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峰
(河南省鄭州頤和醫院心胸外科 鄭州450000)
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
李繼峰
(河南省鄭州頤和醫院心胸外科 鄭州450000)
目的:探討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2月~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冠狀動脈搭橋術的冠心病患者9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9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采用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觀察組采用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ICU入住時間。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ICU入住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對患者多個臟器的損傷較小,安全性高,有助于術后心肌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冠心?。还跔顒用}搭橋術;胸部小切口手術
在冠心病領域中,臨床醫生對病變冠脈的狹窄部位、范圍、程度、左心室功能的認識逐漸加深,外科手術的應用逐漸廣泛。其中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是基本術式,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非體外循環的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并為人們所接受[1]。本研究探討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95例,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9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男31例,女18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8.9±5.5)歲;不穩定型心絞痛33例,穩定型心絞痛10例,心肌梗死6例;心功能分級:Ⅰ級8例,Ⅱ級34例,Ⅲ級7例。觀察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 54~78 歲,平均年齡(68.3±5.7)歲;不穩定型心絞痛34例,穩定型心絞痛7例,心肌梗死5例;心功能分級:Ⅰ級6例,Ⅱ級33例,Ⅲ級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具體操作如下:先注射肝素3 mg/kg,升高主動脈,右心房下腔靜脈插管,使用人工心肺機,行非波動性體外循環,設定泵流量為2.2~2.4 L/(min·m2),平均動脈壓維持在8~10 kPa,轉流中血紅蛋白在70~80 g/L,體溫在35℃左右。按照4︰1的比例進行血液停跳液的間斷灌注,心臟停跳下進行遠端吻合,復跳后吻合靜脈橋與升主動脈近端。
1.2.2 觀察組 采用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仰臥位,行全麻,左胸墊高30°左右,于左前外側的第4~5肋間進胸,切口長6~8 cm,使用特殊類型胸骨牽開器撐開胸腔,找到切口旁的左乳內動脈后,改為右側單肺通氣,并調整牽開器的角度,邊撐開牽開器邊游離乳內動脈,向上到達第1肋間,向下游離至第5肋間,全身肝素化后,離斷乳內動脈遠端并裁剪吻合口,斜行切開心包約10 cm,左側心包縫3針牽引線固定在胸壁上,心尖墊紗塊使左前降支變淺,使用心臟固定器固定左前降支吻合口,切開冠狀動脈,采用冠狀動脈分流管保證術野無血,7-0可吸收縫線進行左乳內動脈及前降支縫合,吻合左乳內動脈、左前降支,留置胸腔引流管,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ICU入住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x±s)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ICU入住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ICU入住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ICU入住時間比較(d,±s)

表3 兩組患者ICU入住時間比較(d,±s)
?
冠心病是好發于中老年人的心臟疾病,冠狀動脈搭橋術在冠脈狹窄的遠端和近端建立起新的通道,使得血液可以繞過閉塞或狹窄部位,改善心肌血液供應。傳統的冠狀動脈搭橋術需在體外循環下開展,已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手術技術也比較成熟,臨床應用廣泛,是治療冠心病的經典術式。但體外循環對患者造成的損傷無法避免,可導致機體炎癥介質的大量生成釋放,易引起全身炎癥反應,誘發多臟器的損傷[2]。
隨著微創醫學的發展,非體循環下的冠狀動脈搭橋術在臨床上逐漸得到應用,在國內外已普遍開展。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是經左胸前外側做小切口開展的冠脈搭橋術,該術式主要有以下優勢:(1)可規避體外循環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避免補體系統激活后釋放大量的氧自由基、炎癥介質,引發彌漫性器官炎癥反應,避免患者術后出現多臟器功能及凝血功能受損,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3]。(2)左胸前外側做小切口手術有效避免對主動脈造成的突發性損傷,減少術中意外事件的發生。(3)降低體外循環和輸血過多產生的費用,術后住院時間較短,減少住院費用,緩解患者的經濟壓力。(4)手術時間較短,患者術后麻醉蘇醒快,可減少機械通氣時間及術后并發癥。同時該術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1)術野暴露較差,對術者的操作技術要求高,術者要掌握嫻熟的血管解剖能力;(2)手術切口位置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治療其他冠脈分支,一般在左前降支狹窄、閉塞的治療中,對于肥胖者需擴大胸壁切口,甚至需離斷肋骨才能獲得足夠長度的血管。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ICU入住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謝定雄[4]等學者認為,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適用于心臟前壁冠狀動脈的再血管化治療中,尤其適用于合并高危因素、有冠脈介入史的患者。綜上所述,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療效確切,能有效減輕手術帶來的創傷,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楊殿濱,吉占全,徐化靜,等.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80例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4):29-30
[2]肖連波,張玉輝,楊明,等.經左胸小切口非停跳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15,21(4):605-608
[3]潘硯鵬,陳紅衛,陳文寬,等.左胸小切口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18例[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11):1453-1454
[4]謝定雄,丁延虹,黃方炯,等.胸部小切口冠狀動脈搭橋術66例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10):875-877,880
R654.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10.017
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