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育哲
摘 要:端午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最早記載于先秦典籍《夏小正》中。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本文將分別整理羅列現有資料記載的端午節由來。一個節日必然伴隨著與之相配套的節日民俗,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錄了如龍舟競渡、熏艾沐浴、食粽子等民俗傳統,其記錄的端午民俗形態也較為完備。傳統節日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理念和價值觀,這些民風民俗事項都表現出中華民族祈福平安的價值取向、尊親敬祖的本源理念以及忠義有節的高尚情懷,從而體現了先民的傳統價值旨趣。
本文主在概述端午節的來源和發展演變下,總結端午節文化的基本內涵與文化精神。著重于不同地區的端午傳統民俗,分析各個地域由于地理氣候因素和傳統民風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民俗文化。
關鍵詞:端午節;傳統民俗;地域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我國最有影響力的節日之一,歷經千年傳承,在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下,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2009年9月30日,我國的端午節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被正式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作為中國首個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傳統節日,它的影響力十分深遠。
一、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的起源,史書典籍眾說紛紜,至今仍無確定結論。就史料總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亦稱“端陽節”、“天中節”、“龍船節”、“地臘節”等,時間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我國許多傳統節日都有與之相關的傳說和故事,在這些傳說和故事中,我們至今仍能看出一些節日的起源和風俗,關于端午節的民俗當然也有著相對應的傳說與之解釋。關于端午節的起源,結合現有的資料記載,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
楚懷王時期屈原遭人誣陷被流放異地,在楚國都城郢都陷落后悲憤異常,在農歷五月初五之際抱石絕投汨羅江而逝,后人感其忠義,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于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龍舟競渡、投粽入江等活動。《續齊諧記》:“屈原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1]唐詩《端午》亦有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是直臣冤”[2]紀念屈原是百姓中流傳度最廣的一種說法,但在早期對端午有記載的書籍文獻中皆未提及屈原,所以端午節源于屈原并非該節最開始的文化形態。
(二)為紀念介子推
據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顛沛流離,在生活十分困苦之際,介子推將自己腿上的肉忍痛割下給重耳吃。等重耳重登王位后論功行賞當初隨他流亡的大臣,卻忘了介子推,隨后重耳追悔莫及,親自尋訪。但介子推無心為官,重耳被逼無奈之際聽從屬下建議,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給逼出來,誰知他竟然抱著大樹被活活燒死了。《琴操》曰:“介子綏割股啖重耳。重耳后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歌感之,不肯出,文公燔山求之,子綏抱木而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3]這種說法雖也流傳甚廣,但與現今端午節民俗形態相差較大,我國各地端午節雖紀念方式各有差異,但大部分固有的民俗傳統,如競渡、食粽子、熏艾等,在各地仍有體現,而紀念介子推的說法難以體現普遍民俗傳統,因此僅僅憑借傳說就認定端午節是為紀念介子推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三)源于紀念伍子胥
這一說法流傳于江西浙江一帶。伍子胥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在他離開楚國之前,其家族一直為楚王室效力,后因政治糾紛,其父親兄弟為楚王所殺,伍子胥在流離之際投奔吳國,并受到吳王闔閭重用,闔閭去世之后,夫差繼位。在一次戰役中吳軍士氣高漲,大敗越國,此時越王勾踐請和,而伍子胥認為應徹底消滅越國,因為此事他受到吳國大宰讒言陷害,被吳王賜死并投于江中,后人為紀念他稱其為濤神,并于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儀式紀念他。這種說法表現了江浙人民對伍子胥的尊崇和追憶,但將其歸為端午節的起源并不合理。
