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少華 (廣西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1931年版的《化身博士》主要描述了在維多利亞時代,杰基爾醫生發明了一種使自己變成另一個“我”的新藥,而這個“我”就是丑陋而殘暴的海德先生。盡管杰基爾有一個美麗的未婚妻,可是他還是被放蕩的風塵女子勾引起他變身海德的欲望,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悲劇,杰基爾醫生最后也因海德而死。從電影中可看出杰基爾醫生具有精神分裂的性格,藥物產生的精神分裂使之不能清楚地辨別兩個“我”,也被兩個“我”所控制,因而呈現出兩種完全相反的人格。1931年版電影《化身博士》和小說原著對“雙重人格”的解讀并不是完全一樣的,電影中更多的是結合了導演自己對“雙重性格”的解讀。影片以表現主義風格大膽地塑造了杰基爾和海德的極端形象。對于主人公的性格,我們可以從電影中杰基爾醫生服下自己的藥后變成粗暴的海德的鏡頭中略窺一二,對主人公的多變性格有更進一步了解的欲望,觀眾想從心理上去深刻理解人物性格。[1]電影中所呈現的主人公性格與當時的弗洛伊德的意識和潛意識,超我、本我、自我等心理學理論的出現有關。電影中杰基爾與海德的性格對比就是人的自我和本我的對比。杰基爾始終表現出克制和理性的性格,而海德作為潛意識的原始存在,是本能的獸性表現。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作為杰基爾的另一面的海德對權力有了更多的掌控欲,從而使自己身毀形滅。電影對主人公分裂性格的表現是非常成功的,這也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
《化身博士》中的人物性格折射出導演對現實人性的思考。杰基爾平時是一個有著紳士風度的、令人尊敬的醫生,而當他喝了自己發明的神奇藥水后就變成了行為令人憎惡的海德博士。這種善惡性格的交替出現,使得主人公過著兩種十分糾結的痛苦生活,最終因為無法自控而走向毀滅。[2]實際上,《化身博士》看似是一個具有科幻故事情節的“軟科幻”電影,其實是一個探討精神分裂或者雙重性格的心理驚悚片。主人公杰基爾的雙重性格使得影片人物呈現出病態的扭曲,這種雙重性格讓主人公常常大為苦惱,卻又無可奈何。
杰基爾醫生的性格體現了“本我”與“超我”的矛盾:一個是令人尊敬的上流社會醫生,一個是變身后相貌丑陋的和底層妓女糾纏的惡人。妓女讓杰基爾醫生惡的性格被激發出來,他努力擺脫世俗地位的枷鎖,這種邪惡的性格表現使得他創造出了海德。不過,他無法完全擺脫海德(邪惡的化身),通過藥物走向了不歸路,在善與惡中不斷掙扎。世俗社會通過各種虛偽的規則約束人的本性,要么使人走向偽善,要么使人走向墮落。杰基爾醫生在兩種性格之間徘徊,我們難以斷定這就是他希望的生活。未婚妻和妓女,杰基爾醫生和海德先生,兩種生活,兩種角色,他以藥物在充滿征服欲的世界為所欲為,卻又不能放下上流社會的體面生活。[3]海德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快感的世界,杰基爾的世界又是一個充滿負罪感的世界。在電影里,海德的性格代表了人追求肉欲和征服的本能,性格中充斥著暴力和躁動。在杰基爾的世界,他隱忍而率直,懂得克制享樂,努力求知。但是成功了以后,又為了什么呢?從杰基爾變成海德,影片讓主人公處于一個吊詭的困境中,在本能的驅使下杰基爾走向了極端,而這種極端不是體現在虛假的行為中,而是直接反映在雙重性格上。杰基爾醫生的身份沖突是兩個階層的沖突,兩種性格反映了彼此之間的隔閡與沖突。
主人公杰基爾的性格具有很強的社會感與時代感。影片一開始從杰基爾醫生自己的角度來表現他令人羨慕和尊敬的生活。而后來,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以第三方視角來直觀反映杰基爾醫生兩種性格下的生活及沖突。《化身博士》中主人公善惡性格的轉換一開始是以藥物來維持,但是后來,杰基爾和海德已經完全融為一體。換言之,當杰基爾受到欲望的強力控制時,他性格中惡的一面表現得越來越強烈。[4]他越來越后悔自己對別人的傷害,因而電影中主人公性格善惡表現成為一條重要線索:善與惡是共生的,所有的壞都是由善開始,壞人都是由好人變成的,而好人也不可能沒有壞的一面。
影片主要反映的是人性格的雙重性。小說里,史蒂文森和同時代的弗洛伊德都對精神分析中的雙重人格有過探討,只不過兩人探討的層次和形式不同。電影中,當杰基爾喝了藥變成海德出現時,那些表現出來的幻象和弗洛伊德的雙重性格觀點有很大的相似——人具有雙重性格,這個話題讓本片觀賞起來更加引人深思,電影中杰基爾在誘惑中無法把持自己。[5]電影劇情在不斷發展,杰基爾醫生被化身海德越來越多地控制著,漸漸使他走向了毀滅。導演通過對杰基爾分裂性格的巧妙展示反映了人性的兩面。盡管主人公知道人是有善惡兩面的,并且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努力鉆研一種藥,試圖將人的善惡兩性分隔開,人吃了藥以后會變得完全邪惡,沒有一點人性。杰基爾為了體驗藥效,將自己研發的藥吃了下去。由此,杰基爾會在某個不確定的時間突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事實上,他更像是變成了禽獸。