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舒 (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 132000)
韓國電影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自由健康發展之后,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業文化和電影生態,電影和社會文化歷史之間緊密的互動和影響,使得電影不僅僅停留在藝術欣賞和文化輸出的概念上,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家”。電影《辯護人》就是對韓國頗具爭議的總統盧武鉉的個人經歷和歷史性事件“釜林事件”的改編,以下,筆者將對該電影獨特的敘事角度和敘事方法進行具體剖析。
電影主人公宋佑碩的原型,就是韓國第16任總統盧武鉉,這位極具爭議的韓國前總統,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樣,出身貧寒,學歷不高,甚至是韓國歷屆總統中最低的一位,后來通過司法考試跨進新的社會階層,成立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在全斗煥任職總統期間,參與到“釜林事件”的斗爭中,這也是本部電影發生的基本背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韓國社會,正處在樸正熙的軍事獨裁之下,雖然民主受限,但是整個社會經歷著經濟的騰飛發展,即“漢江傳奇”。1980年發生的“光州事件”就是此后發生的一場影響巨大的民主運動,鎮壓這場運動的主人公,正是日后大肆打壓國內民主思想和政治的全斗煥。“釜林事件”是福山地區歷史上最大的“容共”捏造事件,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與現實略有不同的是,雖然在此次事件之前宋佑碩并未完全投入到民主斗爭中去,但是他并非是完全唯利是圖的稅務律師,或許是因為這種人物背景的交代方法,更能夠突出人物性格行為的轉變,增強戲劇性。
電影一開場,就是已經成為律師、略有小成的宋佑碩,雖然在同行業內被打壓、瞧不起,但是卻憑借自己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成立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為民眾的不動產蓋章,后來有更多原先看不起他的人反過來向他學習。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宋佑碩雖然出身低微,卻比尋常律師更加機敏,有自己的堅持和信仰,并不顧及自己作為律師的“高級”身份,愿意為了自己想要努力奮斗的目標放下身段,對冷嘲熱諷也不屑一顧,這些都為日后他為了心中的真理和理想,誓死為樸鎮宇辯護埋下了伏筆。[1]
在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之后,宋佑碩第一件事就是買房子,通過倒敘的敘事方法,我們看到了七年前窘迫的宋佑碩——搬動一磚一瓦蓋房子的他,衣衫臟亂不堪,甚至險些付不起妻子產子的住院費。站在病房前,見證兒子降臨的那一瞬間,他卻堅定了要繼續打拼的信念。為了贖回自己的司考課本,不得不在賣湯泡飯的店家那里吃了一頓霸王餐,這一切過去都是那么艱辛。因此,雖然他沒有別的律師那樣的高等學歷和家庭背景,卻更有情有義,也更加踏實勤勉。他所購買的第一套房子,就是自己曾經蓋起來的房屋,上面刻有“不要放棄”,時刻提醒自己。如果繼續堅持自己不諳世事、悶頭賺錢的想法,意味著他將一帆風順、一路高歌地走向人生巔峰。電影中出現過長達三年的省略,故事直接跳到1981年,通過前后情節我們不難推測到這三年宋佑碩一門心思賺錢,國內經濟大好,民眾大量購房買房,這也是本部電影“先揚后抑”的敘事方式。