是有利有弊的思想表達,“天人合一”是中立性質的生態意識,這種平等共生的生態共同體觀模糊了“善與惡”的對立狀態,在生態主張上容易造成模糊的立場和態度。宮崎駿作品的生態共同體觀就如CD的AB面,有宣揚的人文主義關懷,有“天人合一”的生態共同體觀,也有過于中立的折中主義傾向。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宮崎駿,就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這種意識和精神層面的觀后感因人而異,但是宮崎駿的觀眾都不會空手而歸。
注釋:
① 沈妮輝、尹麗川編:《宮崎駿的感官世界》,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