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形勢下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所包含的核心內容與國家或地方政府所要求的高職院校建設目標存在較大差距甚至相背離。文章在分析目前高職教師績效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新形勢下構建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核心理念,即在指導思想上,圍繞學校的頂層設計以及發展目標,確立教師需具備的職業勝任素養,做到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在行動上,做到“四個看重”:教育教學評價上看重專業或職業輔導和實踐教學效果;縱向科研評價上,看重成果的應用轉化或成果的凝練積累度;橫向科研評價上應看重技術的應用效益或推廣影響力;在社會服務評價上,看重與企業或行業對接的力度與深度。基于該理念,給出了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框架及其參考建議,為我國高職教師績效評價提供新的思路或實踐范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績效評價
作者簡介:丁佩芬(1976-),女,浙江寧波人,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創業型高職院校的概念框架和運行邏輯研究”(編號:18NDJC200YB),主持人:鄭瓊鴿。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26-0009-06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要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應開展緊密型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技能型人才,重點服務于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1]。針對此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應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地方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重點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在此新形勢下,“培養區域經濟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科研強校”、“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影響力”等作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核心理念已越來越成為當前高職改革者們的共識。教師是高職院校辦學的主體,既是高職院校師資管理的對象,也是高職院校發展規劃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是推動高職院校建設發展的核心生力軍。因此,高職教師的職業素養、工作態度、執行效力和工作業績等綜合效能是否與高職院校總體發展目標相一致,是影響高職院校長遠良性發展和有效提升的關鍵因素[2]。對高職教師實施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能起到方向引導和激勵教師發展等作用,進而能推動高職院校向更高層次的內涵發展。因此,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有必要重塑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的核心理念,以此為指導,提出一個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框架,為實現科學有效地構建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提供新思路和實踐范式。
一、構建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意義
高職教師工作績效本質上是高職院校總體發展目標的漸進實現,對高職教師實施績效評價,能有效傳遞學校的發展思路,對教師的工作態度、行為以及職業發展具有鮮明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上世紀八十年代,達林和漢姆德等人首先提出了教師績效評價的四個基本目標(即自我發展、個人人際判斷、單位發展以及所處位置判別)[3],從中可看出,高職院校對教師進行績效評價,能有效促進教師職業發展和學校整體提升,總體評價結果能作為學校人事決策的基本依據和評判學校影響力的重要依據。因此,高職院校一經確立發展目標,就必須合理地構建與該目標相適應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引導和激勵教師為實現個人和學校的長遠發展而努力奮斗。
(一)宏觀上來說,有利于推動高職院校發展目標和遠景戰略的實現
高職院校對教師實行綜合的績效評價,一方面,將評價結果用作教師晉升、獎懲的依據;另一方面,通過績效評價手段來引導并推動教師自我發展從而最終帶動學校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應該納入學校整體發展目標和戰略思維框架,采取目標管理方法,重點掌控核心績效指標,將學校總體發展目標樹狀式分解,分類分層地落實到每位教師,精準地傳達學校的期望和要求。如此,將學校的長遠發展外化為教師的個人發展和目標的實現,從而實現教師的行為、態度和工作績效同學校的規劃發展最大化一致。思想上,采取整體宣講與個體溝通相結合的方式,傳達學校的發展思路,形成教師的行動指南,正向引領教師的行動方向,使其與學校的發展戰略保持一致,從而能更好地支持和促進學校的整體發展。
(二)中觀上來說,有利于統一教師的思想認識,清楚各自所承擔的任務和目標要求
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主要包括評價內容體系和評價機制[4],評價內容體系中根據關鍵度明確規定了各項績效評價指標及其權重,以及實施標準(包括評價對象、評價時間、評價方式方法、評價結果要求等),評價機制部分提出了績效評價實施的方法建議。科學合理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能明晰地傳達學校對評價主體的戰略期望和發展要求,引導教師訂立個人發展目標,有效地將高職院校的發展目標外化為評價主體的行動目標和發展動力,最終推動學校的內涵發展。另外,在教師績效評價實施的各個階段(計劃制定、評價執行、效果反饋、以及結果應用等),通過與評價主體的不斷溝通,能逐漸統一思想,使教師對學校總體發展目標和戰略思維有高度的認同感,并從行動上積極支持學校的改革發展。