后來他回到了拖欠債款、經營湯泡飯的大嬸家中,為了報答那“一飯之情”,他與大嬸全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正式進入由全斗煥軍事獨裁所帶來的白色恐怖之中,政府派來抓捕“容共”學生的車東英和檢察官也在暗中開始展開活動,一部分有理想、有信念的律師團體開始關注“國安法”這一系列特殊案件的走向,有良知、明真相的媒體記者卻不敢報道真相。事情交代到這個地方,電影中的主要人物都依次呈現,主人公的身份背景的倒敘方式,不僅僅揭露了小人物的生活和思想,也為日后的案件辯護埋下了伏筆。明與暗、強權與弱勢的斗爭,我們從中看到公權力中的司法、政治糾纏不清,甚至連“赤色分子”的走向,在開庭前就已經被“交代”結局,這只是一場上層政治人物為了打壓民主和民智的手段和鬧劇,警察機關捏造虛假的故事,虐待囚禁學生和市民,報社媒體被封口,虛偽的政治宣言蒙蔽了民眾的眼睛。
此前不愿被牽連到政治案件中的宋佑碩,已經再難獨善其身了。隨著大嬸的兒子樸鎮宇被抓走后,他開始漸漸投入到這場案件的膠著之中,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大嬸,更是為了讓他的孩子們“不要生活在因這種荒唐的事踩剎車的時代”。他開始新一輪的斗爭,這一次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改變整個國家的不良風氣和政治錯誤。他和樸鎮宇共同探討以卵擊石的故事,并互相激勵:“即使巖石再堅硬也是死的,雞蛋再脆弱也是活著的生命,巖石最終會碎成細沙,而雞蛋終究會孵化越過巖石。”[2]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宋佑碩們是多么虛弱無力,但是即使如此,為了不讓自己被這骯臟的社會形態所改變,也要堅定地據理力爭。在整個庭審過程中,畫面不斷在法官、辯護人、檢察官、證人、犯罪嫌疑人和聽眾之間進行切換,其中在幾場庭審的激烈交鋒中,進行了大量現場和學生被囚禁虐待畫面的切換,原本陽光明媚、視線清晰的法庭,轉入陰暗潮濕、慘叫連連的囚禁空間。冷暖色調之間的反差和交錯一方面向觀眾交代了政治迫害背后施暴者丑惡的嘴臉,另一方面也加劇了現場辯護交鋒的激烈。在最后一次庭審時,宋佑碩誓死一搏,找來了大量外媒,還獲得了唯一證人軍醫的幫助,但是最終反被車東英利用陷害,最后一絲希望破滅了,學生們未能被無罪釋放,只能獲得一定的減刑。
湯泡飯店,是《辯護人》中非常重要的場所,在電影中前后出現七次:兩次次要場景,五次重要場景。前后貫穿了整個故事情節,也代表了宋佑碩在人生中起伏跌宕的各個時期。在熱奈特的電影敘事理論中,這種敘事方式被稱為單一敘事,雖然是同樣的場景,但是隨著情節的不斷演變,主人公的人生經歷不停轉換,湯泡飯店雖小,卻承載了宋佑碩人生許多重大的轉變。兩次次要的情節都發生在宋佑碩的律師事務所事業蒸蒸日上的階段。雖然他賺了很多錢,但是因為老板娘對他有恩,所以還是每天都去光顧,即使事務長已經吃到厭倦,他依然不愿改變就餐習慣。從這個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所以后來不惜放棄自己的事業也要替樸鎮宇討回公道;另外幾次吃湯泡飯的場景分別為:1971年人生落魄之際在湯泡飯店吃了一頓霸王餐;1978年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特意回來還錢感謝老板娘,并和老板娘全家結下深厚的情誼;1981年宋佑碩酒后失言得罪了老板娘并被趕出湯泡飯店,生意做大后的宋佑碩打算裝修辦公室,辯護失敗后他在湯泡飯店內聽到了最終的判定結果。[3]故事發生的地點相同、場景也類似,但是具體發生的情節不同,這很容易讓觀眾看出其中的對比,湯泡飯在此不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電影中的標記和符號,代表了一個又一個改變了宋佑碩人生軌跡的重要決定和突發事件,生活化的情節、自然流露的表演,讓每個觀眾更容易投入到這場辯護斗爭之中。
面對一個國家的強權政治,小人物無論如何掙扎和搏斗,都很難得到公平的對待,相反,只能忍受各種不公的結局和無力的結果。在電影《辯護人》中,通過宋佑碩個人的經歷視角和整體敘事視角,我們可以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如何憑借一己之力,想要力挽狂瀾。
