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派高職學校文化是江蘇區域內近百所高職學校文化的簡稱,是植根于江蘇地區的近百所高職院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學校文化的總和,是具有江蘇特色、高職特征、大學品質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文化的“江蘇樣本”。在追溯蘇派教育、蘇派職教、蘇派高職教育的發展并梳理蘇派地域文化與學校文化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厘清蘇派高職學校文化的具體內涵,從育人、傳承、營造三個方面進行價值定位,并從加強學校物質文化的標識表達、強化學校精神文化價值的引領、注重專業文化的品牌塑造、促進學校課程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升學校活動文化的品味和層次等方面提出了建設與打造蘇派高職學校文化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校文化;地域文化;內涵;價值;路徑
作者簡介:蔣麗華(1979-),女,江蘇如東人,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高職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高職院校學校文化研究”;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課題“高職院校學校文化研究”(編號:18),主持人:朱愛勝、王毅。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26-0039-0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全體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1]學校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綜合個性。學校文化一旦成型,就會形成一種氣場、一種場域,產生一種磁性,它具有可以縱橫輻射、浸潤其中的魅力,對身在其中的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蘇派教育、蘇派職教、蘇派高職教育的發展淵源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繁榮,教育發達,以人文薈萃與文化昌盛而著稱。其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等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是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2]。作為江南富庶之地、自古魚米之鄉,江蘇素來有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好傳統。在長期的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江蘇涌現了一大批有影響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論,形成了具有江蘇特色的教育體系。這些理論和體系具有鮮明的個性,但又具有共同的區域特點,形成了江蘇的“教育思想譜”,這就是所謂的江蘇教育流派,簡稱蘇派教育[3]。
江蘇同樣也是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強省,擁有高校(不含獨立學院)131所,本科院校(公辦)47所,數量均居中國各省之首,其中“211”工程大學11所,數量仍居中國各省首位[4]。江蘇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早、基礎好、規模大,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探索、轉型、跨越、提升,不斷發展壯大。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走在全國前列,已成為江蘇高等教育名副其實的“半壁江山”。
“蘇派職教”這一概念最早是2011年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教所、江蘇理工學院等單位的教育界同仁提出來的。有學者將之定義為江蘇人創立的一種根深扎在江蘇大地上,區域人文風格明顯、職業教育內涵豐富、生機盎然,具有江蘇職教品牌、職教風格、別開生面的職業教育流派[5]。很顯然,蘇派高職教育無疑是“蘇派職教”極其重要的一脈。“高職江蘇軍團”的強勢崛起與迅猛發展,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高職江蘇模式”,走出了一條又好又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江蘇之路”,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和高水平小康社會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也為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向普及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蘇派教育,到蘇派職教,再到蘇派高職教育,“這不是炒作起來的,確實是江蘇教育人創造的,這是歷史的存在,是客觀存在”[6],是江蘇職教事業改革發展進程中的自然積淀,是“早已存在并且在不斷發展”的具有江蘇韻味高職教育的客觀事實,也是江蘇職教事業改革發展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蘇派高職教育這樣一種流派的職業教育的形成與發展,其實質就是蘇派高職院校學校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二、蘇派地域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關系
(一)蘇派地域文化為學校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土壤,賦予學校文化以地域性格
地域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歷史積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是校園文化的源頭活水。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加上自然條件的差異,因而有了歷史、文化背景的很多區別,導致一定范圍內與地理位置密切相關的文化特征的成型,這就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7]。江蘇境內的地域文化兼收并蓄,厚重積淀,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大塊,即以太湖流域以蘇錫常為中心的吳文化,靈動鮮活,講求婉約柔美,形成細膩柔和而又視野開闊的特點;以徐州為中心的楚漢文化,剛強雄渾,表現為強悍剛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文化,南北兼得,講究兼容并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以揚州為中心的淮揚文化,河多水多船多,呈現出清新優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的特征;還有以南通為中心的江海文化,具有適者生存、堅苦自立,兼收并蓄、包容會通,海納百川、大膽開放,自強不息、創新創業的特征。地域文化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滲透力、浸潤力,而且歷久彌新,對學習、生活、工作在這片區域而且有著文化滋養需求的高職院校師生有著極大的熏染、陶冶作用[8]。江蘇地域文化又影響著所在地區學校文化建設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物質承載方式。
