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聲俊
五年砥礪創新 糧改穩健推進
文/丁聲俊
5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然而,五年奮進史無前,糧食改革譜新篇。回首過去5年,令人鼓舞振奮。展望未來前景,我們信心滿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改革發展既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也面臨繁重的新挑戰,還遭遇全球深度激蕩嬗變的新形勢。這是經濟演變和發展的結果,也促使我國步入“三期疊加”的經濟發展新階段: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發展進入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面對這種發展態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富有創見性的戰略判斷,即: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市場流通面臨著五大挑戰:一是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導致競爭優勢削弱;二是糧食“價格倒掛”懸殊,對國內市場壓力加重;三是糧食市場扭曲,價格體系尤須健全;四是糧食加工業滯后,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五是糧食物流設施落后,產后損失嚴重;六是糧食結構與消費結構脫節,滯銷積壓嚴重。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面對新動能不足、新矛盾交織、新挑戰嚴峻,以及外部傳導市場壓力巨大的復雜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科學的戰略分析的基礎上,作出準確的戰略判斷,對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改革作出多項重要決策:提出糧食安全戰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改革發展的四梁八柱逐步構建起來。
國內糧食“三量齊增”壓力巨大,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處在重巒疊嶂的跋涉中,我國深化糧食領域改革深向何方、走向何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以戰略思維確立戰略方向,即:確立了我國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深化改革的市場化取向。其內涵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糧食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要有更好的作為。與這一戰略方向相輔相成,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貫徹落實糧食安全戰略,那種片面自給自足的“糧安觀”必須摒棄,但片面依賴進口糧食養活中國人的“糧安觀”也決不可取。我國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正是在拒絕這兩種片面“糧安觀”的基礎上,掌握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以戰略思維制定出來的。這一新戰略的核心是始終一貫的,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當然,趨利避害、適時適量進口國內市場需要的農產品,也是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的。
今昔相比,我國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因為涉及利益關系較簡單、容易實施的改革課題已經完成了,面臨的都是更深層次、更難啃的“硬骨頭”。5年砥礪,在跨越1800多個日子的時空中,我國糧食等農產品改革難中求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14年12月31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全面落實地方政府糧食安全責任的首個專門文件,從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對各省級人民政府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事權與責任進行了明確。
意見明確了各省級人民政府須承擔起保障本地區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主要包括10個方面:強化糧食安全意識和責任,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切實保護種糧積極性,管好地方糧食儲備,增強糧食流通能力,促進糧食產業健康發展,保障區域糧食市場基本穩定,強化糧食質量安全治理,大力推進節糧減損和健康消費,強化保障措施和監督考核。省長要承擔的責任有:穩定發展糧食生產,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落實和完善糧食扶持政策,抓好糧食收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管好地方糧食儲備,確保儲備糧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良好、調用高效;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加強糧食流通能力建設。
為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出通知,對考核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考核方案的總體框架設置,包括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保護種糧積極性、增強地方糧食儲備能力、保障糧食市場供應、確保糧食質量安全、落實保障措施等6個方面、14個重點考核事項。2017年的考核辦法比2016年更加嚴格:一是重點突出。壓縮了日常工作考核,增加了重點事項考核。將2016年度的62項考核任務調整優化為46項。二是考核從嚴。體現在提高部門評審分值權重,將部門評審和省級自評分值比例由5:5調整為6:4。三是注重實效。根據各地省情糧情和區域特點進行分類考核,最大程度體現地區特色。
