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研究,不能僅從媒介自身意識形態的關系思考,還要考慮到新疆的獨特地理結構,特殊的語言環境,發展中的經濟形式與多民族相交融的多元文化背景,這些都會極大程度的影響新疆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發展趨勢和形態。對新疆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媒介環境的探究促進新聞傳播與社會各機體之間的諸多聯系,為新趨勢下的新疆民族語言大眾媒介帶來新的機遇。
關鍵詞: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媒介生態環境
一、媒介生態學
“媒介生態學,是吸收了傳播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研究媒介與生存發展環境以及人與媒介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泵浇樯鷳B學由生態學與傳播學結合而形成,作為傳播學的子系統,試圖解釋“人-媒介-自然-社會”的相互關系;媒介的發展與生存離不開大環境提供的“能源”。清華大學的崔保國教授把媒介比做一條魚,生存環境比做水,形象的說明了媒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密切關聯。但是又由于文化及地理環境的不相同,西方媒介生態學和中國媒介生態學在學術起源,研究視角,內容和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國內的媒介生態學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重點在于媒介自身的生存環境,把媒介放于大環境中來觀察,通過對媒介生存尋找到媒介生存和發展的密切相關的各方面因素(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的考察來尋找到媒介生存和發展的最佳途徑。本文將沿著國內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思路,把媒介放在大環境中思考,分析大眾傳播媒介在新疆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生存環境。
二、新疆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媒介生態環境的分析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傳播模式
1.特殊的地形特點帶來傳播的高成本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占中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約為166萬平方公里。北部有阿爾泰山脈,南部是昆侖山脈,中部為天山山脈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大部分。新疆的高原,草原,沙漠,湖泊,盆地,平原形成了特殊的地形。
2014年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人口2298.4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58.91萬人,鄉村人口1239.56萬人。新疆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4人,典型的地廣人稀省區。復雜的地形,地廣人稀的布局直接影響與制約著新疆大眾傳播媒介。首先,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加大了報紙的發行成本,省級黨報如要覆蓋到全疆各地運輸費用就大大增加了報紙的單價,因此有很多報紙,尤其是民語報紙在偏遠農村地區的發行嚴重虧損。其次就是廣播電視覆蓋度難和覆蓋成本問題,因新疆地形的復雜,將要廣播電視信號傳達到農村的各村各縣,就必須增加發射臺,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及衛星站等,這些都將增大傳播成本。
2.特殊的地理環境——“絲綢之路經濟帶”
新疆作為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特別是與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有著眾多相似和多年來往。近幾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大步邁進,中亞五國與中國的合作越來越廣泛,特別體現在媒體發展方面,我國的部分廣播已通過衛星向中亞五國傳送并形成固定廣播時間,各類具有民族特色的節目也深受當地人喜愛,這些節目之所以能在當地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受聽眾歡迎主要基于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共同利益訴求和非常廣闊的前景。相似的民族成分,相似的語言,相似的文化習俗,成為了向這些國家傳送我國廣播電視節目的基礎。從2004年6月到2007年1月,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柯爾克孜語、維吾爾語《中國之聲》節目先后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耳其國家廣播電臺的主要頻率落地播出,由此成為全國廣播“走出去”最多的一家省級電臺。
但是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政治經濟水平不同等原因,媒體的傳播渠道與傳播內容還是稍稍滯后。了解中亞五國的習俗,抓住中亞五國各民族與我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以及宗教文化的共同點是關鍵,避開各種宗教習俗和當地風俗的忌諱以及敏感詞眼,從當地聽眾感興趣的歷史、文化、藝術方面出發,突破傳統狹隘的思維限制,大膽構思創新提高對外廣播的質量和歡迎度。
(二)經濟制約媒介消費
自治區成立60年來,新疆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落腳點。新疆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新疆國內生產總值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年均新增生產總值千億元,年均增速11.1%,多項經濟指標增速躍居全國前列?;仡櫺陆酝慕洕l展情況,主要是以初級資源推動為主,農業,采掘業,原材料工業構成了新疆經濟的支柱產業。由于人力,資金,技術等過分的投入到了原材料生產部門,后續加工產業就會處于短缺狀態,最終的生產能力差,使得新疆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富資源,窮效益”的特殊情況。這種情況制約著新疆經濟的平衡穩定發展,新疆城鄉之間的居民貧富差距也來越大,同時制約著大眾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的發展,更影響著新媒體時代的這股熱風。