(二)學校文化豐富并助推了蘇派地域文化的內涵,創新并影響地域文化的形成
學校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子系統。學校文化的發展并根植于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必然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帶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的內涵與特色。同時,學校文化又反作用于或者說反哺地域文化。高職教育是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高職學校文化作為一個區域文化的高地,引領并助推著蘇派地域文化的發展。長期生活、學習、工作在此的高職院校師生員工因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潤而對地域文化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成為接受、傳播、發揚地域文化的重要力量。比如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位于南京浦口地區,作為我國東部地區唯一全面服務軌道交通行業的高職院校,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浦口地緣性文化資源,傳承鐵路精神,并與學校辦學特色相契合,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鐵道文化活動品牌,營造濃郁的浦口文化特色,成為浦口社區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文化高地。endprint
三、蘇派高職學校文化的內涵探析
一所學校只有形成特色鮮明的學校文化,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辦學特色。因此,從文化建設的角度,提出合力打造具有江蘇特色、江蘇風格、江蘇氣派的“蘇派高職學校文化”,是基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坐標下,江蘇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打造核心競爭力,塑造學校文化品牌,努力實現江蘇高職教育從“高原”向“高峰”跨越的必然選擇。“蘇派高職學校文化”是對江蘇境內高職學校文化的簡稱,是植根于江蘇地區的高職院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學校文化的總和。它包含以下四大方面的內涵要素:
首先,這是學校文化。這里的“學校”二字,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概念,是教學活動場所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學校意味著是培養人的場所,是文化空間意義上的存在。與社區文化、家庭文化、企業文化不同,學校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因子,是一所學校特有的精神風貌、辦學品位的重要標志,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其次,這是大學文化。高職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是大學與文化的結合。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作為一種獨特社會組織,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四大主要功能。其中,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承載著學生的心性成長和教師的職業發展,對于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這是高職院校所特有的學校文化。除了具有高等教育大學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共性以外,還必須強調它的層次性和職業性。高職院校在我國建立和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也就不到20年的時間。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同樣肩負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一歷史使命。因此,高職學校文化必須堅持“為中國制造提供德藝雙馨人才支撐、為學生成就精彩人生培育優良德行”這一宗旨,充分反映職業教育特征、體現行業企業要求,同時具有本校特點,使學習、生活、工作在這片區域里的高職院校師生在高職特有的學校文化滋養和浸潤下,獲得職業成長和專業發展。
最后,這是江蘇地區高職院校的學校文化。這是植根于江蘇地區的近百所高職院校積淀多年而形成的大學文化。江蘇省作為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經濟發達省份,同時也是我國高職教育的高地,必須融合區域特色,融入當地的人文與歷史文化、職業文化和行業企業文化,合力打造具有江蘇特色、高職特征、大學品質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文化的“江蘇樣本”。這是江蘇高職院校歷經多年發展,在深刻的辦學理論研究和生動的實踐探索中所創造、涵養出來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也是具有江蘇特色的高職院校的學校精神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集合。蘇派高職學校文化深深打上了江蘇這一地域的烙印,承載著地域的廣度和歷史的厚度,具有鮮明的地方性。
四、蘇派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
蘇派高職學校文化作為江蘇高職院校特有的學校文化的總和,彰顯了蘇派理念、蘇派風格、蘇派韻味,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精神品質,而高職院校有著以文化人的使命與擔當,表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因此,蘇派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考察:
首先,蘇派高職學校文化是“育人”,是文化育人。其落腳點在于人才培養這一基本命題,出發點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即服務江蘇“兩聚一高”建設,培養具有大國工匠潛質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使其對這個區域的歷史、地理、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所了解,進而產生一種特殊的地方情結,激發起強烈的地域認同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走進地方、了解地方、熱愛地方進而融入地方、服務地方提供良好的契機。