(四)紀念孝女曹娥
這是端午節起源說法傳說中唯一涉及到的女性,曹娥是東漢時期的孝女,上虞人。其父溺于江中,卻數日不見尸,十四歲的曹娥晝夜沿江哭泣, 并在五月五日投江而死。因感其孝道,三國時期的邯鄲淳曾作《曹娥碑》頌揚她道:“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以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五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尸。”[4]這則材料記錄的時間為農歷五月,后比附于端午節。
以上這些說法都是以人物為紀念對象,都跟當地的地域歷史文化和傳統民俗有關,并從不同方面反映出民眾的求善心理,不同的地域所附會的歷史人物也不同,雖然表達的情感都是具有正面意義導向的,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端午節源于紀念人物這些說法并不可信,其中部分端午風俗是該地的特色傳統,并非因為端午節而特別設立。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端午節也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這些傳說并非全無益處,在宣揚了忠君愛國等思想的情況下還增添了文化的多樣性。
(五)源自古越民族圖騰
圖騰在我國古代民間具有重要地位,而端午節源于古越民族圖騰這種說法曾先后被多次考證過,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曾在《端午考》、《端節的歷史教育》[5]中提出。他經由古籍考察認為,吳越人民有斷發紋身競渡的習俗。由于吳越地區受歷史地理因素的影響,其地勢和氣候造成常年受到水旱之災以及蟲害瘟疫的危險,當地人民深受其害,便把龍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希望能得其庇佑,使得每年風調雨順。于是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的時候,人們把米飯放入竹筒或用竹葉包裹起來投入水中,希望龍能感其誠意庇護該地區,當地的青壯年男子還赤裸上身擊鼓競渡。
以上所有關于端午節起源的說法均有待商榷,就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同的觀點來說,有文獻可考的端午節由來說,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夏至。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6]中論證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競渡、吃粽子均與屈原無關,并援引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中所提出的觀點,從而得出端午節起源于夏至的結論,而夏至這個說法目前被學術界普遍接受。
二、端午節的民俗傳統與地域性表現
不同節日的時間和表現形式都各有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傳統節日中都或多或少的包含了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活的。傳統節日是民族生活中的儀式和禮儀,這種帶有民族情緒的節日連接著人民群眾之間的情感,其中包含了“家庭情結”“敬祖意識”,“懷舊心理”和“報本概念”,這些情感無一不表達了對故鄉土地、親人祖國的感情,同時也從深度的層面喚起了記憶中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同。由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已經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體現了中國人民求安祈福的價值觀,忠誠和愛國的情懷,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的傳統價值旨趣。
(一)端午節的傳統民俗
端午節的各種習俗都是基于古代的原始信仰,而今天這種信念已經消失在了現代人的頭腦中,但許多端午的習俗,因為仍然保留了遺跡,成為了古老的符號節日和紀念性的事物。他們的意義實際變為追求幸福的生活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留戀。端午節正值春末夏初之時,而這些端午習俗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根據現今的民俗傳承情況,我們把端午節的民俗傳統分為四部分,分別為:采藥、避邪、競渡、食粽子。
1.采藥
端午節的采藥祛病活動在農歷五月,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各類毒蟲滋生。受氣候影響,降水較多,空氣潮濕,乍暖還寒之際人體免疫力降低,容易造成瘟疫的蔓延。所以,端午節傳統的采藥風俗與強身健體密切相關。《藝文類聚》卷四引《夏小正》曰:“此月畜藥,以蠲除毒氣也”[7]《養生要集》曰:“朮味苦,性溫,生漢中南鄭山谷,五月五日可采之”端午節又稱“浴蘭節”[8],《大戴禮記》記載端午習俗道“畜蘭,為沐浴也。”[9]古人稱在蘭草蒸煮過的水中沐浴祛污為“浴蘭”。晉·習鑿齒《與褚常侍書》中與友人談到端午節時的習俗曾說:“想往昔與足下及至江州,五月五日共澡浴戲處,追尋宿眷,仿佛玉儀,心實悲矣。”[10]蘇軾《少年游》也言端午節“蘭條薦浴,菖花釀酒。”[11]可見端午浴蘭由來已久。把蘭草煮爛,以其水泡澡是我國古時人民常用的一種預防疾病的方法。水本身就有一種清潔身心的作用,而蘭草在我國民間群眾看來有神奇的藥用功能。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蘭草》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說:“香蘭乃香草,能辟不祥。”[12]在水中加上蘭草,更增強了“祓除不祥”的凈化功能,江蘇《如皋縣志》:“端午采蘭澤煎湯沐浴,昔人所謂浴蘭湯者是也。”[13]
