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內蒙古人才結構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力研究
徐 娟
內蒙古經濟發展離不開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的宏觀調控戰略和以人才結構調整為核心的“人才強區”戰略,即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協調發展。對該問題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區人才結構對產業轉型升級支撐作用的強度和方向,本文側重理清二者關系,查找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內蒙古發展實際的人才發展規劃,推動我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內蒙古 人才結構 產業轉型升級
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表現為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更表現在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人才結構的優化。合理高效的產業結構是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是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因素,作為智力資源載體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所在,其重要性已遠遠超過傳統的金融資源、信息資源、物質資源等,是體現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性指標。70年來,內蒙古經濟社會取得的重大成就得益于有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內蒙古黨委、政府歷來重視人才工作,當前內蒙古科學合理的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隨著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在客觀上要求人才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以與之適配,這樣人才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人才質量越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也就越強,反之亦然。人才結構要想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其核心要素人才資源必須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高質量高層次人才要向重點產業、優先領域聚攏,并提供有效供給,而內蒙古現有的人才結構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結構生態化、高級化、合理化要求。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內蒙古的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結構性矛盾開始凸顯。
內蒙古人才存量和增量都顯不足。雖然近幾年內蒙古的人才規模有所擴大,人才質量有所提升,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比例也有上浮,但整體看,信息技術、新能源、金融等新型產業基礎性、技術性、儲備性人才嚴重不足,人才存量難以支撐產業轉型升級;人才流動帶來的人才增量雖然在數量上有所增加,但與需求相比,高層次人才匱乏;內蒙古各大高校畢業生的總體素質與實際應用仍有脫節,區外、海外回流人才少,無法實現人才的有效供給。人才供給不足是各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制約了產業結構調整。
內蒙古人才產業結構分布不均衡。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內蒙古迫切需要各類新型產業人才,但是我區的人才主要流向傳統的裝備制造、煤炭、冶金等產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了過多人才,從事制造業人才比例過高,而金融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人才不足,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低,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由于人才的聚集效應,東西部人才產業結構差距大,呼包鄂人才優勢較為明顯,造成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工業化進程存在明顯差異。內蒙古現有人才產業結構與實現內蒙古跨越式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還存在差距,人才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內蒙古產業競爭力較弱,科技創新步伐緩慢,產業升級能力下降。
內蒙古人才層級結構同質化明顯。高層次人才緊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兩院院士等國家級領軍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后備級領軍人才普遍不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足,缺乏高層次人才培養載體,高新技術企業少,不能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復合型人才稀缺,懂技術、會經營、懂管理、善溝通的復合型人才匱乏,人才的知識結構輻射范圍窄、適應能力差,導致人才能力單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內蒙古參與國際競爭需要;技能型人才占比較低,我區技能型人才結構呈金字塔形,而在發達地區技能型人才結構一般是呈橄欖型特征,十年時間內蒙古沉淀了替代性較強的初級工,高技能型人才缺口較大,這與我區職業教育投入不足、重視不夠有關。人才層級結構的同質化造成人才結構效率低下,難以產生有較強創新、科研能力的研究團隊,導致高水平科研成果少,不能在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制約產業結構演進。

打造與內蒙古產業轉型升級相匹配的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結構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力,實現人才引領產業和產業聚集人才的良性互動機制,從優化產業結構的角度謀劃人才工作是內蒙古人才工作的主線。
立足內蒙古產業發展水平對人才結構適配性目標進行系統研究,具體說,就是圍繞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更好實現“人才強區”戰略,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建設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努力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人才生態環境,為內蒙古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當前,應以《內蒙古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基礎,進一步細化人才發展的科學規劃,確定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才結構適配性的目標,根據產業、區域、年齡、技能、行業等,對人才分布進行優化排列,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基礎進行人才結構預測評估,預測人才結構基本框架和資源總量。各盟市、旗縣要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各地實際情況,將人才工作放在優先位置,盡快完善地區人才發展規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規劃,使人才規劃與本地區產業發展相銜接,與內蒙古“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形成科學完備、各方協調、上下貫通的人才規劃體系。根據內蒙古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需要,著重開發區域人才,按照優化布局、突出功能、重點推進的思路,加強呼包鄂核心經濟區人才開發,側重建設與區域優勢產業高度契合的科技園、創業園和孵化基地。同時,加強人才隊伍和工作機構建設,整合人才資源,邀請區內外著名人才專家學者和人才工作者擔任顧問,對內蒙古人才工作開展前瞻性研究,探索適合內蒙古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統籌協調全區人才工作。