(三)微觀上來說,有利于正向引領教師個體的發展方向
一方面,高職院校績效評價的最終落腳點是教師個體,建設能主動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的應用型高等職業院校,其實質成效的取得有賴于每位教師主體的目標價值的實現及其程度。只有個體教師的績效得到了不斷提高,才能逐步壘起學校的績效高壇。高職院校實施教師績效評價工程,能有效引導和促進個體教師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等方面績效的不斷提高,從而增大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績效體量。另一方面,教師個體在績效評價體系運作中明晰了自己的工作要求,具體明確了學校發展對個人職業素養、工作能力和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從而指引自己向著學校發展所需要的職業素質、工作能力和態度等方向發展,從而能更好地培育地方區域經濟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更大程度上擴展學校的區域影響力。endprint
二、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存在問題透析
雖然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具體實踐中,由于高職院校各自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內容體系,尤其是與學校自身發展戰略相一致的優化的指標體系尚普遍缺乏。另外,部分高職院校雖已構建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因缺乏對教師工作進行評價的有效機制與可借鑒的范式,最終采取了簡化處理,使得整體評價工作難以取得預期成效。上述癥結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目標與高職院校的改革發展思路不一致
一方面,現有的大多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是借鑒普通高校的做法,其指導思想部分偏向于科研型院校建設,忘卻了高職院校以教育教學和社會服務為主型的發展目標[5]。在此指導思想下,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建設將難以正確引導和激勵教師的發展,更不利于學校的改革發展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現行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評價目標本身不符合高職院校的建設發展要求。地方高職院校的教師績效評價的核心目標,應該是培育區域經濟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服務于地方企業或行業的經濟發展。因此,對高職教師的績效評價要偏向于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育、產學研合作、技術應用性研究和企業或行業實際問題的協同解決等。
(二)高職教師績效評價的內容指標體系建構不夠優化或部分不夠合理
評價績效指標內容決定了最終教師績效的效用性,因此,教師績效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教師考核成果的效度。目前,不少高職院校自身定位不準或不清,雖然提出一些發展目標,但缺少與區域經濟相適應的建設標準,從而導致教師績效評價指標內容導向性并不夠精準,不能有效傳導學校的發展戰略思想。從涵蓋面上來看,高職教師績效評價指標內容不夠完整或相對不夠全面,導致教師顧此失彼,如當前高職院校在職稱晉升評審中,往往偏重于科研指標的評審,而缺乏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質與量的平衡考量,直接導致高職教育教學工作核心地位的導向性出現問題。另外,高職教師培養人才的效果顯現具有一定的延后性和隱性特質,導致在績效評價內容上忽視了對教師隱形工作的績效評價指標設計。總體說來,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設計缺陷具體體現在:
1.在教師職業素養評價上存在“重出生、輕能力”的問題。我國高職院校在建設初期,因整體基礎較薄弱,建設經驗也相對缺乏,其發展目標和戰略思想的形成均借鑒國內普通高校,管理模式學習上也是隨之亦步亦趨,因此,高職院校在師資管理上普遍存在強調教師的教育“出生”、重視其理論水平,而忽視了教師專業技能應用和實踐教學能力。高職院校在外引人才上也過多重視研究型的高層次人才,內培教師則鼓勵青年教師赴國內外高水平大學進修或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其結果是教師們普遍缺乏培養高技能人才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經驗。由此衍生的教師職業素養評價標準,一方面不利于引導和激勵高職教師的目標實現和長遠發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專業技能扎實和實踐能力強的高水平人才的引進。長此以往,導致高職院校“雙師雙能型”教師數量不足,學校整體實踐教學水平有限,主動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的能力不夠,嚴重制約高職院校的區域影響力。
2.在教育教學評價指標設計上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問題。高職院校在現行教師教育教學績效評價上,明顯傾向于教師的理論教學水平的評價和考核。大多高職院校在理念上論及高職教育發展時,對加強高職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應用技能的培養具有一致認得同感,而實際評價中卻往往忽視或不夠重視教師的專業應用水平、實踐教學能力以及實訓、實習教學效果等方面,尤其是忽視了教師在專業素養和行業發展等方面的教育工作。由于評價的導向性,使得“圍繞教材、立足課堂、教師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依然較普遍,由于缺乏單位的正向激勵和教師內在的動力驅使,導致“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推行的教學方法難以融入高職大眾化教育環境,這也不符合高職院校培育高技能應用型專業人才的要求,不利于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
