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高等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學會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科研創新能力,鼓勵大學生盡早地參與科研創新活動。本科生導師制作為高校普遍推行的一種新型培養方式,有利于激發大學生開展科研的興趣,讓大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拓展知識面,充分發揮大學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獲得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導師制;科研創新;培養機制
基金項目:濟南大學2015年校級教學研究項目“本科生導師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隨著中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要素的規模驅動力逐步減弱,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社會經濟優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成為高校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本科生導師制和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是當前很多高校推進的重要工作。
一、本科生導師制概述
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前提下,以個別指導為基本形式的高校教育制度,它構成了本科生班主任、輔導員制度的重要補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行性空間。從西方教育史上看,導師制概念的產生可追溯到14世紀的英國,由當時創辦牛津大學新學院的溫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實踐。國外本科生導師制的發展相對成熟,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上,比如學習自由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里導師制的實施是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大學本科教育實行的是以專業年級班級制為主體的教學管理制度。進入21世紀后,以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開始在部分院系嘗試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這是我國高校在借鑒國外本科生導師制的基礎上,為加強本科生素質教育而進行的一種有益的探索。導師制是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對于深化本科生教育管理改革和培養高質量優秀人才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導師制下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及存在問題
(一)培養目標
從宏觀來看,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激發大學生開展科研的興趣,讓大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拓展知識面,充分發揮大學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獲得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第二,將教師由傳授型轉為指導型、將學生由被動接受驗證型轉為主動參與探索型。第三,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學相長,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從微觀來看,通過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學會并掌握科研思想、科研方法、科研過程;學會查閱文獻方法、科研選題方法;學會申報科研課題和結題的方法;學會撰寫科研論文;培養學生的合作共事和團隊協作精神等。
(二)存在問題
1.師資力量相對不足
在導師制中尤為關鍵的一個內容是對知識淵博的導師的選取。但是,在我國高校經過擴招以后,導師的數量明顯落后于學生增加的人數。目前大部分綜合學科的高等學校師生比失調,大多維持在1[∶]15到1[∶]35之間。另外,不是所有的教師都具有導師資格,這里各高校標準不一。但多數高校都有教師任職和學歷方面的要求,比如要求導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理論研究能力,很強的溝通和引導能力。這使得本科生導師制度存在人才資源緊張的局面,從而使得導師制在實踐應用中效果打折。
2.缺乏監督和激勵機制
當前,高校推行的導師制還缺乏一套完整的規范制度,導師的隨意性較大,部分導師沒有能真正達到指導學生發展的要求。學校雖然對導師、學生的要求做了一定規定,比如說見面頻率等方面可能有定量規定,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基本沒有監督機制來督管這些相關事宜。而對于一些積極踐行導師制的高校也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從而影響到導師的工作積極性。在任何管理體系中,獎懲機制都是最直接有效,最立竿見影的監督輔助形式。
3.多方主體對科研創新重要性認識不夠
部分師生對大學生開展相關科學研究的了解不足,沒有認識其重要性。并且學生對導師相關的資料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知道每個導師的長處或專長,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學校投入經費不足,部分地方高校在資金投入方面偏少,專業實驗室建設也相對滯后,由此嚴重限制了科研創新活動的開展。
三、導師制下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國內外成功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先決條件是具有較高的師生比,針對我國大部分高校師生比偏低這一現狀,地方高校可以充分調動在職教師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高水平教師加入本科生導師隊伍中;同時,聘請那些高素質的博士生、碩士生以及相關優秀人才擔任導師助理,從而減輕導師的工作負擔。
(二)明確考核監督機制
通過對導師的工作進行考核可以量化分配導師的工作量,從而保障導師的教學輔導效果。認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分)以及核定導師的工作量對于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往往不是二級學院自身所能決定的。學校教務部門應充分調研,對二級學院賦予更大的自主權,從而促進導師制度的效果得到更好的發揮。在對導師進行考核與監督中激勵措施和相關約束措施都要并行使用,從而使成績突出。
(三)增強培養機制的系統性和連續性
本科生在大學期間有四個階段:新生入學階段、基礎訓練階段、項目參與階段和創新實踐階段。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性和連續性的工作。開學階段側重于宣傳教育,基礎訓練階段側重于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和專業理論知識,項目參與階段側重于選擇適合學生自己的研究領域,創新實踐階段要結合畢業設計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金秋.高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理論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0(06):30-32.
[2]郭翔.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及改進路徑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4(03):2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