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彬
【摘要】 目的:對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臨床效果加以分析。方法:將2014年6月-2016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8例確診為甲狀腺腺瘤患者納入到本次研究中,依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為分配原則,隨機將其分成治療組、對比組,每組44例,治療組患者施以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對比組施以傳統手術方法,統計、比較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術后復發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等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患者的手術用時明顯要比對比組短,而且治療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比組(P<0.05);治療組患者中無1例患者復發,而對比組中患者復發率為15.9%,明顯要高于治療組(P<0.05),另外,治療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僅為2.3%,對比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達2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手術用時短、術中出血量少,且術后患者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都比較低,能夠獲得非常顯著的臨床效果,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因而可在臨床上做廣泛的推廣、使用。
【關鍵詞】 甲狀腺次全切除術; 甲狀腺腺瘤;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7.09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7-0178-02
甲狀腺腺瘤為臨床常見病癥,多見于中青年女性,若不能根據適應證很好的手術治療,患者有繼發甲亢及惡變的可能[1],因此,治療甲狀腺腺瘤的原則是盡早手術切除。甲狀腺周圍伴有異常豐富的血管,傳統切除術治療的方法很容易就會對這些血管造成損傷,繼而發生破裂,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再加上傳統切除治療后會在患者頸部留下很明顯的瘢痕,在患者心里留下不良影響[2]。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是基于臨床醫療水平的提高而被普遍應用的一種甲狀腺腺瘤治療手段,有手術用時短、術中出血量少以及手術創傷小等諸多應用優點。下文研究主要就在甲狀腺腺瘤的治療中使用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效果進行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8例確診為甲狀腺腺瘤患者納入到本次研究中,依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為分配原則,隨機將其分成治療組、對比組,每組44例,治療組中,男12例,女32例,患者年齡24~54歲,平均(38.6±2.8)歲,其中單發與多發甲狀腺腺瘤患者分別為34、10例;單側甲狀腺腺瘤患者33例、雙側甲狀腺腺瘤患者6例,另外5例患者甲狀腺腺瘤位于峽部;對比組中,男11例,女33例,患者年齡24~55歲,平均(39.1±3.2)歲,其中單發與多發甲狀腺腺瘤患者分別為36、8例;單側甲狀腺腺瘤患者34例、雙側甲狀腺腺瘤患者5例,另外5例患者甲狀腺腺瘤位于峽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比組 施以傳統手術治療,進行常規消毒、麻醉,在患者胸骨上緣的2 cm處,做4~6 cm的弧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組織、皮下組織,對皮瓣做鈍性的分離處理,范圍為:上至甲狀軟骨處、兩側至胸鎖乳突肌外側,之后沿頸白線切開,徹底暴露手術區,高頻電刀切割病變甲狀腺的組織,切割后使用生理鹽水對術腔做處理后,常規安放引流管,縫合。
1.2.2 治療組 該組患者施以甲狀腺次全切除治療,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麻醉,在第2~4個氣管軟骨環皮膚的投影位置,做一弧形的切口,切口至胸鎖乳突肌后緣,切開皮下組織、頸闊肌行鈍性分離,頸深筋膜淺層的切開使用高頻電刀進行,牽拉胸鎖乳突肌,將患處充分暴露,依次結扎一側甲狀腺上、中、下動靜脈,切除甲狀腺葉與峽部,之后使用生理鹽水對術腔做常規沖洗,安放引流管,縫合。
術后,兩組患者均予以一次性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1)兩種不同術式的手術用時、患者術中出血量情況;(2)手術治療后兩組患者復發情況與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對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用時、出血量情況對比
治療組患者的手術用時比對比組短,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發現,治療組患者中無一例患者復發,而對比組中患者復發率為15.9%,明顯高于治療組(P<0.05),另外,治療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僅為2.3%,對比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達2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甲狀腺腺瘤這一病癥在中青年女性群體中較為多發,若單使用藥物治療這一方法,臨床療效并不是很確切,而且如果對腺瘤進行反復不良的刺激,還會誘發病變,如病變嚴重,還能使之轉變為惡性[3-5]。因此,臨床上對于甲狀腺腺瘤的治療主張是通過手術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以此來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手術在進行甲狀腺腺瘤的切除時,是使用沿頸部皮瓣加以游離的這一方法,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臨床實踐,積攢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但是,人們頸部解剖結構是很復雜的,有氣管及較多神經血管等重要器官,如果一旦在手術切除的過程中對患者頸部重要動靜脈及喉上或喉返神經造成損傷,輕則會使患者聲音嘶啞、誘發大出血等問題,重則會使患者發生失血休克或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6]。而且傳統切除手術的實施,切口取在患者頸部,由于需允許術者手方便觸摸到病變處,就會做較大范圍的切口,這樣便會給患者造成較大創傷。手術結束后,傳統術式會涉及到在患者胸骨柄上窩處戳口安放引流管,患者痊愈拔除引流管之后,這一位置便同樣會存在一個磨滅不了的瘢痕,基于頸部是時刻都暴露在外部環境下的,這就會直接給患者心理帶來不良影響[7-9]。endprint
