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泉
檔案助力延長油田樊學億噸級油田的成功開發
文/張曉泉
編者按:按照《國家檔案局辦公室關于開展全國企業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優秀案例評選的通知》要求,陜西省檔案局立即組織省屬企業積極申報。各有關單位高度重視,及時安排部署,組織所屬企業認真篩選檔案資源利用優秀案例,按時按量上報到省檔案局。陜西省檔案局對收集到的典型案例進行了評選,共評選出檔案利用優秀案例一等獎3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4個,本刊現刊發獲得一等獎的優秀案例,供交流借鑒。
樊學油田項目組在全面吸收及借鑒國內外低滲透油田勘探開發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利用油田公司和基層檔案室的各類單井資料、巖芯資料、測井圖、分析化驗數據等多項檔案資料,在油氣富集規律、成藏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

2012年,為了加深對多層系樊學油田的石油地質認識,合理、高效地勘探開發油田、最大限度地挖掘油田潛力,達到確保原油產量長期穩產、增產的目的,延長石油集團公司設立了定邊樊學油田綜合石油地質研究及勘探開發研究課題,先后建立兩個先導實驗區,對定邊樊學油田石油地質特征及勘探開發工藝技術進行了全面性、系統性的綜合研究及聯合攻關,構建了多層系復式油氣成藏模式以及配套的工藝開發技術,形成了一套適合該油田特色的高效開發模式。在復式油氣成藏模式及配套的工藝開發技術的支持下,高效建成了定邊樊學油田百萬噸級整裝油田,實現了油田的科學、高效、合理的勘探開發。
項目組針對樊學油田在勘探開發中存在的難題,進行聯合技術攻關,在全面吸收及借鑒國內外低滲透油田勘探開發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利用油田公司和基層檔案室的各類單井資料、巖芯資料、測井圖、各類分析化驗數據等多項資料,結合樊學油田實際地質條件,在油氣富集規律、成藏模式、多層系低滲透油田高效勘探開發技術系列及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構建了多層系復式油氣成藏模式以及配套的工藝開發技術,形成了一套適合該油田特色的高效開發模式。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檔案館在提供119口探井資料的基礎上,主動聯系公司所屬定邊采油廠檔案室為項目組提供了1813口開發井的單井地質資料、巖芯資料、測井圖、各類分析化驗數據、試油數據、試采數據、油水井動態分析表等多項資料。公司檔案館還主動對課題組提供了《定邊油田勘探開發現狀及資源潛力研究》、《樊學模式規劃與設計》研究報告,對項目研究提供了詳實的地質研究資料,保障了項目的順利開展。該項目對48口井的巖芯取樣980個樣次,查閱各類分析化驗數據8189項,其中,物性分析5287項,壓汞、鑄體薄片化驗分析168項,地面原油分析68項;地層水分析18項;高壓物性分析12項,利用巖樣做巖電實驗82次。
該項目通過應用標志層法、巖石礦物學法、剖面結構及電測曲線組合特征類比法、沉積旋回法、地層厚度法等多種方法綜合判別對比,精細劃分了侏羅系、延長組各小層,建立了全區精細地層格架,為分層系精細勘探開發打下堅實基礎。在對巖心認真觀察和描述的基礎上,利用沉積學、古生物、地球物理學及地球化學四大方面的相標志,結合區域地質特征開展取心井單井沉積微相研究,總結出不同沉積微相類型的電性模式并推廣至非取心井,開展連井剖面沉積相研究,最終建立樊學油田延長組、延安組各小層砂體平面、剖面沉積微相模型。
通過綜合利用巖心常規薄片、鑄體薄片、X-衍射、陰極發光和掃描電鏡等資料和手段,分析研究樊學油田個儲層的巖石學及其成巖作用特征。通過巖石學特征、物性特征、儲層非均質性、儲層孔隙結構特征、儲層敏感性研究、儲層裂縫研究,全面掌握儲層特征。根據儲層物性、微觀孔隙結構特征、毛管壓力曲線特征以及儲層非均質性特征綜合分析,結合巖性和含油性分析,對儲層進行分類,合理部署開發方案,確保油田開發建設有序開展。通過對探井試油和生產井試采數據,進行試油試采分析,加強試油和試采現場管理,試油時不放過每一個可疑油層,力爭將每個層位都認識清楚,從而確定下一步勘探開發方向。
該項目探明疊合含油面積398平方公里,探明地質儲量1.79億噸,實現了油氣勘探的大突破,為大油田的建設打下了儲量基礎。培養了一批新型技術型人才,為陜北老區提供了3000多個工作崗位,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為延長油田的發展及陜北革命老區的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該成果先后榮獲陜西省榆林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陜西省石化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經專家組鑒定,該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檔案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提供了豐富且詳細的數據和信息,為項目的開展提供了科學依據,發揮了重大作用。樊學億噸級油田可勘探開發模式的成功也為整個延長油田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具有推廣價值,對其它油田具有借鑒及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延長石油集團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