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芳
如何幫孩子規劃時間?
編輯|嚴芳
Preface
孩子做任何事情總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毫無時間感?其實,你完全可以使用圖形化的方式協助孩子規劃時間,并讓他自己參與其中。此外,還有一些常見的時間規劃誤區,我一定要提醒你注意避免!
說到時間規劃,我看見過太多的家長會指導孩子畫一張類似課程表那樣的表格,把一天的時間切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后像電視節目表那樣把每塊時間填滿:畫畫、算數、認字、英文……其中有一部分是計時制,比如:看英文動畫片每天15分鐘;還有一部分是計件制,比如:畫畫每天1張、計算每天20題、認字每天10個……但這其實并不是很好的方式。
首先,比較無聊。真的,孩子每天都做同樣的事情,都面對同一張表,肯定會不耐煩的。小朋友都喜歡有變化,要不然幼兒園、小學的日程表為什么每天都不同呢?變化會帶來新的刺激,調動孩子的新鮮感和積極性,激發孩子的活力。死板的日程跟孩子的天性就是違背的。
其次,缺乏整體感。我其實一直覺得,幼兒園、學校里的日程安排對孩子來說是“碎片化”的,孩子只知道“今天要做什么”,并不知道為什么今天要做這件事,也不知道今天的事跟昨天的、明天的……有什么關聯。
這種缺乏整體感的狀況,很容易會導致孩子“完成任務”的心態:只要把時間表上的事情做完,就萬事大吉。而不會再深想一層:我為什么要這樣做?我想要達到的效果、我的目的是什么?同時這種碎片化的狀況也會讓他缺乏方向感,感知到的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斷片。
怎么改善呢?讓我們回到這件事情的本源,想想看:透過時間規劃,我們作為家長要實現的目標是什么?是要用一些事情“填滿”孩子的空閑時間,讓他看起來有事可干,而不是無所事事嗎?是用不斷畫掉“日程”來獲得某種數量上的成就感嗎(你看我已經做了那么多件事情)?以上都是常見的心態,但都屬于“看起來很努力”,實際上卻未必的情況。
從我的角度看,帶著孩子做時間規劃(嗯,一定要有孩子的深度參與)的目標包含:
從我們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告訴他:時間是一種資源,并且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資源。當我們從資源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時,就會有不同的態度:資源要被投出去,投出去之后要盡可能多地產生收益。對時間來說,當然它會被用掉,但是用在哪里最好呢?我們就考慮:大部分時間用在促進自我成長;還有一部分時間用在增進幸福感上。
用來促進自我成長很容易理解,促進幸福感是什么呢?其實也很重要。比如我一直主張,要留出足夠的讓孩子完全自主的時間,不管他玩什么都行,不加任何限制,哪怕在大人看來無所事事,其實也是有必要的。再比如就是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做點很日常、悠閑自在的事,這也是幸福感的來源。所以在做時間安排的時候,不要把分分秒秒都摳得死死的。
其實這跟我們為自己做規劃沒什么兩樣,只不過對孩子來說,因為變動性特別大,設定一些階段性目標會更現實。
但是,階段性目標必須集中而且具體。怎么理解呢?集中就意味著,目標不能太多,全都是目標就等于沒有目標。通常我會把目標分成兩類:普遍類的、個人類的。普遍類就是基本技能;個人類的就根據孩子的特點、興趣愛好來設立。
具體就意味著,要限定好范圍,還要有可驗證的成果。比如“提升英語水平”,這個太模糊了,不是好目標;如果換成“在幼兒園大班這一年里,學會基本的自然拼讀法,能讀3字母單詞組成的小繪本”,就具體了。這樣家長和孩子就都有了方向,知道一段時間投入進去之后會怎樣。
當我們把時間當作資源,規劃就會落實到:我把時間投到哪里、預期的收益是什么。在這里“資源”和“收益”都是泛概念,不僅僅是指金錢上的,這一點也是越早讓孩子意識到越好。
概念和大方向有了,具體怎么落地呢?我前面已經說了,“課程表”式的時間規劃并不好,太死板、缺少靈活度。作為一個長期的自由職業者,我先說說我自己是怎么安排工作的,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移植給孩子:
比如還是以學英語為例,學習自然拼讀法就可以被轉化為:一套自然拼讀法教材,幾套繪本。任務是具體的、直接可以去做的事情。轉化完以后,我們就有了一個“任務集合”,里面有各種分好類的、非常具體的任務,就像積木塊。
這種方式在學校里幾乎不可行,因為無法協調每個孩子的興趣和狀態,所以只能采取統一課程表(不過在《窗邊的小豆豆》里,講述了日本的一所小學,就是每個孩子自己決定每天的日程表)。但在家里是可行的。
先說我自己好了,我通常手頭會有至少4~6個項目并行展開,那么,每天我是把時間平均分配給每個項目的嗎?這當然不可行。更有效率的做法是根據項目的進展階段,以及根據我當天的興趣和狀態(這很重要),集中最優勢時間處理其中的1~2項,其他的保持最低限度進展。
對孩子來說也可以如此,而且并不會造成嚴重的偏廢。比如我自己小學五年級的暑假,2個月就學完了整個六年級的數學課,與此同時其他的事情也一樣沒落下,比如還自學完了一本編程書。
所以我們家孩子,在我們一起討論完大目標、主要任務之后,每天在家的時間安排都是由他自己決定的,我們會簡單交流一下:今天想做什么、想以什么樣的順序做,然后讓他自由發揮。因為已經建立了目標和方向,不會有接受不了的偏差。

袁堅文學博士,早教專家,潛水員,專欄作者,出版有《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聯合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創作“小狐貍卷卷”系列兒童故事,創作“山海經”系列海洋主題幻想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