端午懸艾人于門戶的風俗后世一直沿襲下來,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14]人們還將艾草編成虎形,或用彩綢剪為小虎形,帖上艾葉,佩于胸前,未出嫁的女子將其簪于發間,或把它作為釵頭,稱為艾虎,是端午節重要的飾物,宋周紫芝《永遇樂》:“艾虎釵頭,菖蒲酒里,舊約渾無據。”[15]為什么將艾草編為虎形?關于這一點,東漢的應劭曾在《風俗通義》卷八中解釋道:“虎者,為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16]人們還將菖蒲的根莖刻成許多具體的形象,如劍等,在端午節時和艾虎一起懸掛在門上避邪。
從養生的角度看,人們在五月采藥畜藥、用蘭湯沐浴。大搞個人衛生。其目的很單純,就是保健防病。而端午懸艾和菖蒲則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農歷五月,正值降雨頻繁時節,空氣潮濕,此時細菌繁殖較快,人容易感染疾病,而人們發現艾草和菖蒲的特性——均具有氣味濃烈的揮發性芳香,于是將其懸掛于門上或者插于發間,便可減輕或消除難聞的異味,凈化空氣,殺滅細菌,對身體和居住環境有益。
2.辟邪
端午節的辟邪活動據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懋。”[17]夏至前后,暑毒盛行,邪氣侵入人體,容易導致各種疾病,使人們感到生存的艱難。為了平安順利地度過這個難熬的惡月,我國古代人們想了許多的辦法保健安康、驅除邪氣。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市肆間以尺幅紙蓋以朱印,或繪鐘馗之像,或繪五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爭相購,粘之中門,以避祟惡”[18]這大概直接傳承了漢代的朱索五色印,其目的是為了驅逐作祟的五毒。其中天師鎮宅圖中的蜘蛛、蜥蜴、蛇、蟾蜍、蜈蚣就是民間所謂的“五毒”,據說五月份是五毒開始活動的時間,很多疫病都是由它們帶來,為了消滅這些毒物,人們常用紅紙將“五毒”剪成剪紙,貼在門、窗、墻、炕上,有的還剪成裝著五毒的葫蘆圖案,意為鎮邪之物——葫蘆已把五毒給鎮住。根據我國古代民間傳統說法,五毒中的任何一種毒蟲都與另一種相克,所以懸掛或佩帶五毒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避開其他毒蟲的侵害,起到保護作用。
飲雄黃酒也是民間辟邪的一種習俗。自唐代以來,飲菖蒲酒、雄黃酒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在端午節的常見習俗。雄黃,又名雞冠石。《燕京歲時記》說,每到五月,“自初一日起,取雄黃酒曬之,用涂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據說這樣可以防止毒蟲叮咬,起到消毒解癢的作用。”[19]
系絲避瘟,是端午的又一民俗,《續齊諧記》中認為民眾在端午節將五顏六色的彩帶系在各地是想將水中盜食屈原祭品的蛟龍嚇退,據說漢代建武年間,有個叫區回的人見到了屈原,屈原告訴他:“嘗見祭甚善,但常患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練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約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20]由于前述端午直接源于夏至,其節俗與屈原并無關系,因而系五彩絲以嚇退蛟龍的說法并不可靠。唐代,皇帝還經常在端午節向臣子賜赤符、朱索以示恩寵,竇叔向《端午日恩賜百索》:“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21]史浩《卜算子》詞中描繪他眼中的端午節的女性是:“符箓玉搔頭,艾虎青絲鬢。”[22]楊無咎《齊天樂》在詞中則用“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23]形容端午節時民間女子的時興著裝。端午節小孩子佩戴香囊,具說可以避邪驅瘟,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通常會在香囊里面放入香料、碎雄黃、朱砂等物,散發著濃濃香味的香囊用絲綢包住,用五顏六色的彩線將其纏住,并編織出各式各樣的結索,這種香囊不僅外觀異常好看,也有驅蟲防疫的功效,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由此可以看出,五月五日殺蟲滅毒,避邪驅毒,這是與自然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
3.競渡活動
每年在汨羅江畔,每逢端午佳節,人民群眾都穿著節日的新裝,家家戶戶呼朋喚友來到江邊,觀看競渡。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描繪過龍舟競渡時的場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24]
