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芹
下午上完第一節課,我沏上一杯熱茶,坐在辦公桌前開始備課。深秋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下溫暖,頓覺渾身暖融融的。思緒也如放飛的風箏,馳騁于明天的課堂……
“長芹,你們班同學的作文里怎么有那么多空白的地方?”同級部的小邱正在翻閱我們班同學的作文本。
“噢,大概是因為你翻到我們班‘問題學生的作文本了吧……”我漫不經心地回答,繼續備著課。
“可是我翻閱的幾本優秀學生的作文本里也有很多空白呀?”沉默了沒幾分鐘,小邱再次發問。
看她那認真勁,我才意識到肯定是作文本上出問題了!我不敢懈怠,三步并作兩步走到她跟前,接過學生的作文本,瞪大眼睛仔細審查。這一審不要緊,天哪!真的如她所說,同學們的作文本上或者間隔,或者連續,總有幾處空白的地方,那刪除符號里的空白就像一朵朵浮云,漂浮在作業本的顯著位置。我的心“咯噔”一下,立時提到了嗓子眼上。或許這是個例吧?我自我解嘲地安慰自己,又順手翻閱了幾本作文,竟然都有空白的地方。我的大腦一下子停止了運轉:上節課剛發下作文本進行了評析,糾正完錯別字后統一收起來,還沒來得及重批呢,半途竟然出現了這樣的插曲!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反復地問自己。細細審視,空白的地方全是我用紅筆標注的刪除符號!再看看其他地方,在添加符號的旁邊,孩子們添加上了新的文字。我瞬間明了,原來如此!
今年學生剛剛升入三年級,習作由看圖寫話上升為命題作文。原來只需要根據圖畫情境寫出幾句完整的話,現在卻要讓孩子們對著干癟的習作要求寫出幾百字的作文,瞬間的跨越給老師和同學出了個大難題。最初的習作課上,雖然筆者也對同學們進行了引領,但是作文教學畢竟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部分同學寫作文時還是大眼瞪小眼,不知道如何下手,也不知道該寫些什么。同級部的語文老師們也針對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反復切磋探究,傾盡全部精力。但時間有限,一節課里,老師不可能做到對每一個同學進行指導。
于是,在學生寫完第一篇習作的草稿之后,筆者一一對他們的習作進行了修改。滿以為孩子們這下該知道自己的作文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從而有目的地去修改了,沒想到作文發下去后,卻意外的發現幾個孩子對著作文本皺起了眉頭。
走到淑儀旁邊時,她竟猛然站起來,試探著問我:“老師,這個符號是什么意思呀?”哎,學生還不懂修改符號,發下習作自然不知道所以然,我怎么把這茬給忘了!于是,那堂課上,我調整了教學思路,將習作中的修改符號一一講給同學們聽。課堂上學生聽得很認真,加之筆者講解修改符號的用法時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孩子們興趣倍增。現在看來,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開頭那一幕呀!
“長芹,書寫認真、書面整潔是習作的基本要求,這樣的作業領導檢查時你又會被當成‘典型了!看來又得讓學生重新寫了!”同事們不無擔心地說。
該不該讓孩子們重寫呢?我心里泛起了嘀咕:升入三年級后,孩子們課程增多,課業負擔加重,我真不忍心再給他們增加負擔。那就當明知故犯的“典型”嗎?不,筆者突然清醒地意識到:這不是明知故犯,雖然作文本看起來不是那么美觀了,但那是孩子在認識修改符號后成功使用它的足跡。我們期待美好,但是美好并不只存在于事物的表面,當它已被孩子們牢牢把握,教育也就真正起到了作用,這恰恰是孩子成長最好的見證!
好,就這樣辦!為孩子們留下這純真的足跡!相信隨著習作課的深入,孩子們會收獲到更多的東西。我想,只要一直堅持走下去,當孩子們回頭再看時,一定會倍加珍視這用心勾勒的刪除符號里的空白!
【作者單位:山東肥城市石橫鎮中心小學】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7年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