3.在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評價指標設計上存在“重學術研究、輕技術應用”的問題。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構建源于普通高校的評價體系,在科研業績評價方面仍然存留有較多的學術評價指標的影子,而對專業技術的應用方面缺乏有力的考核標準。特別是在教師職稱晉升評審中,這種科研導向表現尤為明顯。另外,現在的高職院校同其他類型的高校一樣也被賦予了為地方企業或行業服務的功能,但是,社會服務作為教師績效評價內容直到近來才被大多高職院校納入整體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即使這樣,在教師社會服務績效評價的指標設計上相對于教育教學、科研績效的評價指標來說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是教師服務社會績效評價指標設計不夠豐富,有些院校甚至沒有;其次,部分高職院校即使設計有社會服務績效的評價指標,其標準的定義也大多較含糊,且指標的權重整體偏低;最后,高職教師社會服務績效評價指標內容上仍然集中在專業建設、行業兼職、企業或行業掛職鍛煉等三個方面,在要求教師應用專業技能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上,部分高職院校在績效指標設計上還納入了經費指標要求,但在最終考核操作上大多趨于形式化或簡單化。這樣的教師社會服務績效評價方式,不足以引導和激勵教師主動積極地解決企業(行業)的實際問題,使得教師的科研成果難以有效轉化為經濟效益,也不利于最終實現高職院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目標。
(三)缺乏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機制
除了在評價指標設計上的問題,現行高職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尚普遍缺乏對教師績效進行有效評價的科學合理的機制以及可實際操作的范式,導致整體評價工作難以有效展開。主要體現在:
1.教師績效評價操作中忽視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對高職教師實施績效評價是一個涉及多元主體的全面、系統的評價,現行高職教師績效評價工作大多是在單位人事部門的領導下統一組織實施的,開展評價的主體主要涉及到單位行政管理人員、各部門負責人以及學校相關領導,而高職教師本身很少或幾乎沒能參與績效評價實施的具體環節。在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在評價實施過程的組織上,以及評價的目標思想、評價結果的管理與利用上教師主體地位沒能充分體現,使得教師主體在績效評價過程中一直處于消極被動的境地,導致教師主體缺乏對績效評價的認同感和支持度,這顯然不利于高職院校既定發展目標的實現。endprint
2.現行高職教師績效評價大多以獎懲評價目的,而忽視了教師的發展評價。高職教師績效評價的目的是通過引導和激勵教師的價值目標的實現,最終促進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在教師績效評價實施上僅僅重視的是教師的獎懲評價,而忽視了教師的發展價值評價,即未能充分考慮教師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和教師本身的專業技能發展潛力等方面的評價。現行高職教師績效評價根據設計的量化指標對教師的相關績效進行考核和評價,教師將評價考核結果作為職稱晉升、年度獎勵等的重要憑證,很顯然,這種獎懲性的績效評價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師工作成效的提升,但卻容易引導教師陷入敷衍應付的困境,同時也容易引起教師對量的單一追求,而忽視了工作質的提升,以至于衍生出績效評價形式化現象,最終損害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
3.現行高職教師的績效評價體系缺乏有效反饋與優化改進機制。高職教師績效評價是一項復雜且系統的工程,其最終目標是引導和激勵學校全體教工協同開展人才培育、科研創新及為企業社會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6]。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將教師的績效評價結果轉化為事實上的推動力。遺憾地是,目前高職院校在實施教師績效評價上均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尤其是在教學效果評價結果反饋環節上成了最為薄弱、最容易被人忽視的方面,在目前評價體系中教師主體地位明確的情況下,相關評價結果反饋機制的缺失將導致教師不能清晰意識到個體的發展與學校總體戰略目標的契合度,最終也將難以發揮高職教師績效評價的應有價值。
三、高職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構的建議
結合高職院校的建設發展特點,提出幾點構建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建議,為高職院校更好地開展實施教師績效評價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確立與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相一致的教師績效評價目標
高職院校在確定教師績效評價體系之前,應根據學校自身的發展特質和辦學目標定位,擬定學校一段時期內的發展目標和重點發展方向,然后設計構建與此相適應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及要求,培育區域經濟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為企業或社會解決技術難題或提供專業技術支持與決策咨詢,是當前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重新調整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構以“人才培育+應用研究+社會服務”為發展導向,適合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目標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