但競渡活動也不是漢民族獨有的,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也保持著賽龍舟的活動,時間各異,如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廿五至廿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的勝利和祈禱秋天的大豐收。另外在南方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也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賽龍舟活動。因此,這種民間競渡“送瘟病”的說法有可能是端午節正式形成后才被人們附會上去的。另一種說法認為競渡起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訓練水兵,隋杜公瞻注引《越地傳》云:“(競渡)起于越王勾踐。”[25]但競渡是否與端午節有必然的聯系還是有疑問。張倫篤、黃靖中《競渡、龍舟與龍舟競渡》一文認為,“競渡是一種娛樂,一種游戲”[26]“可以獨立地、不受他人、別人集團影響而產生。越地是如此,楚地也如此,黃河流域和云貴高原湖泊地區亦復如此。我們甚至可以說,游戲性競渡(一種沒有固定時間、地點、目的,沒有成為慣例的活動)并非只能在中華民族生活的這塊土地上產生。即凡早期人類居住的水網區,都是孕育游戲性競渡的場所”[27]結合文獻資料提供的信息,這一看法應該更貼近歷史事實。
4.食粽子
粽子,古時稱之為“角黍”,是因為粽子的形狀像角。關于粽子最早的記載是西晉周處的《風士記》,書中有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8]南朝梁文學家吳鈞《續齊偕記》記載:“屈原投汨羅而死,楚人甚哀,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29]于是后人相襲成俗,可見人們對屈原忠義之心的敬仰。粽子的起源說法也有很多,現在學界普遍認同的便是“包烹”這種說法。據說我們的遠古先祖在發現用火烹食時,為了使食物適口,則用樹葉將食物包裹放在火中煨熟后,剝葉而食,這大概就是粽子的雛形了。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群眾逐漸用粽子這一物事代替角黍,將其原材料由之前的黍米改為現今的大米,成為夏至和端午兩個節日的節令食品。《說文解字》曰:“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聲。”[30]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道:“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近世多用糯米矣。”[31]據文獻資料顯示,粽子的起源說法很多,但都與當地的傳統風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現今為止,每逢端午節,我國民間群眾都會制作各式各樣的粽子,其不僅種類繁多,更是色香味俱全。從餡料看,北方粽子多為紅棗陷、豆沙陷,多為甜味;南方則有豆沙陷、鮮肉陷、火腿陷、蛋黃陷,基本以味,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享譽全國。端午節吃粽子的傳統,千百年以來,在我國經久不衰,且流傳到日本、朝鮮及東南亞諸國。
(二)端午民俗的地域性表現
1.北方習俗
北方的習俗自古以來傳承性都較好,有些端午節習俗一直沿用至今。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時候,民眾紛紛奔走相告,一起去土谷祠祭祀,希望來年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各地區在端午時節都有驅蟲害的傳統,北方地區也不例外,在過去的時候,北方曾流行一種“引龍回”的習俗,就是灑石灰在地上,從家門口一直沿路灑到臥室、廚房,在最后還特別要沿著家里裝滿水的水缸灑一圈,據說這種做法可以祛除百蟲。對于北方的一些地區,比如北京,農歷五月初五不僅僅是端午節,最為特別的是這一天也是“女兒節”[32]。由于北方的北京等地區沒有大面積的水域,所以無法像南方一樣普遍舉行龍舟競渡活動,雖然沒有賽龍舟,但取而代之的一是外出“耍青”的習俗。二是“絨花簪頭”[33]。北方地區,特別是老北京人有戴頭花的習慣,據地方志記載,北京的崇文門外的花市上,整條街上都有賣絹花、絨花、紙花、通草花等攤販。端午時節,未出嫁的女子頭簪絨花,成為舊京風俗的一道靚麗風景。三是身佩葫蘆。這種葫蘆是為端午節特質的,很有新意。手工藝者先將棉花團子扭攢在一起,然后轉成筷子頭大小形狀的細腰小葫蘆,在小葫蘆的外面纏上一圈五彩絲絨線,用彩絲線將若干個小葫蘆穿起來,釘在女孩子的衣服上,據說這樣可以驅瘟避邪,小粽子、小香包等小掛件也具有同樣的祈福效果。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北方端午節具有宗教儀式性強、節日氣氛濃厚、娛樂性強等特征。
2.西南習俗
