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本棟+林安曉+滕旋
[摘要]目的 觀察早期康復訓練對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恢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按照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一組為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訓練),另一組為觀察組(早期康復訓練)。比較兩組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的住院時間、心功能恢復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和生活質量評分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3.14±2.72)d、不良反應發生率2%,治療1年后心功能指標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康復訓練用于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心功能恢復效果,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訓練;冠心病介入;恢復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10(a)-0045-0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recovery of post-PCI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atients. Methods Altogether 10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CI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pproaches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grouped as control group;while patients who accepted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grouped as observation group.The LOS (length of stay), recovery of cardiac functions,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QOL(quality of life)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ost-PCI patients.Results The LOS [(13.14±2.72))d],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t postoperative 1 year,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2%) and QOL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ost-PCI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covery effect of cardiac function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ecovery
隨著我國步入老年化社會,冠心病的發病率一直有增無減,該病臨床癥狀表現明顯,患者在發病時胸部常感到強烈的悶痛感,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較大傷害。冠心病患者在發病時應立即入院治療,否則不僅影響到患者的心臟還會引發其他嚴重并發癥[1]。冠心病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致死率,目前,冠脈介入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如何將冠脈介入的治療效果達到最佳,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臟恢復,是醫學上一直不斷探索的課題。本研究選取對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在術后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冠脈介入治療術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訓練內容的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45~78歲,平均(63.2±5.2)歲;平均體重(55.3±3.3)kg。觀察組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48~77歲,平均(63.7±4.8)歲;平均體重(56.2±3.4)kg。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知曉并簽訂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康復訓練。具體包括[2]:術后患者臥床休息1周,第2周進行床上康復訓練,第3周開始,指導患者下床活動,第4周觀察患者病情,根據醫囑決定患者是否出院。觀察組患者則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具體訓練內容包括以下3個階段[3-4]。第1階段是術后1~2 d。術后第1天,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由醫護人員對患者行關節活動訓練,幅度及力度不宜過大,動作輕柔。同時進行有關健康知識宣傳,疏解患者心理壓力;術后第2天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適當的增加活動量,比如坐起、抬起手臂、自行梳頭、刷牙等,增加相應的拉力訓練,提高患者肌力。指導患者正確的呼吸方式,幫助患者保持呼吸通暢[5]。第2階段是術后3~4 d。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指導患者在床邊活動,扶著床沿站立,坐起進食、飲水等。第3階段為術后5 d。進一步增加運動量,在第5~7天,可以輔助患者下床緩慢走動100~200 m,同時做好健康指導,不可訓練過度給身體造成傷害;在術后7~10 d,可以讓患者逐漸步行300~400 m,并配合著上下樓梯運動,由主治醫生根據患者實際恢復情況對出院時間做出判斷。在患者運動期間應佩戴心電監測,密切關注患者心率變化,避免運動過度造成心率加快,不利于心功能恢復[6]。兩組患者在術前均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腸溶片各300 mg,術后兩組患者給予氯吡格雷75 mg/d,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g/d。同時,每12 h皮下注射0.4 ml低分子肝素,并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給予相應的治療藥物[7]。endprint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康復情況、生活質量評分情況,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全部患者均隨訪1年,1年后行心電圖、多普勒心動超聲圖檢查,比較心功能恢復情況: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左室后壁厚度。在接受治療1年后,讓患者填寫生活質量調查量表[8](由醫院自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包括:心理、社會功能、情感角色、疼痛、軀體功能、生理角色、整體健康。每一項指標分值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恢復情況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心功能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LVDd、LVDs、LVPW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LVDd、LVDs、LVPW水平均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平均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3.14±2.72)d,較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短[(21.03±3.4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現1例心律失常,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4例心律失常,4例心絞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手術的發展較為緩慢,相對于國外一些技術領先的國家我國冠脈介入術落后了20年。目前,我國采用冠脈介入治療冠心病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的關注[9]。自2015年首部中西醫結合Ⅰ期心臟康復專家共識發布后,我國醫學專家積極倡導并開展一系列醫學研究[10]。國際醫學研究顯示,運動康復訓練有助于冠心病的預防和治療,心臟康復運動是促進心血管疾病心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關研究顯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約40%患有抑郁癥,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痛苦和干擾,加上傳統的康復訓練對患者心臟恢復效果不佳,容易發生其他心源性并發癥,對患者病情造成影響,所以需要改變康復訓練方式,從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1]。
早期康復訓練不同于傳統的康復訓練,是在患者術后第1天就開始實施訓練。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對患者的肌肉進行按摩,并適當地活動關節,提前進行康復護理,減少患者臥床時間。從床上關節運動至床邊活動,并嚴格依據患者病情調整訓練內容[12]。當患者運動訓練情況良好時,可以在術后3~4 d內指導患者進行緩慢的行走,并逐步增加運動量。在提高運動量時還要對患者進行一些心理疏導,這樣有助于緩解患者內心的不良情緒,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并提高訓練依從性,保證康復訓練不會中斷,對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起到積極影響[13]。在早期康復訓練過程中,主要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來給予患者相對的訓練方案,采用階段性護理方式適當的增加運動頻率和運動強度,這樣個體化的康復方式對患者的治療效果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提高[14-15]。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訓練以后心功能恢復較對照組好,不良反應明顯降低,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P<0.05)。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冠心病介入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患者心功能恢復,且不良反應較少,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史科敏.綜合心臟康復干預對冠心病介入術后心功能的影響[J].浙江實用醫學,2016,21(1):61-63.
[2]李云,袁麗華.自助式心臟康復護理對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患者生命質量的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 26(18):4297-4298.
[3]Deskur-Smielecka E,Borowicz-Bienkowska S,Maleszka M,et al.Early phase 2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hort-and long-term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1, 90(7):589-598.
[4]白雪,文倩.心臟康復護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s2):480-481.
[5]李云.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心臟康復護理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4):109-111.
[6]李中清.冠心病介入術后心臟康復及護理研究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6,15(6):62-65.
[7]梅茜.冠心病介入術后的加速康復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0):314.
[8]王慶華,王春敏,武寒冰,等.圍術期舒適護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臨床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13):130-132.
[9]錢蕾,葛兆霞.全局式護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及臨床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1):1032-1034.
[10]蔡勇軍.康復治療對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5,21(2):60-61.
[11]王嵐.冠心病介入治療聯合康復治療的臨床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2):57-58.
[12]湯阿毛,姜愛玉.過渡期護理對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患者康復過程的影響[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5,15(4):346-347.
[13]鞏紅,劉婷,劉玉娟.早期康復護理對冠心病PTCA支架術后再狹窄療效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9):133.
[14]王靜,徐月美,孫潔,等.健康訪視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30):3789-3790.
[15]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等.冠心病康復與二級預防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4):267-275.
(收稿日期:2017-06-07 本文編輯:崔建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