(二)在指標體系設計中明確高職教師職業勝任力素養標準
職業勝任力素養是指“與特定行業或單位、特定工作崗位上工作能力和業績水平有關聯的個體特質(態度、觀點)和行為”。高職院校教師勝任力素養,是教師勝任高職院校教師職位的個體特質和行為態度,是實現高職院校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高職院校要求教師既要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又要開展技術應用研究和為企業、行業提供技術服務,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相應地必須具備專業素養、實踐教育教學能力和技術應用研究能力和服務企業、社會的能力。為此,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必須明確高職教師的職業勝任力素養標準,并納入教師績效考核要求,以有效引導和激勵教師從理論型教師向應用研究型和社會服務型教師轉型。
(三)教學績效評價指標與權重設計上應更重視專業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是以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教育目標,為此,高職院校應更強調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效,尤其應重視專業實踐性教學效果,以引導教師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應用能力(德國職業教育就非常重視實踐性教學的新模式、新理念及其實踐效果,這點很值得我國高職院校借鑒)。與之相適應,高職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內容,不但要完善教學績效的評價內容,增加教師實踐教學業績評價,還要加大教學績效評價指標的權重。如此設計構建的高職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將有利于引導和激勵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專業的教育教學上,并尤其重視專業實踐性教學,鼓勵專業教師主動地從事產學研合作,參加職業資格認定與考試,以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應用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指導水平等。
(四)高職教師科研績效評價應更重視應用性研究及其成果轉化
高職教師的科學研究應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問題解決需求,側重于企業、行業的生產、技術、管理和決策等難點問題的解決。高職院校的教師科研同普通高校的教師科研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主要是技術應用性研究,包含極少量的學術前沿研究,側重于和企業、行業協同創新、協同研發或產品技術改造或升級。因此,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設計應以專業技術應用為導向,把攻克企業、行業實際問題的效度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以提升教師個人的技術應用能力為發展目標。具體地,在高職教師科研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上應側重技術應用研究,加大科技應用研究及其成果轉化指標的比重,一定程度上減小純學術性研究的權重,偏向于技術發明專利的申報、決策建議的采納和批示、以及研究成果的評獎結果等,弱化純論文性成果,以此更好地導向教師積極從事技術應用性研究及其成果的轉化利用,與高職應用型教學相一致,互為促進,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目標。
(五)社會服務評價更加重視為企業或社會開展服務的實際效能
高職院校的建設發展要面向地方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要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上的支持與保障。因此,在當前新的發展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建設任務不僅要培育高技能人才和應用型科學研究,還要為地方區域經濟提供技術服務或決策咨詢,逐步提升自己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高職院校的教師在社會服務上要傾向于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要能夠獨擔一面地解決企業、行業的實際問題,與企業、行業協同創新、協同研發,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深入開展。對此,高職院校在教師服務社會的績效評價上要做相應的指標設計,要明確引導教師要圍繞企業、行業實際問題的解決來開展服務工作,激勵教師為解決企業、行業困境及時準確地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咨詢。具體服務內容可包括:針對企業、行業實際問題獨自開展技術研發、與企業、行業協同創新與研發、與企業、行業合作開展領域(行業)發展狀況調研,為企業、行業提供決策咨詢、為企業、行業開展技術培訓、科普知識宣講、為企業、行業做技術發展趨勢報告、專業文化知識宣傳等服務活動。endprint
(六)確立獎懲性評價和專業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理念
