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蒙+陸東亮
摘要:近年來,我國進入了加速現代化時期,社會轉型要求農村職業教育與之相適應,并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發揮核心作用。改變我國農村職業教育觀念滯后、體制機制不健全、培訓模式固定、內容單一等問題,應汲取國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經驗,轉變觀念以提高社會認同感、加大政府支持以保障其地位,創新辦學機制與內容以滿足社會與農民的需求。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職業教育;經驗啟示
基金項目:浙江工業大學大學生運河杯項目“浙江省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編號:20170690;主持人:徐立蒙)的階段性成果;浙江省新苗計劃項目“基于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的浙江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編號:2017R403076;主持人:陸東亮)的階段性成果
一、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要性
社會轉型是所有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都經歷了這一過程。我國也不可避免地經歷著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從城鄉分割社會到城鄉一體化社會的轉型。 據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城鄉結構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0年的49.95%提升至2015年的56.1%,流動人口從2.21億人增加到2.47億人,人口流動仍然活躍,人口集聚進一步增強。預計2016-2030年,農村向城鎮累計轉移人口約2億人,轉移勢頭有所減弱,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 從目前農村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我國正經歷著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都經歷過的變化: 首先是城鎮化的進程導致大量原有的農地轉化為城鎮或各類非農用地,大量的農地和村莊的消失,致使農民喪失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 其次,城市的迅速發展吸引了一大批新生代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從事非農行業。在這樣的現狀下,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勢在必行。
二、基于我國農村人口轉移視角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觀念滯后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我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人們在面臨教育選擇時,會傾向于選擇普通教育以實現“鯉魚躍龍門”。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人們重普教輕職教的觀念,再加上工農階層勞動者自身的職業認同感不強,致使農村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排斥,如若這種觀念無法得到有效轉變,不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將舉步維艱。
(二)體制機制不健全
由于我國的城鄉二元體制的限制,我國農村轉移人口的技能培訓與職業教育長期得不到健康發展。其轉移至城市后,由于戶籍、身份的限制,受到培訓的機會微乎其微,這不僅使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項賴以生存的技能,更使得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與城市職業教育之間長期存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國家整體法律體系來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立法顯得非常薄弱,與我國農業大國的身份極不相稱。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著法律體系不夠健全、教育財政經費投入不足、增長緩慢、目標責任不明確、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的“瓶頸”。
(三)培訓模式固定、內容單一
新型城鎮化以及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都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應地農村轉移人口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技術能力才能更好地建設城鎮,實現自身的市民化。 而提高農村轉移人口素質的根本在于培訓模式與內容的先進合理。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總體的培養模式基本套用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其提供的技能培訓與受教育者自身需要、社會需求并不契合。全國范圍內大部分農村職業技能培訓的模式及內容相似且固定,無時代與自身的特色。內容單一且固定、流于形式,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掌握職業技能毫無裨益。培訓年限較長且固定,這與農民急切融入城市的需求及瞬息萬變的現代化潮流極為不符,相反卻導致農村轉移人口長期從事于勞動密集、危險性高、收入微薄的行業。
三、國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啟示
(一)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感是促進勞動力穩步轉移的重要前提
與我國情況截然不同的是,奧地利近80%適齡學生在完成基礎教育后會選擇職業教育。他們崇尚卓越的技術技能,認為職業教育是獲得良好職業生涯的明智選擇。相較于其他國家,奧地利社會并不將高等學歷的獲取視為獲得理想職業的唯一途徑。據2010年奧地利經濟教育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近80%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選擇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即使是選擇了職業教育,學生們也有機會在最后一年有計劃地增加“綜合性科技知識”課程,在其畢業后仍有機會進入高等職業大學甚至綜合性本科大學,以進一步深造獲取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在經歷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其對待職業教育的平等觀念,毫無壓力地率先完成農業人口的城市化。奧地利社會對于職業教育先進的觀念及其完善的體系,再加上政府在學生就業、收入、福利及崗位升遷等方面提供的相應保障在農村人口轉移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我國教育系統乃至全社會必須認識到農村職業教育對農村經濟的貢獻與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逐步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感,使接受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成為農民流動的自主之選擇。
(二)法律的完善與政府的支持是促進勞動力順利轉移的基本保障
在發達國家,為了明確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的地位、實施及監管,各個國家通常以中央立法等形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規范,把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作為基本國策予以確定。英、美、日等發達國家為給農業勞動力轉移創造有利環境,皆于20世紀就已頒布了一系列相對完善的農村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值得借鑒的是,英國法律規定,國家每年負責對至少一萬名農民進行為期1年的義務技能培訓,同時對參與培訓的農民給予每周25英鎊的工資補助。當面臨社會轉型時,發達國家政府在財政上都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給予大力支持,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充足、公平、高效”的投入機制。當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免費化已成為發展趨勢,免費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也消除了高校參與培訓資金不足的后顧之憂,能夠進一步激發學校方面組織培訓的積極性。完善法律體系加大財政支出,發揮政府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主導作用也是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突破“瓶頸”的關鍵。endprint
(三)培訓模式的創新與內容的拓寬是推動勞動力良性轉移的有效舉措
發達國家在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紛紛意識到,只有通過創新培訓模式、拓寬培訓內容,實行“產教結合”“工學結合”的學校、企業、社會多方結合的培養模式,以此不斷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素質,才能夠使其順利地轉移到非農部門,這也是國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轉移的一個重要原因。
荷蘭的農村轉移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基于其市場的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將其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緊密對接。全國共有13個農業教育中心,授課地點超過百余個。培養模式主要分全日制學習和每周在校學習1天,工作4天兩種類型。采用模塊式教學,十分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尤其注重實踐,學生要到不同的單位、農場參加實踐勞動。在校課程多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其教學內容基于實踐,沒有固定的教材與教室,不傳授過多過抽象而復雜的內容。只是將所傳授的技能不斷細化與具體化,在教師對某一特定的技能進行細致講解及演練之后要求學生積極實踐,將技能掌握到最佳水平,同時注重將最前沿最實用的業界動態與實用技術傳授給學生,使農村轉移人口時刻跟緊時代的步伐。
與荷蘭“繁而不雜、精而多樣”的培訓方式異曲同工的是,德國的職業培訓的專業設置方面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在同一區域內不重復設置同一專業,把某一專業的資源與學生集中在某一指定技術學校。這樣既免除了學生及家長擇校的困擾,同時又避免了院校間的招生競爭與教育資源重復建設而產生的浪費。
培訓模式與內容的創新拓寬決定著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進而影響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就業競爭能力。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培訓模式多樣、專業結構合理、內容與社會需求及勞動者真實需要契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鮮明的特色值得我國借鑒。
參考文獻:
[1]皮江紅.經濟先發地區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轉型[J].教育研究發展,2014(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25/content_5163309.htm
[3]張冰潔.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關系[J].職業教育研究,201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