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慧敏 鄭興榮 詹樺
【摘要】 目的:分析溶栓后血壓管理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作用情況。方法:隨機抽取2016年
6月-2017年6月本院接收并行溶栓治療的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是否配合血壓管理的原則分為A組與B組,每組35例。A組采取常規管理,B組實施血壓管理,比較兩組的臨床治療情況。結果:管理前,兩組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B組的NIHSS評分及臨床治療有效率均優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中配合血壓管理,有利于提升溶栓效果,運用價值頗高。
【關鍵詞】 腦梗死; 溶栓治療; 血壓管理; 作用情況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after Thrombose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TAN Hui-min,ZHENG Xing-rong,ZHAN 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24):115-11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ole of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after thrombosis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7,7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received concurrent thrombosis therap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nd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according to whether willing to cooperate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35 patients in each group.Group A implemented routine management,group B implemented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compared clinical treatment condition of two groups.Result:Before managem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IHSS score(P>0.05);after treatment,the NIHSS score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group B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group A,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 the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the management of blood pressure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effect of thrombolysis,and the application value is high.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Thrombosis therapy;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Xintang Hospital of Zengcheng District in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134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24.034
眾所周知,腦梗死是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具備較高的臨床患病率,尤其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素的加劇之后,導致該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1]。對于腦梗死患者而言,急性的腦梗死屬于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采取溶栓治療,能夠獲得不錯的效果[2]。為了分析這類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實施血壓管理的臨床作用,本次研究隨機抽取了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并行溶栓治療的70例對象進行分析,并且按照是否配合血壓管理的原則,將其平均分作了A、B兩組,每組35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接收并行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0進行信息研究,并且按照是否配合血壓管理的原則,將其平均分作了A、B兩組,每組35例。A組患者中女
15例,男20例;年齡56~78歲,平均(68.8±2.5)歲,溶栓治療后采取常規管理。B組女17例,男18例;年齡57~79歲,平均(68.5±3.0)歲,溶栓治療后積極配合取血壓管理。兩組患者均在發病3 h內進入醫院,不存在意識障礙,入院后均經過CT對腦顱進行掃描,結果提示顱內無任何出血癥狀;同時排除合并其他血液疾的患者以及合并有癲癇發作的患者;排除最近三月內腦卒中及顱內手術史的患者;排除近期內接受凝治療以及血糖<2.7 mmol/L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及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B兩組急性的腦梗死患者均在入院后及時采取甘露醇進行治療,劑量是0.25~0.5 g/kg,endprint
使其低顱內得到降低;與此同時采取依達拉奉靜滴,30 mg/次,將其與適量的生理鹽水充分混合稀釋后在0.5 h內靜脈滴注完畢,2次/d,使患者機體中的自由基得到有效清除;最后,在溶栓治療
1 d后對患者采取阿司匹林口服,1粒/d,同時給予0.9 mg/kg的阿替普酶靜脈推注治療,首次劑量控制為0.09 mg/kg,剩余劑量在在1 h內靜注完畢[3-5]。A組35例患者溶栓治療后僅實施常規的臨床管理,使其收縮壓及控制在120~140 mm Hg,而B組則積極配合血壓管理,將患者的收縮壓始終維持在160 mm Hg左右,同時對其血壓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一旦發現患者的收縮壓>160 mm Hg,則及時采取降壓治療,將患者的血壓慢慢降低至正常值[6-8]。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采取NIHSS評分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語言功能以及意識水平、機體平衡等情況進行評價,每項的評分0~4分,若評分>26分,提示患者的神經功能存在嚴重障礙;反之,如果NIHSS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障礙越輕[9]。根據患者的NIHSS評分結果對兩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將臨床效果分為無效、好轉、顯效、治愈四個級別。