經濟對大眾媒體的制約主要體現在,媒介消費能力之上。尤其是在新疆農村偏遠地區,人們相對于報紙或網絡會更多的區選擇收費低或者免費提供的廣播電視,這就很容易導致出電視廣播獨攬大眾傳播媒介的現象,使本身受到新媒體沖擊的報紙難上加難,新媒體網絡的過高成本被人們拒之門外。南疆和北疆也存在較大的貧富差距,北疆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總體上高于南疆地區。大眾傳媒媒介融合而言,北疆比南疆做得更好。2017年新疆民語媒體調研中,南疆地區喀什,阿克蘇,庫爾勒等地區的日報社都沒有利用到新媒體傳播技術,沒有跟進媒體融合的大部隊。而北疆伊犁,克拉瑪依等地區早已經利用新媒體技術。微信公眾號,網頁都在運營中。表明經濟直接影響著南北疆的媒體融合程度。
(三)特有的多元文化
1.不同的宗教文化、習俗與新聞傳播的互動
新疆世居的少數民族主要有13個,約占全疆總人口的60.5%民族構成的多元性,多樣性,特殊性等特點體現了大眾傳播在多民族地區的跨文化傳播的特點。有多少個不同的民族就有多少個不同的文化習俗,在新疆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認識還是離不開媒體的中間傳導作用。當然,正因為這些多民族多文化的多元環境給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媒介環境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少數民族種類多,互相溝通,互相了解才能得到相互支持和尊敬,才能讓整個社會更好的運轉。在這個信息時代,各民族之間的互相理解,文化習俗的宣傳更是要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等等多種媒介,從而提高民族認識程度,推進民族經濟產業化的發展;宣傳民族地區,推進旅游業的發展。媒介的宣傳還能使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有更好的前程和面向全世界的進步。
2.多民族的組成形成多語環境
多民族的互相溝通與交流形成了新疆的多語環境。以漢語為共同語言,文化教育模式也有所改革,形成了雙語教育為首的教育制度,通俗理解就是用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來學習學科課程,用雙語來培養學生的素質。然而,雙語教育的實行,加大了大眾媒介的飛躍發展,處于多民族的環境中大眾傳媒需要的不只是雙語人才,更需要多語人才的加入。那么在這些一大批高素質的多語及雙語人才當中培養出新聞傳播人才是當下首要的任務和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發展的基礎?,F今在我國從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工作人員多數是少數民族語言專業畢業的,幾乎沒有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的,即便是新聞專業畢業的也沒有受過雙語新聞傳播教育,大多數只能用漢語或者只能用自己的母語進行新聞傳播?!盁o專業人才”是當下所遇到的最大的瓶頸。這樣一個局面使得當下急需專業培養的雙語及多語新聞傳播人才。近年來,各大高校也在紛紛開設少數民族新聞雙語班,各大媒體同樣開設了培訓班,為擴大人才市場而努力。少數民族雙語及多語新聞人才的日漸增多也為新疆媒體的發展助一臂之力。
作為媒介環境一個主要因素的“語言”,無處不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特別是在新聞傳播中以各種方式和形態出現。少數民族地區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借用新聞傳播的這個窗口去讓大家領略自己的風采,以及表現語言的生動性才能充分展現民族特色。民族語言在新聞傳播的作用還要受到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的相互制約,因此不僅僅要從語言本身出發還要從多方面的生態環境考慮,推動新聞傳播的發展。
三、結語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地較多,其特點比較相似,從地貌,文化,習俗,民族語言去研究是少數民族研究的統一方向,但在新聞傳播研究中,不僅要從這些方面總結更需要找到其特點和傳播環境,把握好媒介生態環境中的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各個因素才能更好的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新聞傳播事業,也是新聞傳播事業得到發展的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1]單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態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價值與問題.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年第13卷第3期.
[2]朱崇先.略論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5期第20卷總第94期
[3]張輝峰.“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的中亞傳播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15年07期.
[4]焦若薇.中國新疆主流媒體中亞傳播受眾需求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05期.
[5]阿斯買·尼亞孜,金玉萍.新疆民文黨報傳播效果調查分析[J].當代傳播,2009年第1期.
[6]李宏剛.新疆農村地區媒介生態環境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7]馬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的當代意義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2.
[8]崔保國.媒介是條魚—關于媒介生態學的若干思考.中國傳媒報告,2003年第2期.
作者簡介:
古力米拉·亞力坤(1990—),女,維吾爾族,新疆烏魯木齊人,學生,新聞學碩士,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研究方向:新聞史,跨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