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晶
(吉林醫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由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的影片《英國病人》,改編自作家邁克爾·翁達杰的同名小說。影片以戰爭與沙漠為背景,上演了一場沖破道德、國籍、宗教的跨時空愛戀。該片總耗資2700萬美元。影片拍攝工作涵蓋了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德國、突尼斯以及聯合國的200人的寫作參與,貫穿撒哈拉沙漠實景拍攝。影片憑借宏大的格局與深刻的主題上映后轟動一時。1997年,影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響、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配樂九項大獎,并且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多項奧斯卡提名。此外,該片還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電影《英國病人》以倒敘與插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講述了匈牙利歷史學者艾瑪殊與凱瑟琳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艾瑪殊與英國地理學家馬庫斯一同在撒哈拉沙漠中勘測地形。身為人妻的凱瑟琳與艾瑪殊在真愛面前沖破道德的枷鎖,無可救藥地戀上對方。然而戰爭卻摧毀了凱瑟琳與艾瑪殊之間真摯的感情。因為戰爭,艾瑪殊與馬庫斯停止了撒哈拉沙漠的勘測工作;因為戰爭,當凱瑟琳重傷深陷沙漠,艾瑪殊卻因為名字像德國人而被盟軍士兵扣押,從而無法趕回沙漠救助凱瑟琳;因為戰爭,艾瑪殊雖然將地圖交給德軍,與德軍交好以獲得汽油飛回沙漠,卻因為駕駛著英國的飛機,最終被德軍擊落。這對戀人最終還是天人永隔,艾瑪殊雖然被救活,卻面目全非,茍延殘喘,最終死在對凱瑟琳無盡的愧疚與思念中。電影《英國病人》巧妙地運用了場景的設置來烘托整部電影的主題。無論是艾瑪殊與凱瑟琳相識、相知、相離的沙漠,還是見證戰爭殘酷的別墅,都完美地烘托了影片宏大的格局。影片以沙漠為主背景,將情節的發展與高潮都設定在沙漠中,讓沙漠去淡化道德、國籍、宗教的概念,抨擊著戰爭給人們留下的無盡的傷痛。
從某種角度分析,影片《英國病人》看似在表現男女主人公之間悲情的愛情故事,然而究其悲情愛情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卻表達了影片對戰爭無聲的控訴。男主人公艾瑪殊是一名匈牙利籍的歷史學者,追隨探險家馬鐸來到撒哈拉大沙漠進行勘測。在沙漠中,艾瑪殊與女主人公凱瑟琳相遇。兩人沖破世俗的枷鎖、道德的禁錮,勇敢地追求自己內心所愛。然而對丈夫的背叛、對朋友的背叛都使得艾瑪殊與凱瑟琳之間的愛情增添了許多道德的譴責和宿命感。當凱瑟琳的丈夫杰佛發現艾瑪殊與凱瑟琳之間的情感,杰佛選擇在悄無聲息中爆發。杰佛計劃著一起自殺性的飛行活動,想要讓三人同時死亡。飛機失事后,杰佛當場死亡,凱瑟琳身受重傷。艾瑪殊為了能夠讓凱瑟琳盡快獲得醫療救助,只身一人在撒哈拉沙漠中徒步了三天三夜。當他終于找到盟軍的駐地時,艾瑪殊似乎看到了希望。