高職院校建設發展要求自身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除了為企業輸送高技能人才外,還要能為企業和行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高職教師的職業素養、態度、行為準則和工作業績也要與地方經濟發展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以培養出企業和行業發展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職教師的績效評價應導向教師的自我價值實現與學校的整體發展、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相一致,支持并鼓勵教師在職業勝任力素質、專業能力上有持續的提升,尤其應給青年教師留有足夠的發展提升空間,使他們有不斷提升工作的熱情度和績效容量,以實現教師個人發展與學校的整體發展同步。因此,高職院校對教師的績效評價不能單一停留在為教師職稱晉升評聘、年度獎懲、崗位升降和去留方面,還應當重視教師的職業發展潛能和工作績效所產生的隱性價值。對此,建議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評價相關職能部門會同產學研合作企業,協商制定高職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政策評價指標體系,將高職教師的職業發展性、績效形成性及診斷性的教師專業發展評價指標納入其中,形成高職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體現獎懲性評價和專業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理念,充分發揮高職教師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師發展的最大化。
四、高職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上述分析可知,當前高職院校實行的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不能較好地適應高職院校培育高技能人才和服務社會的發展需求,并將會一定程度上制約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為此,本文基于高職院校發展戰略和教師績效評價基本理念,提出一種相對合理的高職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即構建以高職院校總體發展戰略為導向,以技術應用型教師職業勝任力標準為基礎,由實踐型教育教學績效評價、應用性技術研究績效評價和企業行業服務績效評價三大能力模塊組成的高職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該體系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高職教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全面發展的需求,符合了高職院校師資管理的目標要求。
高職教師職業勝任力素質標準是高職教師專業教學、技術應用與研究和社會服務績效評價的基礎,一個只懂專業技能而沒有良好職業素養的教師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高職教師,換句話說,高職教師不但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還得有較強的職業素養,后者在某些情況可能更顯重要,在績效評價中或具有“一票否決”的效力。因此,在高職教師績效評價指標中應合理設計教師的職業勝任力素質,做到不偏不倚,充分做到基礎導向作用。
教師工作崗位的職責要求:根據教師個體在“分類分層”體系中所處崗位的職責要求,在考評周期內,接受三大能力模塊(即教育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績效考核,在實現自我價值目標的同時,促成學校既定目標的漸進實現。
本文構建的適合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建設發展的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能引導和激勵高職教師按照勝任力素質標準要求逐步修煉提升個人的職業修養,以符合高職院校建設發展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努力增強自己在專業教育與實踐性教學、應用性技術研究以及企業、社會服務的能力,從而提升高職院校建設整體績效水平,穩步實現學校既定的戰略發展目標。
高職院校的戰略目標定位及其內涵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的發展進步是其獲得成功的關鍵要素。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師資評價體系在內涵上應講求教師的職業素質評價與專業能力評價并重,在理念上應把握獎懲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為此,高職院校通過審視現行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重構適合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引導和激勵教師圍繞學校的建設發展目標,積極主動地開展相關工作,在內練職業素養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技術應用研究能力以及社會服務能力,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得到不斷升華,促使個人的職業素養、工作態度與行為、專業業績符合學校建設發展的需要,逐步實現學校既定的戰略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EB/OL].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htm.
[2][6]林蒼松.轉型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探析[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7(2):111-118.
[3]王克君.美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642-646.
[4]李元元,等.構建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2):77-80.
[5]徐春梅,姜志堅,周俊玲.高校教師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1):20-22.
責任編輯 秦紅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