在此引入兩個電影名詞概念:內認知聚焦和觀眾認知聚焦。[4]內認知聚焦在電影中就是電影人物經歷的種種所帶給他的個人的認知,一般而言,其較觀眾認知聚焦更加全面。觀眾通過更多人物未出現的場景,獲得更加宏大和完整的認知。《辯護人》在影片中的前半部分,始終是以作者的第一視角講述故事,因此內認知聚焦和觀眾認知聚焦差別不大。直到車東英的出現,一項政治迫害逐漸逼近,車東英因為其父親在“6·25”事件中去世,因此對“赤色分子”的仇恨珍深。而這一切因為是從另一個視角來講述的,因此宋佑碩并不能理解車東英的想法。但是觀眾卻能夠更加理解其中的深意,車東英之流并非不知道“赤色分子”是假,但是卻愚忠到底,認定一切都以國家的“安定”為評定標準,并且用錯誤自恃的道德標準暴力對待他人,卻在聽到國歌的一瞬間站立敬禮,變態的政治體制造就了這樣一個變態人物。[5]另一方面,在那次引起沖突的聚餐中,昔日的同窗碰面,宋佑碩已經是賺得盆滿缽滿的律師商人,對這個國家的態度是非常親近、充滿信任的,但是媒體行業的老同學卻當面和他產生了沖突。這個同學因為行業緣故,比一般人更能夠知道國家言論正在被控制,這個社會呈現出來的并不是事實,媒體同事中努力探尋真相的都被放逐了,只剩下了趨炎附勢的小人和不敢開口的懦夫。就連身為學生的樸鎮宇都能夠明白社會、國家和政治出現了重大的問題,但是宋佑碩卻不知情,或者說是視而不見。此時觀眾和主人公的視野出現了極大的差別,主人公依然活在獨自一人保全自身的世界里,然而已經有很多有學之士和有志青年,開始探尋救國民主之路。
電影中,宋佑碩是整個故事情節的推動者,他代表國民和民主的一方,而與其搏斗的一方,卻是掌握了國家公權力、掌握輿論媒體、有權有勢的國家機器。二者實力懸殊,也愈發凸顯出有強烈民主意識、不愿被政治媒體擺布進而麻木不仁的宋佑碩們,他們中有學生,有普通市民,還有很多律師行業的精英。在影片的最后,宋佑碩因為非法集會被逮捕,八年后自己也成為法庭之上的被告方,但是他手握真理,心有底氣。正如在集會中,即使被催淚瓦斯和煙霧火炮攻擊也依舊屹立不倒,始終站在人群的最前方,呼吁人們不要退縮,要為了真理堅持下去,恐懼的并不是弱小的、手無縛雞之力的國家公民們,而是違背國家憲政、濫用權力的掌權者。其中144名律師的地區,總共有99名愿意出席現場并且作為他的辯護律師,足以證明公理自在人心,即使真相被權勢一時遮蔽,但是人們總有一天會知道真相是什么,并且會向為了真理和美好世界獻出一生的英雄們致敬。宋佑碩并非武夫,他既聰明又肯努力,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成為佼佼者,但是巨大的使命感讓他不愿意對丑惡視若無睹,反而堅持到了最后一刻。現實中,宋佑碩的原型——前韓國總統盧武鉉正是這樣一個人,在獲得將近40%的得票率當選總統后,也始終和政治財團保持了一定的距離。[6]毫無疑問,電影通過人物個人的視角和觀眾的視角,使故事和沖突的處理更加完整和流暢。一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總是受限的,正如我們常說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自己的人生中,我們都和宋佑碩一樣,無法看到所有的事實真相,但是通過電影,觀眾卻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完整的故事,并且能夠更加明白人物的心路發展歷程,知道歷史的來龍去脈。
韓國電影《辯護人》,是一部改變了國家的電影,就像此前出現的《熔爐》等,改編自真實故事,揭發了丑惡的政治黑暗和操作,揭開歷史的傷疤,讓更多民眾直視血淋淋的事實,并在反思和悲痛中糾正過去的錯誤,完善法律體系。在影片上映不久之后,“釜林事件”得到平反,原本被判有罪的青年都得到了昭雪,此時距離事發已經過去33年之久了。電影改編或許并不少見,但是怎樣通過電影語言描述,讓故事擁有更強的感染力,觸動人心,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辯護人》的敘事方式完整又不失新意,希望我國有朝一日也能出現這樣有力量、有氣節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