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龍小紅
發展同步 成果同享努力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打造宜居環境
文 /龍小紅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流入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樊城區作為湖北省襄陽市的商貿、交通中心,也是周邊地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重要聚集地。近年來,樊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以社區網格化動態管理為基礎,以特色創建為抓手,以尊重關心為主旨,讓廣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樊城區生活開心、工作舒心,有效促進了民族團結和諧。
樊城區現有常住少數民族流動人口3800多人,主要來自新疆、甘肅、青海等地。為確保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全覆蓋,樊城區著力健全完善區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民族宗教部門綜合協調、各成員單位通力協作、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工作格局。
健全組織體系。樊城區委、區政府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堅持每年召開1至2次區委常委會和區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同時,由樊城區委統戰部、區民宗局牽頭組建涉及少數民族領域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新疆籍務工經商人員、黨員和少數民族群眾之家等各種組織;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較為集中的米公街道辦事處等8個街道、社區建立了少數民族服務中心(站、窗口),配備專人負責,及時為流動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便捷服務。
實行網格化動態管理。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把流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納入以房管人信息網絡系統,做到家庭定位電腦“一網納入”,人員信息“一鍵查清”,群眾需求“一站解決”,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常住居民同等對待,同樣納入居民登記、同樣參加社區黨員教育和文體活動、同樣解決家庭困難、同樣調解矛盾糾紛、同樣參與評先表彰。

建立流入、流出地雙向協作聯絡機制。健全出入結合的民宗工作協作機制,與青海化隆、甘肅張家川、新疆喀什等地簽訂合作共贏協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及時有效掌握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相關情況,構建流出地和流入地相互協調、雙向管理、合作共贏的長效協作服務管理機制。
通過組織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開展各層次、多形式創建活動,加強與本地居民相互交流、相互促進,推動民族關系和諧融洽。
以特色餐飲示范戶創建為引導,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謀發展。目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襄陽區經營清真拉面館、燒烤店的經營戶達60余家,占全市一半以上。針對此情況,該區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經營戶創建”活動,教育引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樊城區遵紀守法,誠信經營,涌現出了安永貴、韓冰等10多家全市示范經營戶,充分展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良好形象,增進了各民族同胞的友情和團結。
以特色家庭創建為激勵,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創品牌。居住在水星臺社區的新疆籍經營戶卡孜·牙合浦25年如一日,鄰里關系融洽和睦,踴躍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熱心濟貧幫困,多次被社區街道評為“文明家庭”,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市“慈善之星”,被表彰為第四次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不僅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也成為全體樊城人、襄陽人學習的先進典型。
以民族服務組織建設為平臺,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有作為。積極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的入黨積極分子、經營大戶的重點引導和培養,先后推薦3名少數民族流動人員調整充實到襄陽市伊協、市民促會,在促進民族團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需求,襄城區堅持不斷細化、優化服務,切實解決實際問題,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
充分尊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宗教信仰。支持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有序組織開展節日活動。特別是近兩年齋月期間和古爾邦節期間,樊城區針對清真寺臨時活動場所場地有限、環境較差等問題,積極協調公安、城管等部門,對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期間室外活動場地的秩序、安保等進行了妥善安排,確保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度過安全祥和的節日。
充分落實相關民族政策。依法加強對清真食品行業的監督管理,在牛首鎮規劃建設牛羊肉屠宰場,合理布局好 “清真三食”(清真飲食、清真副食、清真肉食)網點。
充分關心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生活困難。為解決其實際困難,樊城區始終堅持“同城化待遇、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的工作原則,先后為10多名新疆、青海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子女辦理入托、入學、轉學手續;為經營大戶吐爾遜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創辦的企業辦理相關證照;積極協助襄陽市民族宗教等工作部門,調解涉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各類糾紛;先后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發放生活困難救助資金和節慶慰問資金及物資10萬多元。
(作者單位:湖北襄陽市樊城區委)
責任編輯:范楊文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