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成志 姚磊
區域創新聯盟
——一種新的科技創新組織形式
文/張成志 姚磊
區域創新聯盟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一種形式創新,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在今年8月國家糧食局召開的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座談會上,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強調,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度開發‘原字號’,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和李克強總理“把農業與工業結合起來,在融合發展中做強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好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在新形勢下,做好糧食工作,必須打破對政策性業務的途徑依賴,充分運用市場方式,做大做強糧食產業,創新當先,科技先行,以新動能促進糧食產業升級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指出,“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明確“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合作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山東濱州的糧食產業發展成績顯著,特色突出。在大豆玉米加工、小麥循環經濟、蛋白粉生產等油脂、面制品、淀粉及深加工產品方面,已為國內翹楚。濱州市立足區域特色,形成政府大力支持、企業主動作為的良好環境,率先發起成立區域產業創新聯盟,在糧食產業中實踐創新驅動方面邁出重要步伐。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傳統的刺激手段已難以奏效,促進企業發展上臺階,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要變要素驅動、產能優勢為創新驅動、技術優勢。企業只有進一步創制新產品,充分應用新技術成果,通過動能轉換,使生產效率、技術水平、經濟效益得到新的躍升,才能保持住已有的榮譽。要利用創新聯盟這樣的新形式新平臺,綜合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創造新的市場空間和利益增長點,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大文章。

充分認識新經濟形勢提供的新契機,轉變觀念,轉變機制,轉變方式。目前玉米和稻谷都有大量超期儲存,去庫存形勢嚴峻。“優質糧食工程”已經在全國廣泛啟動。圍繞這些糧食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大力做好去庫存,加大高品質糧食供應能力為產業創新聯盟提供了廣大的施展能力的空間。糧油企業群發揮自身優勢,運用聯盟平臺,集聚技術、市場等資源,進一步延伸玉米產業鏈,探索稻谷、小麥精深加工新途徑,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去庫存。進一步發展食用油新技術,針對國外高端裝備占據高端深加工生產的絕對份額的現狀,要致力創制關鍵裝備,提高高端加工關鍵裝備國產化水平,加大對國產油料的加工利用率,提高國產油脂保障水平,不僅要實現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糧,也要讓中國人的油瓶子有保障。要進一步開發更多的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糧油產品,順應小康中國的食品品質提升的需求,滿足居民營養健康多元化的消費喜好。要探索通過信息等新技術應用,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實施“互聯網+糧食”,將共享模式、電商網購、高效物流等新的商業模式引入聯盟。要通過聯盟,促進產學研高效融合,使企業、科研單位和專家都各得其所,合作共贏,共同為消費者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提供實現途徑。
全國糧食行業正在開展“深化改革轉型發展”大討論,要實現從思想觀念到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成立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具體舉措,要以企業為核心,切實發揮出服務企業、服務行業、服務產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區域創新聯盟不能搞成封閉的、小富既安、自娛自樂的小圈子,應該做孵化器,要形成可復制的經驗樣本。張務鋒指出,要持續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積極探索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新模式,不斷增強糧食經濟發展新動能。我們要通過聯盟建設的試驗和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復制出更多的創新區域、更多的創新產業集群、更多的糧食產業模式,更多明星品牌和大產業龍頭。區域糧食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是構建糧食產業戰略聯盟體系的新起點,要積極搭建糧油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的零障礙互動平臺,為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內生動力。
區域聯盟要調動各聯盟單位同心同力、攜手奮進,產生聚合能量,通過核反應,造就出中國大糧商,實現糧食產業的永續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糧食局倉儲與科技司,張成志系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