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龍艷
伴隨著滴滴打車的崛起,“共享經濟”越來越頻繁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汽車等各式各樣的共享經濟創業項目相繼出現。伴隨著這股潮流,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也開始進入到了居住領域。由北京萬鴻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推出,獨立設計開發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農村閑置土地、農宅資源合作共享平臺“莊家”,是國內首家農宅租賃合作服務平臺,在今年正式進入北京市場,不僅盤活了農民閑置在家的土地,也讓城市的人們有了充分享受生活的“第二個家”。
“一宅一院一地”盤活閑置土地
“莊家”的創始人鐘鵲飛是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畢業的研究生,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情結,在學校的時候就很關注農村土地的改革。兩年前,作為農村產權交易所會員單位的帶頭人,鐘鵲飛與相關工作人員在北京周邊郊區的農村進行了很多次調研工作。鐘鵲飛發現很多村子年輕人不多,剩下的多為老人在家守著幾畝田和幾處破舊的房子,“一部分年輕人在城里已經安家,不會再回去了,50歲在村子里算得上是年輕人。”鐘鵲飛說道,面對這樣的情況,當地的農民以及村委會領導班子迫切地在尋找出路,急需改革建設的方案來發展農村,提高收入。一次在密云調研時,一個200戶的村子,有將近160戶村民針對自家50多畝宅基地的開發自發性地簽了名字,表達了改革的決心,“這讓我深受觸動。農民收入不高,農村的發展與城市有一定的差距,這使得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謀生。農村要發展,必須找出一條合適的路徑。”為此鐘鵲飛綜合考慮了農業和農民所面臨的境況,當前農民在原有的土地上生產農產品,投入成本比較大,收益卻很有限。而工業需要規模效應,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撐,以城市工業園區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競爭力很強,發展鄉鎮企業有很大難度。以度假旅游、生態經濟、養老經濟等為代表的服務業,相對來說比較適合農村。基于現有的條件,農民有的就是很多閑置在家的宅基地,卻不能產生任何效益,需要一種方式去盤活。發展以共享農莊為主要依托的休閑產業,再把利潤相對高的產業引入到鄉村去,或許是振興農村的一條好路子。
鐘鵲飛表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引導和規范,對于集體建設土地使用權的改革,國家一直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特別是這幾年加快了進程。2015年2月份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其中規定試點縣級行政區域,擬暫時停止土地管理法等關于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出讓的規定,明確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許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在使用權出讓、租賃、入股方面,實行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提高被征地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比例。土地政策的進一步開放為共享農莊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鐘鵲飛總結說,共享農莊的構思更多是一二三產業的一種融合,通過第一產業輔助二三產業,把城市先進的文化理念、先進的規劃設計、資金、好的模式引入農村,從而提高農民收入的一種商業模式。農莊采用“一宅一院一地”的形式,讓居住者有家、有院、有地,農莊配套完備,不僅充分發揮了閑置土地的價值,更增強了居住者的歸屬感。
共建、共享、共受益
經過兩年多不斷地實踐與探索,最后鐘鵲飛將共享農莊的位置確定在1小時經濟圈的范圍內。對此鐘鵲飛解釋道:“農莊所在的位置不能太偏遠,否則很難有市場”,“莊家”出品的共享農莊是在不改變農民房產所有權的前提條件下,做使用權或經營權上的盤活和優化。與農民合作的不同形式決定了農莊的不同經營模式。與農民的合作主要有兩種形式。首先是租賃農莊,就是付給農民一定的租金,把閑置的宅基地租過來,進行加工改造,重新整修成為滿足市民需求的產品;其次是與農民合作的形式,農民負責提供宅基地,“莊家”負責后續的投資建設,與農民一起合作經營,收益按分成算;還有一種模式便是與村集體的合作形式,其中涉及相應的公共服務,包括物業、安保等。農莊按長租或短租的不同形式進行出租,客戶可以結合自身需求選擇租住三年或者五年。也可以選擇長租,打造自己的“專屬農莊”,期限比較長的一般為十年以上。此外,市民也可以自己參與進來,對土地進行改造或經營,最終達到多方收益。從另一方面來說,共享農莊間接疏解城市人口,讓市民反向流入農村,帶來好的文化理念和資源,也有益于鄉村建設。
鐘鵲飛表示,共享農莊的模式特色就是,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智能技術為支撐,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生態、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以農業技術、下鄉創業和共享農業為主要特征的“三農”新業態,促進農民增收和就業。“莊家”更多的是共享農莊的一個流轉平臺,囊括了信息服務、交易中介、法律服務、改建報批等農宅全產業鏈服務。
市民休閑的“第二個家”
目前,“莊家”的農莊資源覆蓋了北京大興、房山、昌平等11個區域,截至發稿,共享農莊目前已經有將近2000多戶閑置宅基地資源,還在以每個月將近100戶的速度增長,合作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據鐘鵲飛介紹,與現在市面上很多的民宿不同的是,以度假旅游為目的的民宿對運營能力的依賴太大,但對于共享農莊來說就是要把運營周期拉長,讓項目變得可持續發展。所以農莊不僅位置和距離要與市民相匹配,在設計方面也很講究,不僅注重古樸、美觀與舒適,也融合了很多歷史人文元素在其中。讓市民在有限的時間,愛上這個地方,產生持續性的情感投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二個家。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骨子里應該是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充滿詩意般的田園生活。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聚集了一批高素質人才,雖然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面對節奏快而壓力大的城市生活,也渴望精神世界的解放。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未來中國城市的發展應該會是這樣的一種趨勢,人們在城市有便捷的住宅供日常工作生活使用,而在鄉村也會有供休閑娛樂的家園。特別是二胎政策放開之后,親子類的家庭活動渴望有一個安全、安定的環境。再者,對于退休后的老人,在晚年希望避開城市的霧霾,在鄉下頤養天年。所以,共享農莊的市場空間會很大。鐘鵲飛覺得,“共享農莊現在只是完成了最艱難的0到1的工作,接下來要做的是1到10的突破,之后將是10到100的長遠發展。”目前,受益于首都經濟圈的輻射,共享農莊模式還在進一步的發展壯大。這種模式是否將來會在全國推廣運營,成為更多農民增收的好方式和市民提高生活質量的好去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