制定和實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及其考核辦法,是我國糧食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與突破,顯示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必要性和復雜性,使各省級人民政府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事權與責任規定更全面、更系統、更明確,各項責任都可量化、可考核、可追究。
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改革,首要的是創新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歸宿點在堅定推行價格市場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我國價格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政府定價范圍進一步縮小。其中,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改革、尤其是價格形成機制取得歷史性進展。

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價格體制,建立宏觀調控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迄今,我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調控已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直接控制,轉變為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必要的行政等手段的市場調控,采取直接調控與間接調控有機結合的形式,統籌制定價格調控政策。
此外,我國基本建立和健全起糧食等農產品價格監測預警體系以及覆蓋城鄉的價格監測網絡,構建起完善的價格調控監管體系,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大部分省市還建立了重要商品的價格調節基金制度,部分省份出臺了根據消費價格變動對低收入居民的動態補貼機制。為了更好地發揮其在扶持生產、促進流通、穩定市場、平抑物價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還完善了價格異常波動時期的提價申報、調價備案、最高限價、差率控制等臨時價格干預措施,以及完善價格異常波動時期的提價申報、調價備案、最高限價、差率控制等臨時價格干預措施。
在深化農產品價格改革中,既堅持戰略定力,又善于策略靈活,對稻谷、小麥托市收購制度必須進行完善和健全,變“托市價格”多年“只升不降”為及時合理調整和確定價格水平。例如2016年、2017年的稻谷、小麥“預案”與2015年相比,在托市收購執行地區、執行時間、托市價格、質量標準、啟動程序、職能分工等方面都保持不變。但進行了四方面的顯著調整:(1)增加了托市收購執行企業。即增加了受中儲糧總公司委托的中航工業、農墾集團所屬企業及有關地方骨干企業。(2)可以委托租倉收購托市糧。在倉容緊張地區,中糧、中紡、中航工業3家中央企業直屬庫及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推薦的1~2家骨干企業,可接受承貸的中儲糧直屬企業委托,在其管理能力范圍內租賃社會倉儲設施收儲糧食。(3)加強了對托市稻谷質量監管。在稻谷收購結束后,由省級糧油檢測機構對托市稻谷逐倉檢測,由省財政及時足額撥付檢驗費用,經檢測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稻谷,要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嚴防這部分糧食流入口糧市場。(4)在托市糧銷售上,由國家有關部門“合理制定銷售底價”,公開競價銷售。以上完善措施,在發揮托市收購政策原有優越性的同時,又可發揮多方面的有利作用:有利于糧食價格與市場接軌,有利于緩解倉容緊張地區倉容壓力,有利于避免農民“賣糧難”,有利于保障糧食質量安全。
2016年,我國取消了實行8年之久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創新玉米“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收購機制和新補貼制度。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多元市場主體初步形成。各類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以及糧食經紀人積極入市,成為農民售糧的主渠道,形成了多元市場主體共同入市收購的新格局,實現了從國家政策性收儲“獨角戲”到多元市場收購“大合唱”的轉變,有力增強了市場的活力。二是玉米價格初步回歸正常。由市場決定玉米價格,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糾正了多年存在的“政策市”現象,逐步形成合理的地區差價、品質差價,使玉米市場回歸正常秩序。三是有力推進了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玉米價格形成機制的轉變,各地采取了縮減“非優勢產區”的玉米種植面積,以及農牧結合、青儲飼料等方式,促進了玉米種植結構的大幅調整與優化。2016年,我國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000多萬畝,超出年初確定的調減1000萬畝的目標。與此相對照,豆類和雜糧面積擴大,大豆面積增加1044萬畝、產量增加23億斤。雜糧面積增加700多萬畝、產量增加40多億斤。馬鈴薯面積增加160多萬畝、產量增加10億斤。四是增強了玉米產業發展的活力。玉米“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收購機制,促使包括玉米加工企業在內的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玉米加工企業以市場價格收購原料,從而也理順了玉米上下游產品的價格,玉米深加工業的效益改善,工廠開工率持續回升。例如,東北地區的工廠開工率已接近飽和。華北地區玉米深加工業平均利潤達到54.14元/噸。五是保障了農民的基本收益。在實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守住了“兩條底線”,即守住了不出現“賣糧難”的底線,守住了保障農民種糧的基本收益的底線。針對玉米市場價格回落對農民收入的不利影響,及時發放了生產者補貼,加強對農民收獲、烘干、存放等環節的指導服務,基本保障了多數農民特別是玉米主產區農民的種植收益。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