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秀浪
文/ 鄒煒
文/陳旭東
文/高永強
文/楊孟鋒
文/汪洋
文/施仟輝
聚焦收購現場的糧食人

今年早稻收購期間,浙江省寧波市糧食局開展了“黨旗引領、黨員走一線”夏糧收購服務月活動,局機關多名年輕干部分別安排到寧波市部分糧站(庫)進行蹲點學習服務。他們將目光聚焦在收購的一線干部職工,記錄下了糧食人的敬業與奉獻。
文/伍秀浪
鄞州區朝陽糧站總共有6名工作人員,平均年齡51歲,年齡最大的是陳站長,59歲,年齡最小的是周副站長,33歲。這段時間的接觸,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糧食鐵軍的忙碌身影,看到了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看到了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看到了敬業干事的良好氛圍。

不怕辛苦、連續作戰,體現的是糧食鐵軍的責任擔當。糧站的工作環境十分艱苦,夏糧收購時的工作環節更是酷熱難當,每天頭頂著烈日,踩著地表超40度高溫來回跑動,每個人的皮膚曬得黝黑。烘干機房里更是熱浪滾滾,一進去便會大汗淋漓,稍微風干一點的衣服便顯出片片的鹽霜。他們吃飯沒有固定的時間,吃飯的速度更是驚人,剛端起飯碗,一不留神已經落筷走人。每晚他們輪流安排兩人連夜值班,做到晚上來糧不過夜,跟著烘干機連軸轉,一干就是兩天一夜不合眼。這種不怕苦,連續作戰的作風,正是我們糧食人所必備的素質,體現的是我們糧食鐵軍的責任擔當。
分工明確、通力合作,體現的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精神。站里6個人分工明確,其中1人為內勤,另外的5人承擔著烘干、質檢、監倉、過磅、儲存、保管等全部工作。從夏糧進站烘干、過磅檢驗,到分選傳輸、進倉結算,一氣呵成,各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有時收購量大時,站里所有人相互協助,通力合作,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考慮周到、服務熱情,體現的是讓賣糧農民享受“最多跑一次”的服務意識。糧站為了將夏糧收購的任務保質保量地完成好,盡量讓賣糧農戶少跑辛苦路,開啟了“最多跑一次”服務。他們提前做好收購預案,啟用烘干機,24小時不停運轉,開展便民服務,站里每天供應綠豆湯和白開水給進站農戶消暑解渴,晚上還給送糧司機提供床鋪休息。他們周到而熱情的服務,受到農戶的一致稱贊。
認真負責、把好進口關,體現的是糧食人“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的必然要求。今年朝陽糧站夏糧的訂單任務為1029噸,最后收購數量為1161噸,其中132噸為市場糧,所收購的糧食含水量都在13.5%以內,出糙率在76%以上,保證了收購進來的糧食安全可靠、質量達標。
文/ 鄒煒
在海曙區白岳糧站蹲點收糧的這段日子,通過與糧站工作人員及糧農的朝夕相伴,我對糧食收購工作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一是“熱”字。每年的早稻收購都始于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今年更不例外。從開始收糧的第一天起,室外溫度就已經超過了40度,烘干機旁更是高達50多度,白岳糧站的工作人員懷揣火熱的工作熱情,不怕苦、不叫累,頂著烈日,加班加點,奮戰在收糧第一線。烘干、檢驗、過磅、除雜進倉、復核登記、開票轉賬一系列工作有條不紊、一絲不茍。機器聲、指揮聲,聲聲入耳,場面井然有序、熱火朝天。
二是“實”字。在收糧的過程中,糧農不弄虛作假、以次充好,糧站不缺斤少兩,誠實守信。糧站工作人員切實履行崗位職責,確保做到認識到位、人員到位、機械到位和保障措施到位。對于售糧款,實行一次結清,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直接到賬,不打白條,不拖欠,確保政策落實不出偏差、不打折扣,確保中央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讓糧農踏實放心。
