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康+閆靜
同業存單是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法人發行的可流通轉讓的記賬式定期存款憑證,作為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重要創新產品,推出至今,對金融市場利率體系和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格局及同業市場產生了深刻影響。對投資者來說,同業存單兼具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風險權重低,因此深受投資歡迎;從融資方來看,同業存單具有發行便利、批量融資、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和不可提前支取的特點,成為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的重要資金來源。但是,隨著市場環境和監管環境的變化,同業存單業務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監管的缺乏和銀行內部管理的缺位,與同業業務本源漸行漸遠,已成為部分銀行擴表和套利的工具,并引發潛在的金融風險。
業務發展快速,特點變化明顯
自2013年推出同業存單以來,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獲得發行資格,備案發行額度、發行數量和發行規??焖偕仙?。發行規模呈爆發式增長,2016年發行規模高達13萬億元,2017年1~6月的半年間已發行9.5萬億元。
同業存單“量、速”雙升
一是發行數量和發行規??焖僭鲩L。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中小商業銀行(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和農商行)同業存單發行數量分別是913只、5786只和16163只;發行規模分別是8350.2億元、51976億元和127712.7億元,占發行總規模比重分別為87.55%、98.12%和97.76%。說明中小銀行對于資金的需求更大,因此發行更多的同業存單來彌補資金來源的不足。
2 0 1 5 年和2 0 1 6 年, 中小銀行發行規模同比增速分別是522.45%和145.71%,其中城市商業銀行發行規模同比增速分別是603.87%和171.21%,分別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增速151.91個百分點和60.79個百分點。從數據上看出,城市商業銀行發行量和發行規模逐漸超越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為最大的發行機構。
二是發行規模占比迅速提高。2014年至2017年1~6月,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發行規模占比分別是59.27%和28.28%、55.43%和33.73%、47.55%和37.29%、41.51%和43.76%,發行規模占發行市場份額的85%~88%。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規模趨勢逐年遞減、城市商業銀行逐年穩步增長,2017年1~6月城市商業銀行占比超過股份制商業銀行。2016年國有銀行發行規模占比為1.09%,比2015年和2014年分別下降0.05個百分點和5.37個百分點,國有商業銀行吸收儲蓄成本較低,發行同業存單動力不強。(詳見表1)
期限結構更趨短期化
2017年上半年,發行期限以一年期及以內的同業存單為主,其發行額占比約為99.61%,而一年期以上同業存單所占比例不到1%,僅有0.39%。在一年期及以內的短期同業存單中,1個月和3個月期限占比最高,分別是23.57%和40.16%,分別高出2016年相同期限同業存單發行額占比6.33個百分點和12.55個百分點,說明商業銀行對期限較短的同業資金需求增加。
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城市商業銀行同業存單的發行期限較長,利率較高。2017年1~6月,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占比最高的都是3個月期同業存單,但股份制商業銀行占比高達52.31%,城市商業銀行是32.28%,低20.03個百分點。城市商業銀行同業存單的加權平均期限是154天,股份制商業銀行是121天。
截至2017年6月末,第三方評級機構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主體評級全部為AAA級,城市商業銀行有11家為AAA級。因此,相同期限同業存單,城市商業銀行的發行利率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以6個月期為例,城市商業銀行的加權平均票面利率是4.66%,而股份制商業銀行是4.44%,低于城市商業銀行22個BP。(詳見表2)
持有人結構逐年“農信化”
從數據看,在持有機構中,商業銀行和非法人機構持有規模占據同業存單發行規模超過了75%,2014年至2017年6月,二者持有比例分別是81.80%和3.24%、48.38%和33.62%、47.76%和35.08%、37.27%和41.41%,兩種類型機構持有規模占比差距逐年縮小,且至2017年6月末,非法人機構同業存單持有規模超越了商業銀行持有規模??梢钥闯?,部分商業銀行存在通過發行短期同業存單、購買長期同業理財的方式,進行期限錯配賺取息差的行為。
在持有同業存單的商業銀行中,整體上國有商業銀行持有比例較高,但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農商行和農合行逐年上升,國有商業銀行與農商行和農合行二者的持有量變化具有替補特點。2014年至2017年6月,國有商業銀行持有規模占比分別是43.86%、36.87%、23.21%和23.16%,農商行及農合行分別是7.70%、13.01%、18.13%和29.73%,2017年6月,農商行及農合行的持有規模占比超過國有商業銀行。(詳見表3)
替代效應逐年增強
與傳統同業負債相比,同業存單具有主動性強、穩定性高、操作便利、流動性強且融資成本低等優勢,其發行規模的擴張主要表現為對傳統同業負債的替代效應。以城市商業銀行為例,2015年末至2017年6月末,同業負債(含同業存單)占總負債的比例由27.81%上升到29.49%,略微提高了1.68個百分點,呈上升趨勢。同期,而同業負債(不含同業存單)占比由22.57%下降到17.08%,下降5.49個百分點,呈下降趨勢;同業存單占總負債的比重由5.24%上升到12.41%,大幅度提高7.71個百分點,其上升趨勢與不包含同業存單的同業負債占比變化趨勢相反,與包含同業存單的同業負債占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可見同業存單對傳統同業負債的替代效應較為明顯。(詳見圖1)endprint
業務方向漸行漸遠,金融風險加劇