在說明來意后,盟軍的士兵不但不理會艾瑪殊的請求,還因為艾瑪殊的名字酷似德國人的名字而詢問艾瑪殊的國籍。情急之下的艾瑪殊與盟軍士兵發生沖突后被打暈。醒來后的艾瑪殊央求盟軍士兵前往救援,但士兵毫不理會,最終導致凱瑟琳凍死在山洞之中。然而這一切的一切,僅僅是因為艾瑪殊擁有一個酷似德國人的名字。因為戰爭的影響,人們可以全然不理會人的性命,在戰爭時期,國籍的區別可以凌駕于一個人的生命。對凱瑟琳的愛與承諾讓艾瑪殊時刻尋找可以逃脫的機會。無奈之下,艾瑪殊不得不將自己與同伴辛苦繪制的非洲地圖交給德國軍隊,并借助德國軍隊的汽油,駕駛馬鐸給他留下的英國飛機最終回到凱瑟琳的身邊。而此時的凱瑟琳早已死在山洞里。心灰意冷的艾瑪殊試圖用飛機將凱瑟琳的尸體帶回祖國,卻在半空中被德國人的軍隊炮轟墜落。這樣的情節安排無疑沖擊著觀眾的內心。艾瑪殊的希望一次次被戰爭無情地摧毀。當他九死一生找到盟軍駐地求助,盟軍士兵卻因其具有德國特色的名字而將其押送回國;當其得到德國軍隊的幫助來到凱瑟琳的身邊,希望完成凱瑟琳死后的心愿,卻因駕駛英國的飛機而被德國軍隊擊落,最終連凱瑟琳的尸體都未能守住,自己也被燒得面目全非。重度燒傷的艾瑪殊被牧人救下,心卻隨著凱瑟琳的離去而死去。艾瑪殊與凱瑟琳之間的愛情并非終結于道德的綁架,卻最終葬送在戰爭的陰霾之中。
電影《英國病人》采用插敘的表現手法,在穿插表現凱瑟琳與英國病人之間故事的同時,通過對護士漢娜的描寫來控訴戰爭對人們的影響。在二戰中,漢娜的情人、父親都死在了戰場上。二戰尾聲,漢娜所在的部隊在從意大利返回祖國的途中,好友珍妮被德軍留下的炸彈炸死。親人與好友接連死亡,讓漢娜的內心充滿恐懼與彷徨。這讓漢娜對這位不知身份來歷的英國病人產生了一種不同的寄托感。當大部隊繼續前進,漢娜選擇留在意大利郊區的別墅中照顧艾瑪殊。漢娜一直封閉自己最真實的情感,直到印度籍拆彈軍官基普的出現。二人在別墅里度過了一段輕松快樂的日子。此時傳來了德國軍隊投降的消息,似乎戰爭已經結束了。影片中,漢娜、基普與會友帶著艾瑪殊在雨中狂歡,晚上在艾瑪殊的病床前唱歌跳舞慶祝戰爭的結束。可所有的歡喜卻在一聲爆炸聲中完結。基普的戰友為慶祝戰爭勝利爬上噴泉塔,卻被殘留的炸彈炸死。雖然戰爭結束了,但基普卻不得不繼續他的拆彈工作,隨時面臨生死考驗。好不容易打開心結、敞開心扉的漢娜卻不得不又一次與愛人分開。此外,因為艾瑪殊將他與馬鐸繪制的非洲沙漠地圖交給德軍換取幫助回到凱瑟琳身邊,導致盟軍的部隊受到重創,艾瑪殊的摯友馬鐸誤以為艾瑪殊是間諜而含恨飲彈自殺,而當年一同勘測的隊員也被盟軍砍掉了雙指。因為戰爭,人們與自己的親人、摯友天人永隔;因為戰爭,人們在絕望中死去抑或在孤獨與遺憾中活著;因為戰爭,人們不得不克制內心的欲望,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戰爭給人們留下的創傷卻久久不能治愈。
電影《英國病人》的格局十分宏大,在講述一段戰爭愛情故事的同時,將沖破界限的主題表達得惟妙惟肖。從影片的情節安排上看,電影《英國病人》沖破的不僅僅是道德的枷鎖,更沖破了身份、國籍以及宗教的枷鎖。