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周期,內蒙古要針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對人才的供給結構及時做出調整,通過調整高校專業、加快緊缺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建立人才預警機制等,既要避免失業率的增加又要避免人才缺口。從人才總量方面著手,持續推進“草原英才”工程和“草原硅谷”建設,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全覆蓋的人才體系。擴大內蒙古人才儲備規模,使內蒙古人才結構總體上與產業轉型相匹配;發揮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作用,探索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提高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占比,促進產業轉型;加大技能型人才培養,使人才結構比例趨于合理,形成低、中、高多層次協調的人才結構體系。從時間維度看,職業培訓是一種周期短、見效快的優化人才結構方式,因此,要將職業培訓提高到自治區發展的戰略高度,加大對職業技術院校的投入力度,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科學設置高校職業教育的學科和專業,為內蒙古產業升級培訓高技能型人才。
工業經濟時代,產業聚集人才;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催生產業。人才的層級結構越高越有利于科研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高級化,實現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附加值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演進,成為推動“內蒙古制造”向“內蒙古創造”轉型的動力。針對當前內蒙古經濟轉型的重點產業人才需求,應加大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高新產業領軍人才引進力度,促進主導產業快速成長,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引進優秀區外、海外人才,以創新創業為平臺,聚集更多優秀人才和團隊,促進重點產業重點學科發展;引進優秀管理者,創新管理理念,增強企業創新活力。在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同時,還要加強自身人才的培養使用,針對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開發培養傳統產業高端人才,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加快培養生物技術、節能環保、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云計算等新興產業人才;不斷開發現代農牧業、現代服務業、金融服務等產業的高素質人才。要想方設法吸引外部高層次人才,留住已存的高層次人才,要做好人才激勵工作。一方面,要為高端人才提供公平、公正、公開、擇優的競爭環境,解決薪酬、子女上學、住房、就業等問題,解除人才的后顧之憂,讓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另一方面,打造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創建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甚至可以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做法嘗試建設“人才特區”,保證人才工作的優先性,以各類園區、開發區為依托,為人才成長提供發展空間和創業平臺,吸引更多海內外區內外人才,形成與產業融合度好、聚集度高、創新能力強、貢獻度大、實現度優的人才體系。內蒙古要走一條以人才催生新興產業、以人才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的新道路。事實上,高端人才創新潛力的釋放需要時間,對產業的影響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充分顯現,這也意味著內蒙古要盡量做好高層次人才儲備工作。
優化人才配置結構,既要發揮市場對人才的調節作用,又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一方面,要完善市場化人才服務體系,提供更多就業指引、創業輔導、成果轉化、融資規劃等專業服務產品,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咨詢、人力資源服務外包、人員培訓測評等高端服務產品,培育具有帶動效應的大型人才服務機構,支持人才服務機構開發服務外包、高端培訓、高級獵頭、市場拓展等品牌化、高端化服務產品。讓不同專業不同產業人才的不同價值都有施展的舞臺,加速人才在行業、產業、區域、城鄉間合理流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發揮政府引導功能,有針對性、選擇性引導人才流動,提高人才類型與地方產業需求匹配度。調整存量,對現有不適應產業發展的人才加快知識結構更新,鼓勵向其它緊缺產業轉移,使人才產業分布能滿足內蒙古產業轉型需求;調整增量,通過資金投入、環境營造、政策保障、體制建設和人才工作規劃聚集人才,達到引才聚才目的,增強人才承載能力。政府引導人才配置結構不僅要有前瞻性,而且要增強人才工作領域的專業性,避免出現外行指揮內行現象,通過菜單式、全方位、可選擇的高質量服務滿足人才個性化需求。另外,政府還要發揮服務功能。進一步簡政放權,規范精簡項目申報審批手續、人才評價流通體系等相關環節的行政審批;在人才改革試驗區內推動人才共享服務機制,降低人才開發和流動成本,實現人才效用最大化;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為人才服務開通綠色通道,政府提供全程服務和零成本服務,保證產業轉型升級。
衡量人才結構是否優化的一個指標是看其科研成果是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是否真正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因此,要加速人才的科研成果轉化,真正對內蒙古產業結構調整起到支撐作用。首先,科研項目的設立要契合內蒙古產業轉型的目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及時作出階段性績效評估,主要測評產業人才效能發揮經濟效益水平,將評估結果與預期作比對,辨明原因,有針對性改進。其次,明確科研項目參與主體的功能定位,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要明確各主體參與科研活動的側重點,并進行合理分工和差異化考核,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再次,優化科研項目組織方式,讓科研項目的評審者、需求者、實施者共同參與到項目的整個過程,研發與應用緊密結合,使科研項目的各個環節都是以推動產業發展為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與產業轉型對接。最后,試點建立重大科研成果孵化基地,由企業和地方共同出資,風險共擔、利益共占,以項目為依托創造市場價值,提高科技附加值,促進產業創新,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1] 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規劃綱要.
[2] 內蒙古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3] 苑甜.內蒙古自治區人才競爭力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1.
[4] 岑雪婷.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芻議[J].北方經濟,2009,(8).
[5] 郭柯蘭.內蒙古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5.
[6] 周利光. 內蒙古:支持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優化[J].中國財政,2016,(11).
(作者單位:內蒙古黨校)
責任編輯:康偉
本文系內蒙古基礎研究中心2015年人才理論課題一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