他面對柔弱的舞女施以暴力,還不斷在其他地方犯罪,甚至從殺人中感受刺激,從惡行中嘗到快感。不過這并不是杰基爾博士,而是他的惡的集中表現——海德。然而,他還是逃不過一死,犯罪終究沒有好下場。杰基爾在進行科學研究時認為,人不單單是一個人,更是存在著兩種人格。兩種人格都各有一種聲音,都想控制他。因而他認為人有雙重性格,或者是多重性格。[6]電影以表現主人公的雙重性格來反映原著中的主題,即人具有兩種人格,一個是現實的“我”,一個是潛意識的“我”。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是自我和超我兩種性格的結合,他認識到潛意識在人格中的重要性,但沒有認識到社會集體意識和集體潛意識對人的性格的影響。實際上,人的潛意識之外還存在著社會集體意識和集體潛意識,這種意識層面已經超越了“我”的概念。社會集體意識指的是社會規范,而集體潛意識則是指社會文化道德,每個人都深受集體意識的影響。影片中,杰基爾就是社會集體意識的反映。他受人尊敬的地位、令人羨慕的生活并非完全出自他的本意,而是活給別人看的生活。杰基爾的生活來自于社會力量的影響,因為他一生都想被人尊重,被人們認可,他的性格分裂的產生也是源于此。假如社會集體意識是人的一種社會屬性的表現,那么人的潛意識則是一種自然屬性,即動物屬性。因此,電影中杰基爾的化身海德更像是一個動物,而不是人。
在本我的欲望下,人須按照現實去做事,這是一種自我的表現,做事中的道德理念和無意識對超我或者非我的行為展現有著很強的控制力。人性中有著善惡兩面,人們認為惡是原罪的體現,原罪潛伏在人心中,很容易被現實激化。不過原罪也是可以被控制的,惡在本原中被抑制。影片中主人公的復雜性格正體現了這一點。杰基爾和海德本來就是一個人,海德所做的事原本就是來自于杰基爾對這個海德的要求,要求他去做一些無意識的惡。我們看到海德在夜里放縱自己的惡,傷害他人。惡與善共存使得兩者隨時都在進行激烈斗爭,當杰基爾意識到自己的罪惡時,他感到懊悔。此時惡的化身海德需要被救贖,可是杰基爾越掙扎越控制不了,越感到迷失——他已經無法控制性格中的邪惡一面了。影片刻畫的杰基爾和海德的性格表現的是一種無法執行的信仰,換言之,體現的是替代性罪惡感。杰基爾不想被海德永遠控制,他想以某種暫時的身份去接受自我的扭曲人格。事實上,當杰基爾逼著女友艱難地微笑唱歌時,他性格中的所有美好都在現實的阻力中崩塌,于是另一個他——海德成為被追捕的對象。影片中,杰基爾一開始還能控制代表邪惡性格的海德,可是最后卻失控了,海德被進一步擴大化,將杰基爾變成了一個完全的邪惡本體,他無法再變得善良。邪惡的海德使得杰基爾很累,不可控制的惡性使得他沒有了喘息的機會,他作為杰基爾醫生的美好一面也無法繼續存在。海德知道自己完全失控了,在警察的追捕下逃回了實驗室,再也沒有辦法變回性格美好的杰基爾,最終在和警察的對峙下,被開槍打死了。海德本來是不存在的,是杰基爾幻想出來的具有完全邪惡性格的自己,他將自己所有的惡都給了海德,而到最后真實的杰基爾卻不存在了,只剩下一個邪惡十足的海德,死于警察的槍下。由此可見,人性的善惡較量,惡的一面可能會占上風,最終要受到正義的審判,不管這個審判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到來——他的雙重性格注定了他的悲慘結局。
影片中,從杰基爾的人物性格中我們看出比較明顯的人格結構理論。如前所述,人的性格中存在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來自于人的本能欲望,自我是人的有意識部分,超我就是社會規范的內化,人們稱之為“良心”。[7]杰基爾醫生的性格中包含了這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并不都是一樣的,相互之間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觀看影片時我們發現,杰基爾作為一個令人尊重的醫生時,他的形象是符合社會標準的,有著儒雅、勤奮、博學的優點,他的社會形象是完美的。這種超我的性格使得杰基爾在人生中感到滿足,也實現了自我的需求,他也很在意這些。不過,漸漸地他發現了自己性格中惡的一面,即自我。為了擺脫這個貪婪、兇殘的自我,他企圖通過藥物分離自己的另一個人格——海德。然而,他在現實中卻擺脫不了海德的糾纏,在本我和超我之間不停掙扎。他既意識到本我、超我的存在,又想擺脫那個讓他不敢面對的自我——海德。杰基爾想方設法控制住本我(海德),不想讓本我(海德)為所欲為。然后,隨著身體的不斷變化,杰基爾性格大變,海德不斷折磨他,不斷在社會上作惡,那發明出的放縱本我(海德)的藥水最終讓他徹底成為本我,一個性格邪惡的海德。所以,電影中杰基爾雙重人格分裂出來的兩種不同人格體現了杰基爾的自我。杰基爾心中的善惡斗爭其實就是他自己的人格結構的斗爭,控制不好就會毀掉自己。
1931年版的《化身博士》以強烈的社會性和時代感描繪主人公杰基爾的雙重性格。電影一開始是從杰基爾醫生的視角展現他周圍的世界的。后來,影片以第三方視角描繪了杰基爾雙重性格下的生活沖突,男主角將杰基爾的人物性格表現得十分到位,深刻地表現了杰基爾在雙重性格沖突下給觀眾帶來的沖突感和絕望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