從男主人公艾瑪殊的身份轉變上看,艾瑪殊的真實身份是一名匈牙利籍的歷史學者。在撒哈拉沙漠中與馬庫斯等英國勘測隊勘測沙漠地形。當凱瑟琳受傷被困沙漠,艾瑪殊長途跋涉來到盟軍駐地,卻因為其名字的特殊性還被當作德國人扣押。艾瑪殊千辛萬苦逃脫盟軍的控制,借助馬庫斯留下的英國飛機和德國人的汽油飛回沙漠。卻在返程途中被德國人的炮火打下。當艾瑪殊因飛機失事被貝都因牧人救下后,卻被標記為“英國病人”。而醒來后的艾瑪殊卻不愿意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用英國人的身份掩飾自己,表現了他對身份問題給他帶來災難的控訴。艾瑪殊的身份從匈牙利人,到德國人,最后變成英國人,這種身份的模糊和淡化,是影片大格局的表現之一。此外,護士漢娜與印度大兵基普的愛情、凱瑟琳與艾瑪殊之間的愛情,不僅僅是在沖破道德的枷鎖,更多的是在沖破國籍與身份的界限。信奉印度錫克族宗教的基普在追求漢娜時,將漢娜帶到基督教堂去欣賞教堂壁畫,并且被基督教堂壁畫的宏偉壯觀而震懾。教堂的壁畫成為兩人愛情最美好的見證。對宗教信仰的沖破與淡化,無疑展現出影片宏大的格局。
電影《英國病人》巧妙運用了場景的設置來烘托整部電影的主題。無論是艾瑪殊與凱瑟琳相識、相知、相離的沙漠,還是見證戰爭殘酷的別墅,都完美地烘托了影片宏大的格局。
影片導演將電影的主線取景在北非的利比亞沙漠上。人跡罕至的沙漠原始、空曠、貧瘠。沙漠有著強大的力量,能夠抹去身份與國籍。正如影片中凱瑟琳給艾瑪殊的遺言中寫道:“我們所有人都想脫下我們國家的外衣,消失在火與沙的景色中。抹去家族的名字,抹去國家的概念,這就是沙漠教給我的東西。”在這片沙漠中,艾瑪殊與凱瑟琳相識、相知,并且在這片沙漠中,凱瑟琳與艾瑪殊沖破了道德的枷鎖,勇敢地追求真正的愛情,這片沙漠見證了艾瑪殊與凱瑟琳之間的愛情。但同樣也是這片沙漠,讓凱瑟琳與艾瑪殊永遠地分離。而艾瑪殊所有的不幸,都發生在這片沙漠之中。沙漠掩蓋了艾瑪殊的國籍、身份;沙漠讓艾瑪殊找到了真愛卻最終失去了真愛。
此外,與沙漠一樣,意大利郊區的別墅也變成了一些事情發生的見證者。艾瑪殊被救后,由護士漢娜陪伴照顧,留在了意大利郊區的別墅中。在這幢別墅前,漢娜的朋友珍妮被德軍留下的炸彈炸死;在這幢別墅前,即使戰爭結束后,哈達軍士仍然被殘留的炸彈炸死;在這幢別墅前,漢娜與基普無奈分手;也是在這幢別墅前,艾瑪殊說出了戰爭給他帶來的無盡的創傷。這幢別墅面對著青山綠水,卻掩蓋不住戰爭的罪惡,整幢別墅殘缺不全、破爛不堪、滿目瘡痍正是對戰爭的真實寫照,同樣也是人們內心的映照。此外,這幢別墅位于意大利郊區,與世隔絕,正是人們想要逃避現實的表現。這幢別墅為艾瑪殊與漢娜提供了庇護的場所,讓艾瑪殊在這里安詳地死去,從某種程度上說,別墅同樣給人們帶來了保護,讓人們能夠躲避在別墅中尋求一份安寧。
由拉爾夫·費因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朱麗葉·比諾什等聯袂主演的電影《英國病人》改編自作家邁克爾·翁達杰的同名小說。影片以沙漠為主背景,講述了男主人公艾瑪殊與女主人公凱瑟琳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影片以倒敘與插敘的表達手法,以艾瑪殊與凱瑟琳、漢娜與基普兩對戀人之間的生離死別表達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心靈創傷。在沙漠中,人們可以淡化國籍、身份、道德的枷鎖;在沙漠中,人們可以將最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來。而滿目瘡痍的別墅正是對戰爭殘酷性的完美寫照,同時也是人們心中創傷的真實映照。電影巧妙地運用了場景的設置來烘托整部電影的主題。無論是艾瑪殊與凱瑟琳相識、相知、相離的沙漠,還是見證戰爭殘酷的別墅,完美地烘托了影片宏大的格局。沙漠與別墅作為影片的自然意象,表達了對戰爭無盡的控訴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