同業存單作為一種比較新型的債務融資工具,隨著市場規模的迅速發展已成為我國債券市場的一個重要品種。然而,同業存單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諸多金融亂象顯現,與同業業務本源漸行漸遠。部分金融機構過度依賴同業負債,利用同業存單發行運轉環節均存在息差的獲利機會,通過賣短買長層層嵌套等進行空轉套利,增加了期限錯配風險;通過同業存單籌措的資金委托給券商、基金和私募等代為管理,加杠桿、加久期和降信用等進行委外套利,加劇了流行性風險;通過繞過貸款規模管制和存貸比等監管指標的限制,利用委外或出表方式等進行監管套利,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未能有效進入實體經濟。
財務規模虛增
由于一般性存款增速放緩,資金缺口壓力較大;且目前監管部門尚未把同業存單列為銀行同業業務,在會計處理上,發行同業存單使商業銀行資產端增加“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負債端增加“應付債券”;購買同業存單使商業銀行資產端增加“金融資產投資”,同時減少“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發行的同業存單未被納入同業負債項下,不受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等五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銀發〔2014〕127號)中“單家商業銀行同業融入資金余額不得超過該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的監管要求限制,也不進入MPA考核資產負債的范圍。
由于其他同業業務受到規模限制,同業存單成為商業銀行吸收負債、擴大資產規模的突破口。商業銀行可能在同業存單發行過程中通過自發自購和互投互購的方式,在資金空轉的同時虛增資產負債規模,存在違反人民銀行《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中“發行人不得認購或者變相認購自己發行的同業存單”規定的可能性。
套利模式多樣
一是存在通過互持同業存單的方式賺取利差收益的可能性。由前面分析可知,不同期限和不同風險級別的同業存單具有不同的收益率。在多數情況下,風險高的銀行發行同業存單的利率低于風險低的銀行同業存單利率,中長期同業存單利率高于短期同業存單利率。因此,商業銀行可利用評級優勢,在發行同業存單募集資金后,投資評級較低銀行的同業存單,賺取息差收益;此外,商業銀行發行期限較短的同業存單募集資金以后再投資期限較長的同業存單,“賣短買長”套利。
二是存在拉長交易鏈條,加杠桿、加久期賺取超額收益的可能性。一些商業銀行由于信貸需求以及資金管理能力有限,常通過同業理財或者同業存單籌措的資金委托券商、基金和私募等代為管理。例如,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投資-債券市場”的運作方式拉長交易鏈條,隨著套利環節的延長,需要更高收益率的產品支撐整個套利鏈條的延續,加杠桿、加久期和降低信用,以犧牲流動性和信用來增厚利潤;負債端發行同業存單募集資金,資產端通過同業通道進行委外投資,配置債券類或權益類資產,然后質押融資,多次操作賺取利差收益。處在交易鏈條末端的部分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為了彌補高成本的融資,將資金委托基金公司以及券商代為管理,此種套利模式無疑提高了整個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加劇
2017年1~6月,負債端,銀行發行的主要是一年及以內的短期同業存單。其中,3個月期和1個月期占比最高,分別為4 0 . 1 6 % 和2 3 . 5 7 %,合計超過60%,6個月及以內占比高達83.5%。資產端,同業投資的標的往往是期限較長的非標資產。通過連續發行短期同業存單支撐中長期資產,在順周期時尚可維持,但在逆周期時無論成本還是流動性都將面臨較大壓力。
商業銀行如果過度依賴同業負債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在資本市場流動性充裕的時候問題并不明顯,甚至可能帶來較高收益,但在市場流動性收緊時,則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如英國北巖銀行,曾長期依靠批發性的主動負債籌集資金,最高時四分之三的資金來自批發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北巖銀行曾一度獲得超過市場同業的收益水平。但在危機爆發后,流動性緊張使北巖銀行融資成本大幅提升,且無法獲得穩定的融資渠道,最終導致流動性危機。因此,對于同業負債占比較高的商業銀行,其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值得關注。
加強監管,回歸本源
2017年以來,為了配合金融去杠桿、防風險、鼓勵資金脫虛向實,監管部門密集制定多個主要指向同業業務領域的文件,文件對當前同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和全面的規定。為期待監管部門后續推出實質性的監管措施,本文從監管的角度提出希望。希望監管部門能夠明確同業存單的屬性和定位,制定具體監管措施,有效規范同業存單去杠桿、防風險、消除套利,引導同業存單朝著有利于流動性管理和資產負債管理的業務本源回歸。
明確屬性和定位,避免制度紅利?,F階段同業存單這一品種既享受了債券的制度優勢又占據了存款的制度優勢,是其過去快速發展、廣泛應用并催生同業套利鏈條的根本原因。進一步明確同業存單的屬性和定位,清楚劃分同業存單屬于債券還是存款,從會計科目到所有的監管條例明確其特征并相應地接受監管,規范同業存單在商業銀行經營中的應用,避免享受所有制度紅利。
開展自查和排查,規范合理發行。按照問題導向原則,摸清底數,“不忽視一個風險,不放過一個隱患”,開展同業業務專項排查并督促商業銀行自查,加大對發行規模較大、發行速度過快和過度依賴同業存單業務的銀行的關注,堅持立查立改;指導商業銀行合理安排發行額度和負債久期,避免追求短期利益過度發行和集中發行。
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建立風險處置預案。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設立以壓力測試為核心的流動性風險監測與預警制度,明確設定同業負債占比警戒線;充分考慮同業投融資資金來源和運用在期限、利率、規模等方面的合理匹配,考慮過度依賴批發資金對流動性的影響;完善流動性分析、監測指標體系和流動性限額管理體系,建立有效的流動性風險應急處置機制。
強化約束,壓縮套利空間。強化對同業負債占比不超過三分之一的制度約束和在資產端對特殊目的實體投資的穿透,抑制負債端過度利用同業存單加杠桿、資產端對接機構通道進行套利的行為發生,進一步壓縮套利空間;從源頭消除利用同業存單業務進行空轉套利和監管套利等不規范行為,引導同業存單回歸流動性管理的本源。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作者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蘇州銀行,中國銀行青島分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