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宗輝
教師做好了文本的解讀定位之后,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情,做具體的教學設計了。教學設計應契合解讀思路,在便于操作、適合體例、成效檢測、環節設置上,更具體地落實。以下是筆者的教學設計: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張中行
教學目標:
1.簡略了解本文相關的文學常識;識記并積累課文字詞;
2.掌握本文行文平易,情感真摯,內涵深厚的寫作特點;
3.學習并領會本文對人物以小見大的刻畫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本文行文平易,情感真摯、內涵深厚的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導入激趣:葉圣陶先生是中國文藝界、教育界的老前輩,他為人敦厚,彬彬有禮。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那么,在另一位文章大家張中行眼中,葉圣陶是什么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跟隨張中行先生的筆觸,更深入地了解一下葉圣陶先生吧。
一、基礎構建
1.文學常識索引與鏈接
作者:張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學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隨筆集《負暄瑣話》《流年碎影》《順生論》等。
文中人物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20世紀著名作家、編輯家、語文教育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
附葉、張二老的關系:葉圣陶與張中行相識于50年代初期,當時葉圣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領導,張中行則是初出茅廬的小輩。到出版社不久,張中行對文字的敏感,學識的博雜,在工作中很快就顯現出來。一般的語文教材編寫者不會像張中行那么興趣廣泛的,他在史學、哲學、文學上的知識和見識令一些同事感動,一些重要的典籍、生僻的詞語,在他那里都不是難事。所以葉圣陶往往也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他,比如自己的童話作品集就放手讓張中行編。后來,葉圣陶請朋友吃飯的時候,常常也把張中行叫到身邊。“文革”后期,張中行被遣送鄉下,其境極慘,幾乎無路可走了。有一次張中行從鄉下回城見他,卻失之交臂。葉圣陶知道后特寫信給他,依然那么熱情,沒有因為對方落魄而顯出架子,這讓張中行頗為感動。他在絕望的時候,在這位長者身上感受到了溫情,晚年常常感念著他,這是在歲月的淬火中提純出的最美最深的友情。
(附加的這段文字,是為了方便學生了解時代語境,為理解情節、人物精神及披情入文打下基礎。)
2.文章字詞
丁卯 商酌(zhuó) 顛沛(pèi)流離
懇切 朦朧 累贅(zhuì) 拖沓(tà)
妥(tuǒ)帖 誨(huì)人不倦
(字詞以識記、理解、積累、運用為各層級目標,提示學生注意練習及在語言實踐中鞏固。)
二、文本解讀
1.文題淺釋
對“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其中的定語“二三”的內涵做引導淺釋(詳見文本解讀部分)。
2.快速略讀課文,說說給你留存印象最深的內容。
(給讀者印象最深的東西,要么是作者用意較深,悉心表現的內容;要么是讀者結合個人體驗而產生興趣的。教師了解這些,既可以揣測學情,又能夠因勢利導或查缺補漏)。
3.“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二三事”分別表現了葉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質?
——待人厚、重禮數、嚴律己、做事細。
(必須結合課文具體內容,以文段、語句為語境依據,思理尋意,確切理解,并提升學生擇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教師預設答案僅供參考。)
4.文章開頭一段“萬想不到這繁碎而響亮的聲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中的“雙層的悲哀”該怎么理解?在文中有何作用?
——還是結合語境來解釋:1.這是什么時候發生的事?(在大家辭舊迎新、歡度春節的時候發生這樣的事,讓人心里不禁產生一層悲涼。)2.葉老去世對“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那個始終信任自己、關照自己、愛護自己的人沒了,從此“我”少了一位良師益友,更會悲從中來。)
(盡量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得出結論,如思維阻滯,教師隨時提示。)
三、質疑生成
1.文中說,葉圣陶先生因待人親厚而令人深受感動,隨后引用一個事例來印證:“一次聽呂叔湘先生說,當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葉先生屋里去,見葉先生伏案執筆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標點。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寫文章,文字標點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有人說,這件事更多的表現了葉圣陶先生的嚴謹負責的職業精神,和待人厚沒有什么關系,你怎么認為?
——結合葉圣陶先生的職業身份來考慮,葉先生這樣做的受益者是誰?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訓練學生的質疑精神,希望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并結合文本材料和外延語境,對問題產生獨立的判斷和看法。問題的研討有可能多元化,從而隨機形成課堂生成目標。)
2.課文語言不華麗,事件也瑣碎,卻很好地表現出了葉老品德高尚,從語文的角度上說,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運用描述法、舉例法、對比法、感受法等。
(一定要回歸文本,例如,表現葉先生待人親厚,用了什么辦法?“我”落魄后,作者是怎樣描寫葉先生對“我”的態度,從而體現他待“我”親厚的?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適時探討,并做到段不離篇、句不離段、字不離句,始終讓意義在語境中生發。啟發學生在寫作時思考用什么辦法寫形象更鮮活、寫事件更真實、寫景物更自然、寫道理更明白。)
四、實踐運用
其實,你身邊的他身上有很多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東西,他身上也曾閃過光。請以“他感動了我的一件事”為題,寫一篇短文,力求表現他的精神或品德。
從語用學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和設計,有簡潔增效的優勢,但是也存在情感性的人文教育方面的缺失,所以那些抒情強的散文和詩歌就不太適合這樣做。
(完)
【作者單位:山東臨清市康圣莊中學】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7年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