其次,蘇派高職學校文化是“傳承”,是文化傳承。它是引領江蘇高職院校“高峰林立”,努力實現從“高原”向“高峰”跨越的“風向標”。文化力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學校文化實力也是一個學校文化力的重要體現。在當前強調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時代要求下,學校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適應和引領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理應成為影響和推動學校發展與達成教育理念的內在驅動力。
此外,蘇派高職學校文化也是“營造”,是文化營造。它是營造江蘇地區“崇文重技”社會文化理念的必然選擇。江蘇素有崇文重技的歷史文化傳統,這是江蘇地方鮮明的底色。比如蘇州自古以來就是“工藝之市”,無錫在明代時曾經“家家有紡機”,南通的緙絲業、建筑業也聞名全國……這些根植于江蘇地區深厚的文化歷史土壤里的技藝技術,代代薪火相傳,成為浸潤到江蘇人骨子里的一種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高職教育要實現從“技能培訓”到“文化育人”的提升,必須大力營造崇文重技、力求精進的文化氛圍,認同和弘揚工匠精神與工匠文化,尊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發揮其對區域社會的文化引領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力資源保障。
五、蘇派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蘇派高職學校文化建設是江蘇地區高職院校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高職院校作為社會存在合理性的最為充分的理由之一。傳承、發展和創新蘇派高職學校文化是江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動其自身內涵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合力打造具有江蘇特色、高職特征、大學品質的蘇派高職學校文化,凝結形成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品位雋永的江蘇高職學校文化特質,是江蘇高職院校刻不容緩的歷史使命和價值追求。
(一)加強學校物質文化的標識表達
學校物理意義上的環境是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場所,是其共同創造的全時空育人空間。學校文化建設一大重要的使命就是通過環境的創設和改造,引導和激發學生隨時隨地都能處于一個學習和交往的體驗之中[9]。高職學校物質文化主要包括文化環境及其文化陳設,體現在建筑物、雕塑、標識、校徽校服等等。在學校校園設計和校舍建設、環境布置上,蘇派高職學校文化建設強調要通過完善學校形象識別系統,放大校徽、校標、校訓、校歌的宣傳教育功能,通過引入優秀的行業文化、企業文化、崗位文化,同時滿足其多樣化、個性化的生活需要。在學校教室、實訓場所的空間布局和功能設計上,也要打破傳統學校教育的思維定勢,營造職場文化的氛圍,以更加真實的職場氛圍、更為濃烈的人文氣息、更加人性化的服務設施,縮短課程學習與真實工作的距離,提高工學結合的課程與工作場景的契合度。切實加強實踐性教學場館的文化建設,強調技能至上、精益求精的價值取向,吸引師生在其中勤奮學習、努力工作。endprint
比如走進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就會被該校獨具個性的校園環境和建筑物所吸引。特別是學校的教學綜合體,類似一個內向性的橢圓形廣場。從水平上看,從前到后分別為機械到機電、工科到文科按秩序一一展開;從垂直上看,從下往上是從加工到中試再到研發按生產工序上升的過程,無論是空間布局與還是功能上,都保證了有機的整體性,這是職業教育與建筑的有力碰撞。綜合體內的教學環境布置得像企業一樣,設備就在教室里,堅持企業文化的氛圍和24人小班的制度,保證每個同學都能有動手的機會。教學一體化的教學環境,教學實訓與生產融為一體,學生既可以上課,也可以在教室進行實訓,更重要的是這些設備生產企業可以生產。這種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學環境,應該說是對傳統普通教育空間布局的一個變革。
(二)強化學校精神文化的價值引領
學校文化的內核是其自身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其核心是“學校精神”的塑造。學校精神是學校“為何存在”“為誰存在”的精神表達,是學校發展的靈魂。高職院校應注重對學校歷史傳承的學校精神的凝練,并貫穿于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部分。蘇派高職學校文化建設要立足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和鮮明職業特色的辦學理念,同時凝練出學校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并在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學生管理、社團活動中有機滲透,對接師生文化生活和成長發展需求,形成文化同化和文化認同,使師生在耳濡目染中、在習慣養成中,將學校精神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深達學校所有人的內心。
比如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將學校創辦人、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職教思想作為學校的職業理念和職業追求,并將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敬業樂群”四個字,作為他親自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的校訓。同樣,位于蘇州國際教育園的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由中專校合并組建升格而成的公立院校,辦學時間長,積淀深厚,將“育厚德之人,煉強技之才”作為學校的校訓。所謂“厚德”,即廣厚之德,就是為社會培育寬厚仁愛、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高素質人才,體現學校德育為首的辦學理念;而所謂“強技”,即高強之技,就是以高超的技藝和能力作為煉才之要,為社會錘煉強能善技、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高技能人才,體現學校能力為本的辦學目標。
(三)注重學校專業文化的品牌塑造
專業是高職院校最基本的辦學單元,也是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形式。專業文化作為高職學校文化系統中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專業建設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學校及其專業的職業性深度和與區域產業結合的緊密度。蘇派高職學校文化建設要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市場行情,緊密結合地方實際與學校優勢,依托地域文化資源設置專業,打造地域特色專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10]。一方面,要關注區域內支柱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與企業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開發教材,構建專業共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通過深入挖掘專業文化資源,加強專業的文化啟蒙與職業的文化傳承,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每個學生都有個性化成長的空間和可能。
