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 張斌
【摘 要】痤瘡是一類以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為主的常見皮膚疾病,發病率高,多見于青春期男女[1]。中醫藥治療痤瘡具有副作用小、標本兼治、復發性低的優勢,其中食療更加健康自然,人們容易接受,可長期運用,對于慢性病的調理尤為適宜。本文梳理總結了有關痤瘡的食療理論與具體方法,以期為醫者和患者提供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痤瘡;食療法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發病率為 70%~87%,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響超過了哮喘和癲癇[2]。目前國內醫師治療痤瘡的方法多樣,差異性大,但部分療效不確定,缺乏循證依據[2]。雖然我國痤瘡治療指南專家組在2015年修訂并發布了最新的《中國痤瘡治療指南》,但隨著新的循證依據和新藥研發,這項指南還會不斷更新,該指南中明確提出了現行的某些痤瘡治療藥物會加重對皮膚屏障的破壞[2]。與之相比,中醫的中藥、針灸、拔罐等的綜合療法具有副作用不明顯、標本兼治、患者依從性高的優勢,其中食療法更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利用自身與藥物相通的四氣五味原理調整人體陰陽盛衰偏頗,使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從體質著手,對痤瘡的病程進展進行有效的干預。
中醫有“皰、酒鼓、鼓、粉刺、面粉渣、肺風粉刺”的稱謂。但痤瘡的病因病機所論不多,僅以外邪、濕聚、血熱立論。如《素問 . 生氣通天論》云:“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又云:“汗出見濕,乃生痤痱。”指出本病由于寒邪、熱邪、風邪,濕邪郁于肌表,閉阻經絡,脂凝邪聚而成痤[3]。專業指南中將其辨證分為:肺經風熱證、脾胃濕熱證、痰瘀凝結證、沖任不調證。現按此分型總結其食療法如下:
1 肺經風熱證
皮損以紅色或膚色丘疹、粉刺為主,或有癢痛,小便黃,大便秘結,口干;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相當于痤瘡分級中的Ⅰ、Ⅱ級,應疏風宣肺,清熱散結[2]。
此證食療方中多為有清肺熱功效的藥物如:枇杷葉、桑葉、菊花等。食用方法上選擇煮粥和代茶飲。據文獻論述[4]針對肺熱型痤瘡,可用白茅根30g,枇杷葉10g,淡竹葉10g,生槐花10g,菊花5g,嫩桑葉5g,代茶飲常服,口味上加上枇杷果同煮或適量白糖,則酸甜適口,口感更佳。此食療方以甘寒清熱生津潤肺的白茅根為君,一眾清肺潤燥,解毒散結之藥為臣佐,共奏清肺、生津、解毒之效。需要注意的是該文獻中雖未指出食療禁忌,但因多用寒涼藥,且藥性下行,故脾胃虛寒者慎用,孕婦及經期婦女禁用。
張秀芬[5]治療此證結合食療,用枇杷薏米粥:生薏苡仁100g、鮮枇杷60g(去皮核)、枇杷葉10g,每日一劑,每日服兩次。方中薏苡仁能清肺熱、健脾利濕、解毒散結,加上枇杷葉收清熱潤肺,解毒散結之效。
2 脾胃濕熱證
皮損以紅色丘疹、膿皰為主,有疼痛,面部、胸背部皮膚油膩;可伴口臭、口苦,納呆,便溏或粘滯不爽或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相當于痤瘡分級中的Ⅱ、Ⅲ級。治法應清熱利濕,通腑解毒[2]。
有學者通過分析現有研究數據發現,患者脾胃濕熱證型居多,達36.76%[1]。這與當前年輕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喜好熬夜,內耗陰血,飲食不節,嗜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致脾胃虛弱,無力運化水濕,水谷郁結生熱,濕熱內蘊,循經上熏肌膚乃生痤。
翟健宇[7]提出此證的食療可用涼拌三菜:石花菜30g,嫩魚腥草、芹菜各100g,鹽、醋、白糖、芝麻油各適量。芹菜味甘苦性涼,能祛風祛濕,清腸利便,魚腥草、石花菜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針對丘疹、膿皰對癥治療。另有一涼拌三菜方[5]:鮮莧菜 100g、鮮冬莧菜100g、鮮馬齒莧 100g。此方特殊之處在于莧菜能促進排毒,防止便秘,富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其所含的蛋白質比牛奶更能被人體充分吸收,所含蘿卜素比茄果類還高,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在民間有“長壽菜”之稱。此外還可用兼甘平補中益氣生津之效的粥食:大米100g,薏米50g,芡實40g,山藥300g,健脾祛濕、益氣生津,祛邪與補虛兼顧,辨體與辨證相結合,此證型患者多屬后天所致濕熱體質伴脾胃虛弱,故從健脾祛濕立法,體現了調體質、對癥治療的思想。
