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一次博士同學聚會,酒至半酣時,不知是哪個同學提出個問題:如果有條件再修第二個博士學位,你會選什么專業?我記得貝多廣、謝平、寧吉喆等人都立即表態——選中共黨史專業。那次聚會以及聚會上大家對中共黨史的重視遠超我的預料,給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我事后想:為什么大家對中共黨史感興趣?原因就是我們國家這么大、人口這么多、情況這么復雜、原來的底子又是那么薄,治理起來,殊為不易。不用說別的,就是吃喝拉撒睡問題解決起來就夠你喝一壺的。
小的時候,喜歡讀歷史書,粗讀過《史記》等書,常掩卷沉思,我將來能學會帝王術嗎?在古代,帝王術就是治理國家的最高藝術,由那些最聰明的謀士獻計獻策構成。在經濟上,古代帝王術可以是農事、河工、水利、漕運、鹽政、稅法等等。在現代社會,帝王術就是從宏觀上管理國家的藝術。那么,誰來管理國家呢?在中國這種黨政共管體制下,人民管理國家是由黨來體現和執行的,因而中國改革開放40年國家由窮變富的歷史完全可以凝煉成這樣一個文章標題——大治天下:從中共十二大到十九大。這八次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歷程也就是黨政共管體制下,發掘中國傳統威權政治資源即讓國家得到有效治理和效率發展藝術的演變過程。
1.十二大(1982年9月1日至11日)召開時,我在吉林財貿學院剛剛本科畢業,當時已收到天津財經學院金融系的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時年剛逢而立,雖然在本科四年當過班黨支部書記中共黨史課代表等,但政治嗅覺還很不敏銳。對黨報上許多新提法沒有給予充分注意,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如黨的工作“核心是搞經濟建設”等等。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這兩個提法的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簡直是無與倫比,那是鄧小平正式成為黨的第二代領導人并開始為中國這艘巨輪矯正航向。因為此前我們講了20年階級斗爭,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災難,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基本原因就是極左路線占上風。在極左路線肆虐時期,中國老百姓以內斗和餓肚子為常態。十二大提出的經濟建設為中心實際上是改變以往以階級斗爭為內容的所謂黨的基本路線,中國從此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
2.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之后的五年是中國的多事之秋。1986年年底,北大學生鬧事,結果是胡耀邦辭去總書記職務由趙紫陽接替,1989年,趙紫陽又辭職由江澤民接替趙任黨的總書記。盡管出現人事更迭,但小平同志后來在某個場合表態說,十三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加快改革擴大開放的基本政策不能否定。十三大召開時我正在中國人民大學黃達教授門下攻讀博士學位,正在著手準備博士論文的寫作,那個年頭人們寫的文章基本都是問題導向的,改革讓人們熱血沸騰,我的就業理想也是博士畢業后去國家體改委宏觀局,想投身到具體的改革推動工作中去。
3.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的巨大歷史貢獻是黨的工作報告中首次用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確定改革目標模式的新提法。這一提法的出臺有石破天驚之妙。在整個80年代,中國經濟理論界就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系發表了數不清的闡釋文章,什么“主輔式”“板塊式”“膠著式”“滲透式”等等,模式千姿百態,用語花樣翻新,人們卻越來越迷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到底是什么關系?憋得頭疼時,我去問黃達老師,黃老師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松奇呀,我告訴你,這個問題就是等我們都去了八寶山也還是整不清楚。”幾年之后,黨的十四大把這個問題整清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提法的出臺,從根本上解決了改革的發展方向問題,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平臺上理直氣壯地搞市場經濟。除了確立改革目標模式外,十四大還開了黨章修改先河,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及黨在發展經濟方面的階段性目標等內容寫進黨章。受十四大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的感召,1992年那一年我被勾引下海,當年我已是人大財金系的副教授,在同學朋友的攛掇下,我先是在海南搞了一個城市信用合作社,后來又退出在青島建了一個小作坊式工廠。雖然兩次創業活動都以失敗告終,但也算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下水游了一把,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份寶貴的實踐記錄。
4.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召開之時,我已上岸,重新回到革命隊伍。1995年10月的一天,老同學鄧樂平到北京出差,我在人大附近的東北菜館“博源酒家”請他吃飯,李揚、謝平、姜洋、王國剛等作陪。席間,我不經意地和李揚說了一句“我調到你們社科院去如何?”李揚當時很嚴肅地反問:“你是當真還是開玩笑?”我說:“當真當真。”隨后就是于1996年1月開始的社科院生涯。十五大確立的政策是對內繼續改革開放,對外獨立自主。十五大通過的黨章修改草案中寫上了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小平同志逝世自1997年2月19日,將鄧小平提升至馬克思、列寧、毛澤東才享有的崇高地位是十五大做出的重要決定。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鄧小平務實治國理論指導下的改革開放政策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讓人民從此走上富裕之路,讓全黨開始做經濟建設的正事,而不是搞內耗自殘式的突出政治和階級斗爭。中國社會生態的轉變是從鄧小平開始的。
