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自偉 呂笑 胡珂 吳運瑤
(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2江西中醫藥大學2013級本科生 南昌330004;3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南昌330000)
●研究生論壇●
加味封髓丹治療復發性口瘡的臨床觀察*
曹自偉1呂笑2胡珂3#吳運瑤3
(1江西中醫藥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2江西中醫藥大學2013級本科生 南昌330004;3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南昌330000)
目的:觀察加味封髓丹治療復發性口瘡(脾胃濕熱型)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在我院住院的80例脾胃濕熱型復發性口瘡患者,并嚴格按照納入標準將8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0例,治療組采用加味封髓丹中藥方劑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比較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加味封髓丹治療復發性口瘡在提高臨床療效方面明顯優于西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復發性口瘡;加味封髓丹;臨床觀察
復發性口瘡,又稱復發性口腔潰瘍(Recurrent Oral Ulcer,ROU)或復發性阿弗他潰瘍(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該病是口腔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本病具有反復發作、自限性的特點,為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淺表性潰瘍,是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1]。吾師胡珂教授依據多年的臨床體會和研究,選用封髓丹加味清熱化濕治療脾胃濕熱型復發性口瘡取得滿意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來源于2015年9月1日~2016年6月1日在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肝膽病科門診及住院部,西醫辨病為復發性口瘡,中醫辨證為脾胃濕熱型的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齡18~65歲。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x±s)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文獻[2]中復發性口瘡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考脾胃濕熱型ROU 中醫辨證標準,主癥:(1)口瘡紅;(2)瘡處疼痛。次癥:(1)牙齦腫痛;(2)齒衄;(3)大便秘結;(4)小便短黃;(5)脈沉細。若具備主癥中兩項,加次癥中任意兩項者即可診斷為ROU脾胃濕熱證。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選用清熱化濕法組方配伍,方選封髓丹加味,基本藥物組成:黃芩6 g,黃連6 g,黃柏 6 g,法半夏 10 g,砂仁 10 g(后下),薏苡仁30 g,干姜3 g,甘草10 g,兒茶10 g。治療組所使用中藥飲片均由我院藥劑科提供,并由我院制劑室熬制成袋裝中藥(150 ml/袋)?;颊卟捎每诜鲜鲋兴帨珓┲委煟?50 ml/次,2次/d,分別于上午10時和下午3時溫服。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鹽酸左旋咪唑片(國藥準字H33021141)每次50 mg,3次/d,每周服藥 3 d(每服藥 3 d,停藥 4 d);硫酸鋅片(國藥準字H22023502)每次0.1 g,3次/d;復合維生素B片(國藥準字H61021275)每次1片,每日3次。兩組療程均為2周。
1.4 療效性指標 參照文獻[3]中療效性指標。痊愈:口腔潰瘍終止復發1年以上;顯效:總間歇時間延長,總潰瘍數減少;有效:總間歇時間延長,但總潰瘍數未減少,或總間歇時間無改變,但總潰瘍數減少;無效:總間歇時間及總潰瘍數均無改變。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各組間的差異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齊的數據)、q檢驗(方差不齊的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基于目前現代醫學對于復發性口瘡的病因、病機,特效療法,遠期療效,易于復發等問題尚處于探索階段,通過注重局部與整體調節相結合,中醫藥治療復發性口瘡具有一定優勢,尤其是在遠期療效方面對比常規西藥治療優勢更為明顯,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對于社會進步及醫學水平的提高都有積極的意義。
中醫學認為,復發性口瘡屬于“口疳、口破、口糜”等范疇,其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主要是火熱之邪腐蝕血肉而成,雖發病部位較局限,但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該病的發生與每一個臟腑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關系。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煎炸、生冷食物被人們所青睞,特別是年輕人,導致臨床口瘡病人越來越多見。復發性口瘡具有病程長,疾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大部分口瘡是由脾胃功能失司,水濕運化不及,日久蘊而生熱,腐蝕血肉而致,吾師根據復發性口瘡的這一發病特點,結合病人體質,從清熱化濕、調理脾胃功能入手,采用清熱化濕的辨證組方思路,用黃芩、黃連、黃柏苦寒泄熱除濕,清利三焦,以法半夏、砂仁理氣醒脾化濕,杜絕生濕化熱之源,上五味寓升于降,以復脾胃調升降之功用;久病多瘀,故用薏苡仁、兒茶收濕斂瘡生肌;佐以干姜、甘草,既可溫脾和中,培土伏火,又能制約諸藥之寒性,調和諸藥。以上諸藥配伍,寒熱并用以調和脾胃,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濕去熱清,升降有序,則脾胃功用得復,口瘡可愈。
[1]王濟,倪誠,張惠敏,等.關于復發性口腔潰瘍治療難點與防治方法的討論[J].中醫藥通報,2014,13(3):4-9
[2]朱葉珊,靳松,時建華,等.清熱和解法治療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通報,2017,16(1):55-56
[3]張小恒,王軍.中西醫結合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20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7,49(8):104-106
R276.8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10.074
胡珂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江西省衛生計生委中醫藥科研計劃(編號:2015A135);
江西中醫藥大學校級研究生創新專項基金項目(編號:JZYC16S21)
# 通訊作者:胡珂,E-mail:hk13870992672@163.com
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