3 痰瘀凝結證
皮損以結節及囊腫為主,顏色暗紅,也可見膿皰,日久不愈;可有納呆、便溏,舌質淡暗或有瘀點,脈沉澀,相當于痤瘡分級中的Ⅳ級。治法應活血化瘀,化痰散結[2]。
痤瘡出現此證表明病程已久,各種病理產物與無形之邪凝結瘀阻經絡,外現于皮膚呈暗紅囊腫之象。此證型還需具體辨證,如瘀血患者以活血化瘀為主,方用黑大豆150克,益母草30克,桃仁10克,蘇木15克,粳米250克,紅糖適量。黑豆味甘性平,健脾補血,活血解毒,益母草清熱解毒,活血調經,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還有抗細菌和真菌的效果。蘇木甘咸平,可用于治療癰疽腫毒。若有明顯痰凝癥狀,在辨(下轉第3頁)(上接第22頁)清寒熱之后,再進行加減,痰熱應清、化、散,可加適量貝母,貝母有川貝浙貝之分,二者都能清肺化痰,前者功效偏補,擅養陰潤肺,后者偏散,功擅解毒散結,臨床上還需結合辨癥具體運用。
4 沖任不調證
皮損好發于額、眉間或兩頰,在月經前增多加重,月經后減少減輕,伴有月經不調,經前心煩易怒,乳房脹痛,平素性情急躁;舌質淡紅苔薄,脈沉弦或脈澀,相當于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現的女性痤瘡。治法應調和沖任、理氣活血[2]。
此證與女性雄激素分泌異常相關,沖任二脈同起于胞宮,與女子月經、孕育功能密切相關,任脈為“陰經之海”,調理陰經氣血,沖脈為“十二經之海”。對于女子氣郁體質相關,女子多思,易氣郁且耗傷氣血,使沖任失養,子宮與卵巢功能失調,導致激素異常分泌。關于該證的食療方目前尚未有文獻報道,從理論角度分析應選用富含異黃酮類雌激素的藥食同源之品,如大豆等,少年兒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婦科腫瘤患者及有婦科腫瘤家族病史者禁用。
5 結語
食療作為中醫養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歷史,學者和大眾普遍將其作為防未病的重要調理手段,但中醫治未病的另一個重要內涵就是防已病傳變,對于痤瘡的治療,其發病與體質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治療方法雖多,但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調節體質,療效就不能持續,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要注重飲食調理,以食為方,合理配伍,標本兼治,才能提高治療效果。
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對于痤瘡的食療研究仍然不多,尚未有科學設計的食療相關臨床報告,具體效果不明,多是直接立方,缺少大樣本的隨機雙盲對比研究。此外立方依據不明,缺少理論支持。食療雖好,但不論是對于大眾自我調理還是醫者提高療效,都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中醫特色食療數據庫,要有臨床應用療效作為支撐。不僅是痤瘡,對于其他疾病的食療法仍有待我們去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詹煒稀,趙濤忱,陳柯村,等.基于文獻研究的痤瘡中醫臨床診治規律探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04):1215-1217.
[2]項蕾紅.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4修訂版)[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5(01):52-57.
[3]黃云,李麗瓊.痤瘡的病因病機及中醫治療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06):83-86.
[4]佚名.痤瘡患者的食忌與食療[J].微創醫學,1991(5):69-70.
[5]張秀芬.尋常性痤瘡的治療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2):1654-1655.
[6]翟健宇.試論胃火旺引起痤瘡中醫治療與預后[J].中醫臨床研究,2011(18):74-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