其中,治療后患者無任何后遺癥,其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較治療前顯著改善>90%,且病殘評級為0級,視為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肌力提升≥2級,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較治療前改善46%~90%,且病殘程度為1~3級,視為治療顯效。患者治療后者肌力提升1~2級,且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較治療前改善了18%~45%,視為治療好轉。治療后患者上述指標無變化或者加重均視為治療無效,總有效=治愈+顯效+好轉[1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B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高于A組的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管理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 管理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B組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資料提示,大部分處于急性期的腦梗死患者會面臨暫時性血壓升高的問題,直至發病后半個月左右,血壓會慢慢降低至平穩[11]。因此,探究該類患者出現血壓上升的機制,有利于更好地對患者發病后的血壓情況進行管理。另外,資料還提示導致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血壓短暫性上升的機制可能是:患者出現腦缺血后發生應激反應,加之發病的時候伴隨了腦水腫,使得患者的缺血性水腫出現占位效應后改變血管容積,誘發血壓上升[12]。因此,此時患者往往表現出腦水腫、顱內壓力上升,同時伴有睡眠異常、疼痛、尿潴留等[13]。另外,患者腦血管的自動調節功能出現了障礙也會引起血壓上升,主要是由于腦血流量的灌注壓力主要以腦血管Bayliss效應維持,進而保障患者腦部的血流狀態始終處于穩定;當患者發生急性的腦梗死后,其腦小血管的收縮能力就會立刻出現異常,使其舒張能力降低,進而降低腦灌注水平及腦部的血流量[14]。
目前,對于急性期的腦梗死患者,臨床上首先會采取溶栓治療,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臨床病例證實在患者發病早期及時采取溶栓治療,幾乎可以達到根治腦梗死的效果[15]。但是,采取溶栓治療很可能導致患者顱內出血、血管再閉塞、灌注損傷等嚴并發癥,所以臨床上務必嚴格把握好溶栓治療的最佳時機及方案,嚴格控制好藥物的劑量,保障用藥安全又有效。與此同時,在治療后要密切關注患者血壓情況,給予全面有效的血壓管理,有助于提升溶栓治療的效果[16-20]。此組研究的結果表明對急性期的腦梗死患者采取溶栓治療后,及時配合血壓管理的B組,NIHSS評分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均優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溶栓治療后實施血壓管理有助于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付迎菊.護理干預在早期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6(3):269-270.
[2]姜大景,胡婷婷,汪華,等.多模式CT指導下靜脈和動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21(3):38-40,54.
[3]尹耀慧,黃書懿,沈偉冰,等.改良尿激酶靜脈溶栓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8(10):55-58.
[4]吳幸娜.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療效果的影響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3(3):564-565.
[5]王義振,孫秋瑞.丁苯酞軟膠囊聯合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4):136-137.
[6]劉思維,周立春,賈偉華.腦梗死發病前使用抗栓藥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后出血轉化的影響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8(11):1039-1042.
[7]崔莉紅,冀玉婷.應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靜脈溶栓治療高齡患者急性腦梗死的效果評價[J].陜西醫學雜志,2016,15(8):1069-1070.
[8]岑麗霞,靳敏,袁汝康.低分子右旋糖酐輔助溶栓治療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評估[J].黑龍江醫學,2016,16(9):831-832.
[9]劉萌萌.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引入改良型急救護理路徑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6(28):259-260.
[10]張波,張冬梅,唐倩,等.綜合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的效果[J].醫療裝備,2016,15(21):160-161.
[11]慕曉輝.研究丁苯酞軟膠囊聯合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26(28):148-149.
[12]周謙武.顱內動脈溶栓聯合機械碎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7,26(1):38-40.
[13]王曉燕,謝炳玓.阿替普酶與巴曲酶急診靜脈溶栓治療早期急性腦梗死療效和安全性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10(4):504-505.
[14]陳燕.不同藥物靜脈溶栓治療早期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對比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7,11(1):37-39.
[15]張成剛.局部溶栓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近期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4):47-50.
[16]張新紅.瑞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23):141-142.
[17]張成剛.尿激酶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BNP和胱抑素C水平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5):54-57.
[18]李靜.對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后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肝素鈉進行抗凝治療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8):39-40.
[19]柳海英.早期干預結合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7,15(12):108-110.
[20]劉寧寧.用尿激酶對缺血性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進行動脈溶栓治療的效果研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9):57-58.
(收稿日期:2017-07-20) (本文編輯:康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