端午節,在我國西南地區流行著一種稱之為“打李子”風俗,據地方志記載,在端午節那天,民眾會攜帶很多李子到城東南角城樓處對打,這種以打鬧形式實則寄托寓意的民俗做法在古時并不少見。據說這種做法可以強身健體,消災驅難。而在農歷五月初五,四川小涼山彝族人則會呼朋喚友地一起進山采集草藥,草藥可以用來防病治病。仫佬族則抬著紙船到田間,族中主管祭祀的巫師巡船,驅趕害蟲,祈求上天保佑莊稼禾苗快長。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博峪鄉,每逢農歷五月初四初五,這里的白馬藏族人會以舉辦“采花節”的形式來慶祝端午節,“采花節”分“搶水”、“采花”和“祝福”三個部分。在“搶水”活動開始之后,與白馬藏族歌舞相結合的“采花”和“祝福”活動則是各個村落不分男女老少聯合起來進行的。如今,“采花節”已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已經演變成融文化、經濟、旅游、體育、宗教、民俗為一體的民間狂歡和節日盛會。漢族賽龍舟從祭龍神向紀念英雄人物轉變;苗族賽龍舟主要是為祭祀神靈和先祖。受漢族龍文化影響,傣族賽龍舟時允許女性參加,賽前需焚香殺雞以祭師,以糯米祭龍,男女老少相互潑水狂歡,極具本地化民族色彩。
綜上所述,而今我們南北都流行端午節吃粽子,我國有江河湖泊的地方多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甚至北方有些地區也挖人工湖,也要進行賽龍舟活動。為強身健體、祛病避害,有些地方食“五黃”,即黃瓜、黃豆芽、黃魚、黃鱔和雄黃酒。
文化人類學把人類社會看作各個部分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以整體性視角研究整個人類社會。按照文化人類學的視角,我國各地端午節的差異實際上是這個節日為適應各個地區的社會綜合環境而形成的獨特文化復合體,這也體現了中華文明無與倫比的包容性。非洲裔美國人類學家赫斯科維茨的“文化復合體”或“特質復合體”理論認為,文化特質的分布狀態在彼此關聯中存在,并不是任意分布的。鄉土節日空間是獨特的擁有公共產權的文化現象,是周期性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體演練也是民間自組織能力的周期性活動載體,是村落結構的自然邊界、物候秩序、民間社會組織、無形公共產權共同構筑的文化復合體。
參考文獻:
[1]朱林寶.《中華文化典籍指要》[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
[2]《唐詩新選》[M].秦似主編,2001.
[3](漢)蔡邕.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4][14][22]宗懔.《荊楚歲時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
[5]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全十二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2.
[6]劉德謙《文史知識》[M].1983.
[7](唐)歐陽詢《藝文類聚》[M].中華書局,1979.
[8]《中國古醫籍書目提要(下)》[M].王瑞祥主編,2009.
[9](清)孔廣森著《中華再造善本》[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10]《湖北地方古文獻研究》[M].林久貴編,2009.
[11]余冠英等.《唐宋八大家全集·蘇軾集》(上)[M].國際文化出版社,1997.
[12]李時珍著.紫圖繪編《圖解本草綱目》[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3]劉煥.沙元炳等纂《中國地方志集成》[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5](宋)孟元老著;高嘉敏編著,合肥:黃山書社,2016.
[16]趙青撰.《嘉興歷代才女詩文徵略中》[M].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14.
[17](漢)應劭撰.王利器注.《風俗通譯》[M].中華書局,1981.
[18]唐長孺著.《武漢大學百年名典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19][20][21](清)富察敦崇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23](宋)李昉.《太平御覽》[M].中華書局,1960.
[24]全唐詩第4冊卷216-卷271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25]傅經順著.《唐宋文學欣賞》[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26]韓廣澤.李巖齡著《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M].1992.
[27]林音等注析.《傳統文化經典讀本》[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8]歐清煜編《中華龍文化詞典》[M].中華書局,2002.
[29]赤峰學院學報[N].2010年7月第31卷第7期.
[30]邱德侖.《宋代宮廷水秋千的民間傳承》[J].江蘇地方志,2014.
[31]《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編》[N].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32]《中國地方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M].數目文獻出版社,1991.
[33]許慎撰《注音版說文解字(東漢)》[M].北京:中華書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