三是“嚴”字。在早稻收購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白岳糧站在執行和管理上的“嚴”字。首先在收購的價格上嚴格執行國家標準,并張榜公布,確保農民受益。其次是職責、規程按要求上墻。我去白岳糧站蹲點的第一天,一進門就看見《糧站站長崗位職責》《糧站出納員崗位職責》《登統員崗位職責》等整齊地懸掛在辦公室醒目的位置,糧站工作人員說,這就是時刻提醒自己要嚴格按照職責辦事。不僅在辦公室,在倉房里、機器旁都懸掛著操作規程,就是要嚴格按照規程操作,確保機械操作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安全。
四是“樂”字。看著最后一車糧被輸送進倉房,深溪村種糧大戶戴國芳臉上笑成了一朵花:“以前我自己沒有烘干機,糧食要拿到糧站來烘干,不但增加了費用,也加大了糧站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現在我自己購買了6臺8噸級的烘干機,既節省了時間,還能賣個好價錢,真是一舉兩得,現在糧食政策這么好,我種糧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了,辛苦沒有白費。”說完笑呵呵地開著運糧車回去了,邊開邊揮手向我們道別。姜站長也樂呵呵地告訴我說,這個戴國芳可不得了,總共種植糧田2270畝,包括早稻600畝,早稻訂單量就有18.3萬公斤,還不包括市場糧1.8萬公斤。今年我們倉庫中收購的早稻,光他一個人的就占了2/3,是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讓他們開心、放心、安心,這樣也更有利于我們工作的開展。
文/陳旭東
“一忙一閑”:現在糧站都購置了烘干機,為農民提供糧食烘干服務,只收取成本費用,價格相對于社會上的烘干機要便宜1000元一爐,因此農民都想到糧站來烘干。糧站在夏收前就和周圍各村一起協商制定了收割和烘干計劃,安排好各種糧大戶的收割和烘干時間,把站里的烘干機充分利用起來,24小時不停。站里的職工在收購的季節晚上每天2~3人值班,不管什么時間,稻谷烘干后馬上過磅入庫,潮糧馬上再進機烘干,每天值班人員只能睡兩三個小時,全體糧站職工都忙的夠嗆。相對于往年,現在的農民在夏收時可閑多了,割稻時雇收割機收割,把收割機打下來的潮糧直接用汽車拉倒糧站的烘干機旁,等烘干機把糧食烘干后直接去雜過磅入庫,本人基本沒什么體力勞動,可真算是現代化的農民了。這也充分體現了糧食系統為農服務落到了實處。
“一黑一白”:今年的夏天的溫度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的,夏收時節,每天的最高溫度都在40℃左右,真的是驕陽似火。糧站職工就在太陽底下光禿禿的水泥地上入庫、除雜、搬動機械,汗水把衣服浸濕了一次又一次,衣服上都是白白的鹽漬,露在外面的皮膚都曬得黑黑的,就像從非洲剛回來似的。
糧站的烘干機每天要排出成噸的粉塵,機械除雜的時候也產生很多秕谷和粉塵,糧站里一些物品都蒙上了一層白白的灰塵,裸露的皮膚一落上這白灰就癢的難受。夏收時節糧站內的工作環境還真是艱苦。

“一長一短”:因為農民的收割時間比較集中,所以糧站的烘干機在收購時節是一直運轉的,機器在轉必須人員在位,糧站職工上班就要連軸轉了,一般兩天半就要輪到一個夜班,上完夜班還得接著上日班,要連續工作三十多小時。往年的收購時售糧農戶有兩千多戶,時間基本要持續一個半月;而今由于土地流轉,土地集中在種糧大戶手中,售糧農戶一共就61戶,加上機械化作業普及,勞動效率大大提高,糧站又事先和各村合作社定好收割烘干時間,烘干機利用率大幅提高,整個早稻收購時間也就半個月,比以往大幅縮短時間,也體現了較高的為農服務效率。
文/高永強
轉眼之間一個月的蹲點感觸頗深,那就是“服務”。
