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社會正處于“融媒體”的背景下。隨著當前我國傳播技術的全面發展,政府也在此種背景下提出了相關的政策支持,這使得媒介融合逐漸向著合理、合法的方向發展。媒介融合是今后我國乃至世界媒介發展的主要方向和趨勢,其次也是今后時代發展的重要產物。不論是技術更新、媒體競爭轉型還是受眾驅動的影響,在今后的社會環境和發展背景下,都將為媒介融合和產生提供極大的便利。此種情況下,筆者就將在下文中對媒介融合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期為媒體行業建設和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媒介融合;內外因;融媒體
和漫長的人類傳播發展歷史對比,媒介融合是現代社會中較為新鮮的一個概念和思想,但是當前也成為了傳播領域中研究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在對媒介融合定義的界定上,學界仍然存在很多聲音。從狹義的角度上分析,當前媒介在融合過程中主要就是多種媒介形式的融合,實現二者的溝通,從而更好的實現一體化建設和發展,這一定義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由于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內在聯系,而外界助力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可以說媒介的融合既離不開內因推動,也離不開外界環境的影響。
一、媒介融合的內因
(一)技術發展帶動了當前媒介融合的發展
媒介是傳播工作中的重要環節,而技術的發展也是對媒介變化進行推動的重要環節。人類傳播媒介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說也是技術發展史的重要縮影。從最初的印刷、造紙到當前的廣播、電視和網絡,對于社會發展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極大的影響了傳播媒介的演變[1]。
對媒介進行融合的前提,就是確保不同形式媒介的存在。隨著當前我國電波、發射、接收技術的完善,電力行業中的新媒體也得到了全新的發展。廣播的發明使得聲音逐漸成為了受眾接受信息的載體。而電視的出現則大大提升了受眾體驗,從最初“聽覺體驗”逐漸轉變為“視聽合一”感官體驗[2]。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我國在傳播方式上的互動性得到了顯著強化。由于當前我國互聯網技術水平的提升,使得手機逐漸轉變為當前信息接收平臺,實現了掌上互聯的目標,因此人們對于紙媒的關注程度也逐漸降低。
在當前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也給媒介融合工作提供了明顯的技術幫助。在此環節中我們也應該正確認識,文字、聲音和影像這些傳播介質始終存在,同時更是扮演著信息傳遞的重要角色。但是其通常區別于傳統媒介的存在形式,而是在相互融合與配合中,演變出了全新的媒介形式。不管是傳統的網站、博客還是當前的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都是當前傳播形式發展的體現,各種媒介的出現使得我們在工作中也發現了更多的傳播形式,在多種媒介碰撞和融合背景下也將實現創意的誕生[3]。
(二)新媒體時代中的媒體競爭和轉型
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明確提出了適者生存的理念,在媒體行業發展中這一理念同樣受用。隨著當前我國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提升,人類社會也邁向了新媒體發展時代。隨著當前網絡媒體和各種新興手機媒體的出現,使得當前各種移動終端也快速占領了受眾市場,無論是報紙、廣播、雜志還是電視媒體,在此種背景下要想得到發展,實現穩定運行就要積極走向媒介轉型的道路。
在傳統媒介發展中往往都是依靠單一的媒介形式進行發展,因此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已經很難對廣大受眾的需求進行滿足。在某種程度上說,受眾也是對媒體獲取生存的主要平臺。所以在當前受眾不斷減少的趨勢下,傳統媒體也逐漸意識到了當前自身發展的危機,特別是紙媒面臨的危機更是十分嚴重[4]。但是由于傳統紙媒具備較為悠久的發展,因此在產業基礎上相對比較完善,如果對此種媒介形式進行摒棄,對于技術發展、人員安排和運營管理上都是不現實的。那么傳統紙媒在發展過程中就要加強基礎建設,從而在融合中實現有效性。
和傳統紙媒相比來說,新媒體作為當前時代的領頭羊,應該引領媒體發展,但由于當前媒體數量的極具增長,使得新媒體之間的競爭壓力也在逐漸提升。作為新生代產物,新媒體在發展中必然會缺少相應的受眾基礎,所以怎么在發展速度較快的媒體行業中收獲更大的受眾市場,也是當前新媒體行業中發展的主要問題。新媒體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和傳統行業的競爭相比并不遜色,所以我們更需要在已掌握的技術水平上,對媒介進行有效融合,通過積極創新,對傳播工作中的新領域進行挖掘。