比如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主動適應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時代需求,借助徐州地區擁有國內工程機械生產企業最多、綜合規模最大等產業優勢和區域內中國煤炭基地等產業優勢,調整了7個建筑類專業集群,優化了3個裝備制造類專業集群,形成了5個礦井建設、礦山建設類專業集群。通過專業集群的調整建設,提升了專業支持區域內產業發展能力,為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搭建專業選擇通道。同時,學校針對生源結構、學生職業發展選擇、個性化學習需求等情況,探索實施了“分類培養、分層教學”的教學改革,既滿足了行業企業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也滿足了學生職業發展選擇的需要。
(四)促進學校課程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課程是高職院校實現育人目標和體現育人功能的主要載體。專業建設的內涵和特色最核心部分都會積淀和凝練在課程中[11]。課程文化也是學校文化的源頭之一。因此,蘇派高職院校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應努力將江蘇地域文化內容融入到課程設計中,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準確把握地域文化的精髓和內涵,著力提升師生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立足并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分層推進、由表及里,通過開設講座、校本選修課、研究類課程等形式,將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社區文化貫穿其中,深化學生從感性的物質層面到抽象的精神層面的認識過程。
比如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地處江蘇南通,是板鷂風箏、藍印花、土布技藝、仿真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在地。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南通地區豐富的人文藝術資源,開設了《梅庵古琴文化講座與演奏》《中國傳統刺繡藝術》《南通土布技藝》等選修課;同時不定期邀請南通地區專家、學者開設地方性文化藝術系列講座;引進仿真繡非遺傳承人張蕾女士入校,開設“仿真繡傳習所”工作室,打造非遺傳承基地,有計劃、分層次地將地域文化藝術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另外,創作并排練富有江海風韻的音樂舞蹈《濠河小夜曲》《趕迂歸來啊哩哩》等優秀作品,讓學生在感受藝術的同時,了解南通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12]。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地處吳文化發祥地——至德名邦古都梅里,同時又位于無錫市的國家高新產業區,學校在傳統音樂(道教音樂)、傳統美術(泥塑、蘇繡)、傳統技藝(宜興紫砂)、民俗廟會、昆曲、女書、無錫剪紙的保護與傳承等方面,探索了非遺在品牌建設、文化創意、平臺打造等方面的社會化合作路徑。
(五)提升學校活動文化的建設品味和層次
學校文化不完全等同于校園活動。校園活動的品味和層次決定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高度。積極開展具有江蘇地域特色的技藝傳承創新等活動,加強民族文化和民間技藝相關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保護、傳承和創新民族傳統工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派高職學校文化建設要在學校活動中有機滲入行業文化、地域文化、職場文化的內容,與校園活動文化結合,開展進取向上、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實踐、社會實踐活動等,既為傳承與弘揚地域文化提供有效載體,又能提升活動的文化品位。同時,積極探索“走出去”辦學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教育分工,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江蘇高質量職業教育及培訓項目傳播出去,服務海外。
比如“半湖大講堂”是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著力打造的一張文化素質教育“名片”。在大講堂里,學校請到了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棟霖教授和蘇州刺繡傳承人、旅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向東先生等大師名家為學校師生開展明清時代的蘇州成就和社會影響力、刺繡的沿革、江南運河與東方水城等地域文化方面的講座。“半湖大講堂”促進大學生將人文知識與自然知識相融合,豐富了全體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觀、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培養當代高職學生健康高雅、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在江蘇高職“走出去”戰略下,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印度尼西亞舉辦職業培訓中心、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業區語言中心辦學,還有南通職業大學在納米比亞成立“南部非洲職教中心”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28/c1024-23688474.html.
[2][4]江蘇省.360百科[EB/OL].https://baike.so.com/doc/4524300-4734360.html.
[3][6]成尚榮.蘇派與蘇派研究:文化的視角[J].天津教科院學報,2013(4):47-49.
[5]徐家林.“蘇派職教”探微[J].職教通訊,2013(32):7-9.
[7][8]馬斌,王琳.江海區域文化與高職生職業素養的培育[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16(3):39-40.
[9]馬成榮.職業學校文化:蘊涵、構建與表達——基于江蘇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38.
[10][11]羅先奎,劉人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域文化因素[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1):21.
[12]陳潔.提升高職院校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考[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108.
責任編輯 韓云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