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云鵬
如何做好2017年東北新產玉米收儲工作
文/高云鵬
2016年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農業領域的重大舉措。改革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形成了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的新局面,使玉米價格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邁出了農產品價格改革的重要步伐,改革形成了正常的糧食市場流通秩序,激活了整個玉米產業鏈,提高了國產玉米的競爭力,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特別是鐮刀彎地區種植業的調整。除了受災地區糧食減產外,基本保障了種糧農民的收益。因此,這一輪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改革。
2017年是玉米收儲制度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入之年,國家將堅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主體多元的改革方向,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繼續實施和完善玉米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如何進一步鞏固上年玉米收購成果,繼續執行好玉米市場化改革政策,做好今年新糧的收儲工作,筆者試作以下分析。
部分農民種糧虧本和收入減少的問題。主要涉及三類農戶。一類是種植花生、土豆等經濟類作物,由于經濟作物的價格不理想導致的虧損;二類是受災農戶,主要是受旱災與“獅子山”臺風影響,部分地區玉米絕收、減產、品質下降;三類是租地成本過高的種糧大戶,由于玉米生產補貼直接發給了土地出租者,沒有發給租地者,玉米價格下降導致沒有獲得玉米生產補貼的種糧大戶出現了種糧虧本的情況。
玉米深加工企業下游產品市場銷售問題。一是玉米深加工企業產能過剩。在政策與利潤雙重利好的影響下,玉米深加工企業開足馬力加大生產轉化玉米的力度,導致庫存增加,市場供求失衡,資金回籠速度變慢,這勢必影響2017年新產玉米的收購。二是已經停產半停產的玉米深加工企業也紛紛開始復產。還有的玉米深加工企業正在籌備、在建、啟動階段,這些項目的建成開工生產,同樣也會導致市場供求失衡。雖然短時間內可以消化市場玉米量,但筆者認為不是長久之計。
市場信息和銷售服務、運輸和物流等服務有短板。農民們手中的糧食是存是賣,主要取決于市場糧食價格的高低。如何準確把握糧食市場行情,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還是個難題。去年東北某地就有農民沒有及時掌握市場糧食價格信息而導致以極低的價格賣糧的情況。此外,在新玉米上市期間,由于與東北煤炭外運期高度重疊,鐵路外運難度較大,公路運費上漲較多,糧食貿易商普遍反映當時運力不足,增加了運營成本。
政府視角
一是繼續加強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政策宣傳解讀,使改革深入人心。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絡、專家講座、宣傳單、深入村屯講解等各種形式及時向社會公布最新的糧食收購政策和市場信息,逐級傳導,幫助分析糧食市場形勢,務必讓農民盡知當前糧食市場收購政策和市場信息。
二是提前安排收購倉容,擴大新糧收購能力。在新糧收購之前,要及時掌握區域糧食存儲情況。調查統計出區域現有倉容規模、區域分布、類型等詳細情況,并提前完成了部分倉容的改擴建工作;指導企業做好秋糧收購前的倉容準備,指導企業利用秋糧上市前的時間,抓緊安排騰倉泄庫,做好原有庫存的隔離。檢查倉房,確認倉房無破損、滲漏、返潮等現象,門窗和照明等設施能正常使用。
三是切實保障收購信貸資金。積極協調糧食收購信貸支持政策落實,充分發揮農發行政策性銀行貸款主導作用,開展銀企對接,鼓勵商業銀行積極介入,支持解決收購資金問題。引導企業挖掘內部潛力,多渠道籌集收糧資金,“保障好有錢收糧”。
四是加強糧食產銷銜接。組織召開糧食產銷協作洽談會等會議,促進市場化條件下南北產銷區糧食有序流通。拓寬產區糧食銷售渠道,為銷區提供可靠和穩定的糧源。政府要積極協調,搞好服務,鼓勵和支持用糧企業多收糧,多買糧,讓農民賣好糧,賣好價。
五是指導農民安全儲糧。整治“地趴糧”,確保農民庭院儲糧安全,減少農民庭院儲糧風險。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代收、代烘、代儲的糧食銀行業務,盡可能減少農民因壞糧帶來的損失。

六是提前做好運力保障工作。協調鐵路、公路等部門,擴大新糧玉米的外運能力保障。降低運費標準,減少企業運輸成本,開辟糧食鐵路、公路運輸快速通道,加快新產收購玉米的外運量。
企業視角
一是注重糧源倉儲建設和庫存產品銷售資金的回籠情況,在新糧上市前做好收購資金、倉容準備工作,做好突發應急事件應急準備,盡可能為農戶提供好售糧服務,做好取信于民,盡其所能讓利于民,讓農戶滿意。
二是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研發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改造升級現有設備,生產加工高端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隨著玉米深加工不斷創新,不斷向精深加工拓展,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廣泛應用于化工、醫藥等行業,尤其淀粉高分子材料的應用,促進高級產品的開發。比如:甘油、乙烯及衍生物、糖化酶和生物降解聚乳酸、淀粉熱塑性樹脂等市場廣闊,而玉米粗加工低端產品或需求量空間不大的產品,市場均已飽和,競爭力不強。
三是企業要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盡社會責任,以工業反哺農業。從糧食生產加工領域向生產種植領域延伸,穩定企業的收購糧源,這有利于企業分類選擇糧源。淀粉加工企業可以簽訂生產高蛋白玉米的訂單,榨油企業可以簽訂生產高油玉米的訂單等等。既拓寬了企業的盈利渠道,又增加了農戶的前期資金投入,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作者單位:吉林省糧食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