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曼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醫院超聲科 永城476600)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和動態增強成像診斷子宮內膜癌分期
朱曼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醫院超聲科 永城476600)
目的:探討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和動態增強成像在子宮內膜癌分期診斷中的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子宮內膜癌患者90例,術前行磁共振成像檢查。比較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和磁共振動態增強成像在子宮內膜癌分期、肌層浸潤程度的診斷差異。結果: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分期診斷準確率高于磁共振動態增強成像,淺肌層和深肌層浸潤準確率、靈敏度以及陽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磁共振動態增強成像(P<0.05)。結論: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子宮內膜癌分期和肌層浸潤程度等方面的診斷準確率高于磁共振動態增強成像。
子宮內膜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動態增強成像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原發于子宮內膜上皮,發病率占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20%~30%,好發于絕經期或絕經后期的婦女[1]。近年來由于普遍應用更年期激素替代療法,發病率逐年上升[2]。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而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此應提高子宮內膜癌分期和肌層浸潤度程度的診斷準確率[3~4]。本研究選取9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通過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和磁共振動態增強(DCE)成像兩種診斷方法進行檢查并比較兩者在診斷分期和肌層浸潤程度方面的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子宮內膜癌患者90例,所有患者已經過病理確診。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51.3±2.1)歲;其中絕經期婦女23例,絕經后婦女67例。所有患者均無磁共振檢查禁忌,未患腎炎、肝病和其他類型的婦科腫瘤等疾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查方法 選用CE公司的Signal.5T磁共振掃描儀,利用MadradSS300高壓注射器注射0.1 mmol/kg的釓噴酸葡胺造影劑注射液。患者取仰臥位,且膀胱處于輕度充盈狀態,掃描水平骶髂關節至恥骨聯合下的位置。平掃:橫斷位和矢狀位進行T2WI掃描、橫斷位進行速T1WI掃描,根據患者情況的不同做冠狀T2WI掃描。DWI成像:先進行校正,進行平面二維成像掃描,根據T2WI的參數進行定位,厚度5 mm,層間距1 mm,掃描視野為36 cm×36 cm,128×128矩陣,激勵 4次,掃描 48 s。DCE 成像:分別在20 s、60 s和120 s進行掃描,采用矢狀面和橫斷面成像,矢狀面的掃描視野為36 cm×36 cm,256×192矩陣,橫斷面掃描視野為36 cm×36 cm,320×224矩陣,矢狀面為4 mm的厚度,1 mm的層間距,橫斷面為5 mm厚度,1 mm層間距。
1.3 判定標準 檢查結果由兩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聯合診斷觀察,根據FIGO分期法判定分期和病理情況:盆腔侵襲情況、宮頸肌質浸潤、陰道侵襲情況、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和附件轉移情況等。浸潤程度的判斷標準[5]:病變厚度大于50%為深肌層侵犯;小于50%為淺肌層侵犯。靈敏度=篩檢陽性例數/確診陽性例數×100%;準確率=診斷準確病變例數/確診陽性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全部陽性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磁共振DWI和DCE成像對整體分期的判斷子宮內膜癌分期DWI正確判斷77例,準確率為85.6%,DCE成像正確判斷為64例,準確率為71.1%。DWI分期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DCE成像(χ2=7.02,P<0.05)。DWI與病理結果比較 Kappa為0.870>0.75,表示一致性較好;DCE成像與病理結果比較Kappa為0.567<0.75,表示一致性一般。
2.2 DWI和DCE成像對肌層浸潤程度情況比較DWI深肌層和淺肌層的準確率、靈敏度和陽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DCE成像,P<0.05。見表1。

表1 DWI和DCE成像對肌層浸潤程度情況比較[例(%)]
子宮內膜癌一般好發于絕經期和絕經后的婦女,臨床表現特點為絕經后仍然有不規則陰道流血,未絕經的婦女出現異常經量和經期改變現象。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首選手術治療,但其預后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準確評估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術前分期、宮頸受累情況和肌層浸潤深度對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報道[6],肌層浸潤>50%的轉移率顯著高于肌層浸潤≤50%,且影響患者5年生存率。MRI在診斷軟組織時分辨率較高,可準確判斷腫瘤是否侵犯肌層、結合帶、宮頸及宮旁組織和淋巴結轉移現象等,對于早期子宮內膜癌的術前分期及手術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時T2WI開始用于診斷子宮內膜癌,檢查時一般和DCE同時使用,進行讀片時可明顯提高肌層浸潤程度的診斷準確性,有研究報道稱其準確率達到98%。但對于單獨使用DCE成像進行診斷尚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其診斷準確率較低。DWI對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肌層浸潤程度診斷的準確率已從62%提高到90%,有研究表明DWI優于DCE成像,這一研究已被得到驗證。研究者還發現評估肌層浸潤程度時,利用T2WI和DWI及DCE成像聯合使用,比單獨使用時診斷效果更好。對肌層浸潤程度的評估一直受諸多因素影響,常見因素主要包括子宮腺肌病、連接帶缺失、子宮肌瘤和較差的腫瘤肌層比較。此外,采用DCE成像時,連接帶缺失會影響肌層浸潤程度,可造成檢查醫師意見不一致;而利用DWI進行診斷時往往可達成一致,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DWI的整體準確率顯著高于DCE成像,且DWI的淺肌層和深肌層的準確率、靈敏度和陽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DCE成像,說明DWI對子宮內膜癌的分期及肌層浸潤程度的診斷價值高于DCE成像。且DWI與病理結果的一致性也顯著高于DCE成像,其中的原因可能是DWI可有效消除相關混雜因素。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應用DWI評估子宮內膜肌層浸潤和分期診斷均顯著優于DCE成像,進而為臨床治療提供相關依據。
[1]安奇,楊靖,朱越.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及增強掃描在早期子宮內膜癌分期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2,34(5):486-491
[2]劉兆恩.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子宮內膜癌診斷中的應用探究[J].當代醫學,2013,19(24):145-146
[3]邢慶娜,張小安,趙鑫.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和動態增強成像在子宮內膜癌分期中的價值比較[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8(1):113-116
[4]趙修法,徐巧燕.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和動態增強成像在子宮內膜癌分期中的價值[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21):3220-3222
[5]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8
[6]鄧凱,張成琪.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子宮內膜癌分期中的應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21):6843-6845
R445.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10.069
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