二、媒介融合產生的外因
在上文的研究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媒介融合的內因對于這項工作的開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筆者認為,媒介的融合既離不開內因推動,也離不開外界環境的影響,為此,下文就要將對媒介融合的外因進行有效研究。
(一)受眾因素對媒介融合必要性起到了決定作用
在對受眾進行準確的信息傳遞之外,在當前媒體商業化水平較高的當前社會中,獲取更多的受眾群體,具備更為強大的傳播能力和社會影響對于此工作的開展也將具備十分重要意義。其不僅能收獲較強的社會影響,同時在工作環節中也將收獲更多的收入,這是當前媒體獲取發展的重要前提。用商業模式對這一工作進行研究,媒體在某種程度上說和企業是存在相似點的,所以受眾群體的喜好也是當前市場的主要需求[5]。
當前社會正處于信息發展的重要階段,各種信息豐富和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如果僅僅依靠傳統的媒介—紙媒對其進行新聞或信息傳播后,仍然將媒體作為傳播主導,那么廣大信息受眾在對信息進行接收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喪失對信息的興趣,同時也將失去更多接受信息的激活。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信息相對冗長,并且垃圾信息過多,造成受眾對信息獲取的效率也大大降低。所以在此種背景下,怎樣實現受眾對信息的快捷、準確獲取,也是當前媒體行業發展的基本出發點。
在經濟和技術水平不斷發展的當前社會中,由于社會階層的分化更為突出,因此在多元媒介影響下,傳播逐漸從大眾時代向分眾時代進行發展。
(二)社會開放給媒介融合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社會在發展和運轉的過程中具備其獨特的運轉規律。媒體作為社會系統下的重要要素,在運轉規模上雖然很多的環節都是人為制定,但是要想將其進行更改也具備一定難度。不管是官方媒體還是私營媒體,在發展環節中都需要受到國家的監督和把控[6]。
很多的國家都對媒介關系的限制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但當前隨著時代建設與發展,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了不可阻擋的趨勢,因此相應的限制法律也需要被相應解除。政策法規對媒介融合的限制進行了解除,同時推行了相應媒介融合推進措施,這是今后我國媒介發展的必然規律,在此種開放的背景下,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媒介融合的發展。
三、結束語
總之,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內因和外因二者缺一不可。技術的發展使得媒介融合成為了可能發生的事件,所以為了對媒介融合的速度進行提升,拓展此工作的影響廣度,為社會發展和媒介行業技術提升提升更大的幫助,我們更應該對此工作的開展引起關注與重視。隨著今后媒介融合的深入和完善,良好推動其他產業的進步,在政府政策和業務幫助下,媒體行業也將呈現更為良好的發展趨勢,為我國媒體行業建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廣大媒介工作者起到更明確的方向性,實現工作的良好開展。
參考文獻:
[1]曾黃昕.試析媒介融合產生的內外因[J].新聞研究導刊,2016,62(6):269,275.
[2]滕樂.去中心化結構中的再中心化重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國電視劇產業結構變遷及受眾媒介使用行為模式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15,62(3):190-191.
[3]王婷婷,孫志偉.對媒介融合下新聞實務類課程整合的研究[J].新聞界,2014,51(8):147-149.
[4]丁柏銓.媒介融合:概念、動因及利弊[J].南京社會科學,2013,25(11):92-99.
[5]黨東耀.媒介融合生態下“媒介素能”解析——從“媒介素養”到“媒介素能”的變遷[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2(1):83-87.
[6]黃旦,李暄.從業態轉向社會形態:媒介融合再理解[J].現代傳播,2016,26(1):13-20.
作者簡介:
鄧琳,女,漢族,籍貫:山西靈丘,學歷:本科,職稱:編輯(中級),單位名稱:大同日報社,研究方向: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