5.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剛剛結束,我就到云南玉溪參加《經濟參考報》和玉溪市政府聯辦的一個財經理論研討會,到底有哪些人參加了那次會我已記不太清楚,只記得我在現場即席演講了50分鐘后,玉溪市政府的領導找我說,發現我口才很好,能不能救急一下,幫忙完成省委緊急下達的十六大精神基層宣講任務,我講義氣的老毛病發作信口答應沒問題。當時有幾個地區可選,我選了姚安縣,因為小時候讀古文知道散文家李贄好像當過姚安太守。我治學不嚴謹,沒有讀過十六大黨的報告,只是看電視聽廣播時,零零星星記得十六大傳達出的三個關鍵點:(1)胡錦濤換下了江澤民;(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黨章;(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了姚安縣,記得是位年輕的李姓縣委副書記主持會議,在一個四墻漏風的電影院里,1000多人聽講,我讓李書記發話關掉攝像機和錄音機,在沒有一張紙片的情況下侃了兩個半小時,全場一會兒鴉雀無聲,一會兒又哄堂大笑,那好像是我很多年講課生涯里最得意的一場講座。到底都講了些什么,我現在已回憶不起來了,只記得我重點講了自毛澤東時期黨內接班人制度的利弊和黨政權力制度化交接的必要性,這種制度化交接對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深遠影響等等。十六大江從總書記位置退下,但仍擔任軍委主席一職直至2005年3月,據說是為了“扶上馬,送一程”。十六大報告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相關內容我肚子里有的是,“三個代表”根據我多年對黨的知識的了解程度,添油加醋地渲染一把也并無難度,所以,在姚安縣講十六大精神總還算差強人意。endprint
6.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肯定了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將關注民生提升民生質量作為黨的報告的重要內容,并第一次將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從“經濟總量”轉變為“人均指標”,提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不僅是“國強”,更是要“民富”,發展的成果必須惠及大眾。顯然,黨的十七大已注意到了收入不平等對中國社會穩定構成的潛在威脅。從十六大到十七大,胡錦濤任總書記的十年,人均GDP從2002年的1135美元提高到2012年的6100美元。那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遺憾的是,這十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有所放緩,產能過剩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多年以來累積的黨內腐敗軍內腐敗問題愈益嚴重。
7.十八大(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后這五年剛剛過去,我仔細研究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十八大領導集體這五年的治國方略,著法是一個方針三個構想,即穩中求進的基本方針和(1)改革紅利構想;(2)“一帶一路”構想;(3)“雙引擎”構想。穩中求進是用供給側改革舉措“三去一降一補”政策解決經濟失衡和風險隱患;改革紅利構想是試圖通過深化改革讓微觀主體煥發內生動力,提高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改革藍圖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改革60條;“一帶一路”構想是習總書記于2013年9月、10月間分別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演講和印尼參會期間演講中提出來的,目前已獲得很大的國際反響和廣泛好評;“雙引擎”構想是克強總理2015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全會演講致詞中首次提出,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個經濟新引擎的動力正在日漸強化,而改造傳統引擎就是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其實施效果可見于2017年前三季度的亮麗經濟數據,也可由今年前十個月挖掘機售賣指數和重卡銷售指數佐證。十八大領導集體的另一個舉世皆知的成績是黨內反腐軍中反腐,習近平的從嚴治黨從嚴治軍思想正在認真落實并收到明顯成效。
8.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剛閉幕不久,我個人在粗讀了習近平所做的政治報告后感到十分振奮,覺得這有點像一篇中華民族復興宣言,這篇報告講經濟建設時不再提經濟增速,而是強調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講到建設現代化強國時還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通過對“兩個一百年”的遠景規劃和“兩步走”的戰略,描繪出讓中國人民生活越過越好的前景,而在這遠景構想的實施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要點,從報告中我們隱約已經看出到第二個一百年時在不發生內亂和戰爭的情況下中國注定會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心,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得以實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