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喻寧
最近,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表了題為《中國銀行家的新使命:重塑和經營資產負債表》的研究報告,強調了新形勢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隨著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的快速推進,以及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監管趨嚴等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僅給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更是對其經營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銀行業精細化競爭的時代即將到來。能否高效地管理好自身的資產負債,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是這場競爭成敗的關鍵。資產負債管理越來越成為關系現代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生命線。
什么是資產負債管理
關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定義,目前比較普遍的說法是:一家商業銀行為了在可接受的風險限額內實現既定經營目標,而對其資產負債組合所進行的計劃、協調和控制,以及前瞻性地選擇業務策略的過程。這個定義里包含了以下兩層內涵:
第一,它是風險限額下的一種協調式管理。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經營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比如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這些風險都是不能被完全規避的,因此銀行只能通過承擔和管理風險從而獲取收益。也就是說,銀行要思考的不是承擔與不承擔風險,而是要承擔多大風險。而這個問題必須是在風險得以計量的前提下,由銀行管理層在董事會所授予的權限內決定。當各種風險限額確定后,資產負債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對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利率結構、幣種結構進行全面、動態的計劃、匹配、協調和控制,在風險限額內追求經營利潤的最大化和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平衡統一。
第二,它是一種前瞻性的策略選擇管理。實務中,沒有一家銀行能夠或試圖占領所有的市場,任何銀行都必須明確自己的經營方向和策略。但這些選擇不是憑主觀臆斷得出來的,而是必須依靠資產負債管理來回答,通過科學的數量模型計量各種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并將風險量化為成本,以提出資本分配的解決方案,戰略性、前瞻性地引導各業務條線主動收縮和擴張。
資本和風險是銀行創造價值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因素
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銀行也不例外,只不過由于銀行是特殊的企業,因此,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方式上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追求的不是一時的高回報,而是持續穩定的利潤增長。這種增長從短期看體現在當期凈利潤指標上,從長期看則可通過市值指標來衡量和反映。市值是通過市場折現率將未來各期利潤折現后的現值,它是將現在和未來結合起來,并用一個數值反映所有未來現金流量信息的綜合方法。市值代表了銀行在市場上值多少錢,是銀行真正的內在價值。
在銀行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充足的資本是基礎,良好的風險管理是保障。根據風險可能產生損失的可測量程度不同,可劃分為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和極端損失。預期損失是根據大數定律計算出來的平均損失,可以通過撥備來吸收消化,其風險背后的成本一般通過定價轉移給客戶。極端損失發生的概率極低,但損失巨大,例如戰爭和重大災害襲擊等,銀行只能通過極端情景假設分析制訂應急計劃。非預期損失介于二者之間,銀行對其發生概率和損失金額進行量化,并據此計算最低資本需要加以防御。也就是說,非預期損失是靠資本金來抵御吸收的,資本金的作用猶如銀行的一道防洪堤壩,如果銀行的資本金被非預期損失全部耗盡后還出現極端損失,這就等于風險損失漫過了這道堤壩,則銀行必將遭受滅頂之災,只有破產倒閉。
由此可見,一方面如果銀行風險管理水平跟不上,非預期損失就會不斷增大,資本再多也會被很快耗盡。事實上,資本又是稀缺而昂貴的資源,從現實角度看是不可能無限增加的,也就是說防御風險的資本不可能很多,所以風險管不好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倒閉,價值創造便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如果銀行沒有充足的資本,正常的業務擴張就會受影響,當資本太少不能匹配業務規模時,銀行運作就會不安全,最終也難以提升市值。因此,銀行要想在穩健經營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和提升價值,就必須對資本與風險有明確的認識,對二者與價值創造的關系有清晰的了解。
新經營環境凸顯資產負債管理對銀行價值創造的重要性
過去,在我國實行利率管制的時代,存貸款利差固定存在,銀行只需要擴大規模把籌集到的存款資金貸出去就能穩賺盈利。所以,在那樣的經營環境下,資產負債管理的概念是比較薄弱的,銀行也沒有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動力。然而,“世易時移”,近年來,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金融脫媒、監管去杠桿接踵而至,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都面臨空前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資產負債管理在銀行創造價值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資產負債管理是全面控制風險、實現短期利潤增長與長期市值穩定統一關系的有力武器。如前所述,銀行的價值提升短期看表現為當年凈利潤的增長,長期看則體現在市值指標上。雖然長期盈利是短期收益的總和,但這不是一個算術和,而是一個風險加權的和。只有當資產質量和風險得到控制,短期回報和長期盈利才能得到統一。
我國商業銀行歷來重視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相較而言對市場風險的重視不足。然而,在新的經營環境下,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卻在不斷增大。過去,我國居民的儲蓄意愿很強,只要有閑置資金就會考慮存入銀行,因此,大多數銀行是不會擔心吸收不到存款的情況發生,也不用考慮通過貨幣市場融入資金擴大短期負債業務以實現快速發展,更沒有寄希望于通過大量借入短期頭寸來維持資產的流動性。但是,現在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人們的投資渠道變多了,理財意識也變強了,原來的銀行存款被不斷分流。為了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支持業務發展,銀行開始轉向貨幣市場,通過同業業務、資管業務等通道獲取資金。在這一過程中,銀行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錯配問題不斷發生并加劇,表現在資產負債表上就是負債和資產的期限結構不匹配,負債期限越來越短于資產的期限。這種資產負債結構下,當市場利率上升時,負債端就會因為期限短,重定價節奏快,導致銀行的資金成本隨著市場利率的上升而加重;資產端卻因為期限長,重定價速度慢,收益率跟不上市場利率上行的步伐,于是銀行的利差空間因利率上升受到巨大擠壓,利率風險不斷顯露。與此同時,隨著短期負債的陸續到期,為了支持長期資產,銀行不得不以更高的代價在市場上籌集資金,當利率不斷飆升時,流動性風險也逐漸被放大。可見,利率市場化以后,資產與負債的結構匹配以及長短期限的利率錯配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否則將引發嚴重的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而如何計量和管理這些風險,正是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研究內容。
資產負債管理是優化資本配置、前瞻性引導業務發展的有效工具。銀行經營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資本功能的特殊性。抵御風險是銀行資本的首要功能。銀行的穩健經營離不開充足的資本,但現實中資本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想在安全經營的基礎上實現長期價值的不斷提升,銀行就必須根據業務的不同風險與收益狀況配置好資本,動態、前瞻地調節業務經營。比如,當風險相對資本過大時就必須調整業務來降低風險;當某類業務盈利性很強、對提升銀行價值十分有利時,盡管資本不寬裕,也要通過適當增加資本的方法拓展該類業務,同時堅決收縮和放棄那些收益相對于風險不高的業務。
銀行的經營規模和結構以及經營活動的盈利性都會受到資本的約束。資本的配置是一個在效益和風險之間尋求平衡的課題。資產負債管理正是圍繞這一主題,以風險調整的收益為核心標準,主動引導調整各業務線,做到有的放矢、有進有退地開展業務,既要保證有充足的資本覆蓋風險,又要保證有限的資本能從效益較差而風險較高的業務中釋放出來,用在收益更好且風險可控的業務領域,最終實現資本不斷增值的目標。
資產負債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其科學性體現在高度的金融理論和量化模型上,其藝術性則體現在統籌協調的實務操作之中。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已不僅僅是滿足監管規定的需要,更是落實業務戰略、增強盈利水平的重要保障。在競爭環境日趨激烈的今天,資產負債管理已經成為商業銀行贏得未來競爭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青島銀行計財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