首先,“服務”體現在糧站的硬件設施上。朝陽糧站建成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是根據當時的糧食收購水平與保管要求標準建設,到現在已過了將近30年。可是,當我們一行人走進糧站大門,完全看不到一個30年老糧站的破敗,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豐收的繁忙,一輛輛裝滿稻谷的改裝散糧車依序開上電子地磅,過磅、檢驗、定級、開票后直接開到倉庫門口把糧食卸在傳輸帶上,不到半個小時,大約7~8噸糧食就送進了整修一新、基本符合現代化儲糧標準的倉房。再往里走,我們又看到一輛鏟車在烘干房前忙碌的鏟運稻谷,往整齊排列的6臺10噸容量的烘干機前送新收割上來的潮糧,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一站式服務。經介紹后我們得知,鄞州區政府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糧食工作,尤其為售糧農民的服務上。早在2010年,區里就啟動了糧站硬件設施改造計劃,編制了“一五一五”規劃,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經過幾年的努力,一批符合現代要求的骨干糧站翻建一新。隨著各種硬件設施的投入使用,切實減輕了農民的勞動負擔。
其次,“服務”體現在軟件上。
現在糧站收糧不僅僅是農民來賣糧時做好服務,而且還要做好收糧工作預案。經站長陳建芳介紹,糧站除了按照時間節點做好常規的倉房管理、設備維修等工作外,在糧食收購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就開始聯系對口服務的13個村,排出烘干機臺班數量和計劃,由各個村根據種植面積分派烘干臺班數量,并通過抽簽決定烘干時間,然后制定公平、詳細的收購工作計劃表。為了保證糧食質量、確保農民有個好收成,最大程度上給農民提供方便,陳建芳站長往往需要到田頭查看稻子成熟度,然后按照計劃一個一個通知農戶及時收割、烘干。
第三,“服務”體現在意識上。
為了讓糧食不過夜,確保烘干機24小時不停機,保證農民賣糧“最多跑一次”,糧站實施的是值班制度,從值班表上可以看到,5名男同志每隔5天就要輪到兩個值班,一旦值班也就意味著兩個白天和一個晚上連軸轉,有時候遇到晚上收購入庫糧食多,兩個人忙不過來的時候,陳建芳站長還主動留下來值班。白天高溫、晚上缺覺,“雙搶”這段時間里糧站的同志相當辛苦,可是在我們蹲點的日子里從來沒有發現有人抱怨、偷懶,大家有事都搶著干。
朝陽糧站通過在硬件、軟件、意識上的提升,做到了從保障農民的利益出發,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通過全站職工的共同努力和各村的全力配合,今年朝陽糧站收糧1100多噸,比往年提早一個星期就完成了收購任務。
文/楊孟鋒
我所蹲點的地方是余姚市第二中心糧庫,位于河姆渡鎮,隸屬于余姚市糧食收儲公司丈亭辦事處。
今年的早稻收購訂單價為3.3元/公斤,種糧農民十分滿意,賣糧積極性很高,踴躍地把稻谷賣給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每天一大早,就有糧車排成長龍在糧庫門口等候,一車一車的糧食承載著農民的汗水和希望。與過去的手拉車裝著包裝袋不同,現在的糧車都是有維護裝置的四輪農用車,里面裝的都是散裝稻谷,這樣不用上扛下卸,極大地方便了稻谷裝卸,農民賣糧更為方便。這樣一車稻谷大概可以裝4噸,一次性卸載到輸送帶上只需要七八分鐘。
第二糧庫由于建造年代較近,所以各項設施設備較為先進,現代化精米機可以快速剝離米糠來檢驗黃米含量,水分檢測儀可以快速檢測稻谷水分含量,一體化地磅可以快速稱出整車稻谷重量,并且聯網到電腦里的收糧系統,實時將該車次的賣糧數量記錄到系統里。高效烘干機,能夠快速烘干稻谷,使稻谷水分快速達到標準,既減輕了曬糧負擔,又減少了農民和糧庫因稻谷品質爭議而引發的矛盾。
文/汪洋
這次到江北區費市糧站蹲點學習,我有三個感受。
第一個感受是農民售糧簡便、迅速。在費市糧站,農民們來售糧都是用電動三輪車運來,而且多是5輛車一起來,檢驗、過磅、輸送(順帶除雜)、整理、結算,整個售糧過程僅需半小時,真正實現“一站式”收購,“一條龍”服務,讓售糧農民“最多跑一次”。我問糧站職工為什么多是5輛車一起來?他們告訴我,現在來這售糧的多為大戶,種糧、收糧、烘糧都比較規模化,5輛三輪車裝的糧食剛好為烘干機一爐的量,稻谷總量約7噸。
第二個感受是糧站職工敬業、負責。在收糧期間,我看到的是氣氛和諧、井然有序,糧站職工幫助售糧農民一起倒糧,一起整理,在間歇休息期間,一聽到售糧車的聲音,便立馬奔赴崗位,不讓農民等待。7月的熱浪讓汗水浸透衣衫,揚起的粉塵更是讓我忍不住皺起鼻子,但我觀察到糧站職工們一個個都笑瞇瞇的,毫無怨言。