甲狀腺次全切除術便是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而被受到廣為使用的一種新的術式,這也使得對甲狀腺腺瘤的治療邁入新的階段。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的應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切除患者病變部位,而且盡量確保其正常組織不受到損害,術后無論是復發還是并發癥發生情況都比較低,術后留有的瘢痕也不是很明顯,患者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容易接受[10]。
近些年來,筆者所在醫院已經將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廣泛的應用到臨床治療上,基于該術式的安全、高效性,也受到了患者的認可。本次研究中,就選擇筆者所在醫院在2014年
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8例甲狀腺腺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分別予以對比組、治療組傳統手術方式、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方式進行治療,研究結果表明,對比組施以傳統手術治療的患者,在進行手術切口位置的選擇時,選擇在了胸骨上緣2 cm的位置,而該部位有著較為豐富的血管,所以手術過程中很容易損傷到血管,發生破裂問題,得到的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治療組患者手術出血量情況要明顯比對比組少(P<0.05)。同時,治療組施以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是完全切除了患者的甲狀腺葉與峽部,而對比組的解剖更為復雜,這也就導致對比組手術用時要明顯多于治療組(P<0.05)。另外,通過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后進行時長為半年的跟蹤隨訪,治療組的44例患者并無1例復發,但是對比組中患者復發率為15.9%,明顯要高于治療組(P<0.05),另外,治療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僅為2.3%,對比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達2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施以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對患者并不會留有很明顯的瘢痕,這也能滿足患者對自身美感的要求,而對比組患者使用傳統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則會在術后留有顯著瘢痕。
綜合上述結果,臨床選擇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基于該術式手術用時短、術中出血量少的優點,再加上術后患者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都比較低,能夠獲得非常顯著的臨床效果,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因而可在臨床上做廣泛的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躍.改良甲狀腺次全切除手術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國醫藥科學,2014,26(13):188-190.
[2]徐國成,殷學富.幾種不同甲狀腺腺瘤手術方式的術后臨床分析[J].醫藥前沿,2015,11(22):122.
[3]王偉,丁爽.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對甲狀腺腺瘤的治療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5,14(1):42-43.
[4]陳顯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對甲狀腺腺瘤的治療效果[J].醫學信息,2015,15(49):338.
[5]陳笑,郁正亞,肖暉,等.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2A型雙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切除術后甲狀腺髓樣癌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5,30(10):781-784.
[6]趙堅強,戚曉平,樓建林,等.多發性內分泌腺瘤2A型家系的臨床篩查及預防性甲狀腺全切除術[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14,17(2):145-149.
[7]李寒冰.甲狀腺次全切除在甲狀腺腺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探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31(16):168,171.
[8]封鵬程.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腺瘤的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6,6(33):63-64.
[9]石治國.手術治療甲狀腺腺瘤65例回顧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3(1):126-127.
[10]康迪,李春,邊拜,等.探討保留甲狀腺大血管的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6,37(1):48-50.
(收稿日期:2017-0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