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思
摘要:本文基于2001-2016年農產品貿易數據,從貿易現狀和貿易結構兩個方面分析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概況,并運用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在實證結果的基礎上,本文就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合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農產品;引力模型;影響因素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發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不斷加強。2014-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此外,隨著2017年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開展,中國與各方達成了14項合作舉措,為今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新動力。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致力于研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因素,為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水平、推進與相關國家農產品貿易合作做出貢獻。
在進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研究時,確定“一帶一路”的空間范圍是極其重要的。學者們認為“一帶一路”涵蓋了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中東歐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空間上可劃分為核心區、擴展區和輻射區三大層次(白永秀2014;胡鞍鋼2014;安虎森2016)。本文將研究“一帶一路”沿線涵蓋的65個國家。自Tinbergen(1962)和Poyhonon(1963)最早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國際貿易以來,貿易引力模型就成為學者們研究對外貿易的實證工具。學者們主要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對雙邊貿易流量、貿易影響因素、貿易潛力等諸多方面進行實證研究。目前,研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的文獻較少,但研究農產品雙邊貿易影響因素的文獻卻很多。張海森和謝杰(2008)通過標準引力模型分析影響中國—東歐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因素。孫林等(2010)通過引力模型實證分析發現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對國際農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建議今后應注重區域經濟合作。王瑞和王麗萍(2012)則利用人口規模、經濟規模、距離、金融危機等多項指標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譚晶榮等(2015)構建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決定因素進行分析。譚晶榮等(2016)還在測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礎上,構建引力模型分析貿易便利化水平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發現GDP、人口、市場開放度等都是影響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本文運用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研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因素。
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概況分析
(一)農產品貿易現狀分析
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也得到了巨大發展。由圖1可見,2001-2016年間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貿易額從99.16億美元增長至785.41億美元,增加了7.92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4.79%。農產品進口額從2001年的72.65億美元增加至2016年的539.21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4.3%,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08-2009年農產品進口額出現明顯下降,可能是2008年金融危機致使相關國家消費水平下降,進而導致農產品進口減少。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額從 26.51億美元增加到246.2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6.02%,出口額波動幅度相對較小,呈穩步上升態勢。
(二)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
2001-2016年間0類農產品(食品及活動物)和2類農產品(非食用原料)貿易額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大,其中0類農產品所占比重基本維持在20%-40%之間,2類農產品所占比重維持在50%-70%之間。自2001年以來,0類農產品所占比重呈現出波動上升趨勢,說明0類農產品的競爭優勢逐漸增強,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相反,2類農產品和所占比重呈波動下降趨勢,說明該類農產品的競爭優勢逐漸減弱。而1類農產品(飲料及煙草)和4類農產品(動植物油、脂和蠟)貿易額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尤其是1類農產品,所占比重均低于5%,且2001年以來這兩類農產品所占比重變化較小,說明中國這兩類農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競爭力較弱。
三、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分析
(一)模型構建
為探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本文對傳統貿易引力模型進行擴展,引入了人均GDP差異、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經濟開放程度等新的解釋變量,并加入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否存在共同邊界、是否屬于相同的貿易組織等虛擬變量。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如下:
[lnTijt=β0+β1lnYitYjt+β2lnPitPjt+β3lnDISij+β4lnABSijt+β5lnAGRjt+β6lnOPENjt+β11P7BORij+ΣβmFTAmijt+μijt]
上式中,Tijt表示t時期出口國i國與進口國j國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β0]為常數項;[β1]至[βm]是待估計參數;[μijt]為隨機誤差項。m表示不同的貿易組織,本文考慮的貿易組織分別是WTO(世界貿易組織)、APEC(亞太經合組織)、SCO(上海合作組織)、CAFTA(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REC(中亞區域經濟合作)。
(二)實證估測
R2為樣本的可決系數,反映模型的擬合優度。R2的值介于0-1之間,值越大,說明擬合效果越好。F-statistic是F檢驗統計量,是模型總體顯著性檢驗的指標。F值越大,說明模型越好。Prob(F-statistic)是F檢驗統計量所對應的概率,該值越小越好。由表2可見,總體農產品和分類農產品R2均大于0.68,說明模型整體擬合效果好;F值均大于150,P值均趨近于0,說明模型總體顯著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