第三個感受是及時充分的解釋溝通很重要。在與糧站職工和農民的交流過程中,我們發現農民心里對一些問題有疑惑。比如一些農民認為今年早稻質量不錯,但糧站職工卻說早稻質量一般,扁谷太多,導致需要連接兩臺輸送機和兩臺除雜機進行除雜。農民不服氣,糧站職工立即上前耐心解釋,是由于梅雨季節雨水偏多,導致早稻結實率偏低,并帶該農民分別看了一次除雜和兩次除雜,之后該農民笑嘻嘻地表示接受。
在與陳站長的交流中我發現,他對今天、明天將要來售的稻谷數量了如指掌。一天下來統計總數,還確實和他預計的相差無幾。我感嘆他的“神機妙算”。通過進一步了解才知道,原來為了給農民提供方便,也為了合理安排收購進度,本地訂單大戶的田頭情況、烘糧情況早就被他摸透了,收糧、烘糧、售糧的安排已全部在心中打好了“算盤”,今天會有幾爐送來,大概幾點來,陳站長都早已通過電話聯系好了。“雙搶”已經不是兩眼一抹黑地搶啦。我恍然大悟,對陳站長豎起了大拇指。
早稻收購結束地很快,前來售糧的農民對糧站和我們的工作一定是滿意的,因為他們都很豪爽地在滿意率調查的表格上打了滿滿的“滿意勾”。
文/施仟輝
7月24日,早上八點不到,我來到奉化中心糧庫報到,正好碰到糧庫司徒主任回辦公室,他后背的衣服已經濕透了。筆者問他:“糧庫早上幾點上班,下午幾點下班?”他說:“農民幾點來賣糧,我們就幾點上班,農民幾點買完糧,我們就幾點下班,六出九進很平常(早上六點從家里出發,晚上九點下班回家),昨天晚上加班到十點多。”為了加快收糧進度,減少農戶等待時間,中午糧庫輪流上班,只讓人等糧,不讓糧等人。
安頓好辦公室,我就直接來到糧食收購第一線,只見糧倉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隊。收糧現場灰塵漫天飛,最高溫度將近40℃,但糧庫主要領導始終堅守在收糧第一線,身體力行、身先士卒為其他員工做好表率,體現共產黨員的本色。他們以身作則,心中有糧,心中有黨,心中有民。

與農民大伯交談中了解到,快收、快售是他們的普遍期待。為此,中心糧庫配備了信息化的地磅系統,糧車進站過磅稱糧食毛重(糧食加貨車重量),糧車出站過磅稱貨車重量,并直接計算出糧食凈重,發給農戶收糧憑證。 在糧食下卸入庫區,配備了自動化的糧食輸送和除雜系統,大大節省了人力操作,減少了安全隱患,10噸左右的糧食下卸傳送入庫不到15分鐘。
與糧庫領導交流中了解到,來中心糧庫售糧的主要是種糧大戶,種糧大戶銷售的糧食都是貨車運送的散裝糧,而且中心糧庫條件好、收糧速度快,種糧大戶很愿意來此售糧。更有甚者,農民本人都不來現場,直接全權委托給貨車駕駛員,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農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同時,糧庫也節省了分散收購的運輸和管理成本,農戶與糧庫雙得利。寫到這里,我想:急農戶之所急,想農戶之所想,不正是我們糧食人的職責之所在,不正是我們糧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嗎?
與中心糧庫老職工交談中了解到,有些職工祖孫三代都是糧食人,有些職工從糧校畢業后就被分配到現在的單位,已經二三十年了。他們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是老一代糧食人的典范。
中心糧庫也有一支優秀的糧食新軍,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0歲,業務能力強,專業知識過硬,擁有本科以上學歷,有些還擁有了高級職稱。在老一輩糧食人傳幫帶的引領下,他們一方面繼承發揚老一輩糧食人勤勞樸實、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另一方面敢于創新、勇于擔當,緊跟糧食收儲信息化的步伐。他們是糧食系統的新鮮血液,是糧食系統的未來和希望。
后記:
在歷時近半個月學習實踐中,青年干部們同糧站的工作人員同工作、同學習、同勞動,在實踐中感受基層糧站工作看似平凡而又內含豐富的操作流程:從接受進站的潮糧,到烘干出爐的干糧;從過磅稱重,到分選去雜;從檢驗檢測,到抽樣出糙;從傳送入庫,到核重結算;從滿庫平倉,到封庫保管……一個個場景親身感受,一個個過程參與了解,由理論到實踐,由模糊到清晰,他們收獲多多……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