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剛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 平頂山467000)
經顱微電流刺激聯合心理干預改善腦梗死后抑郁的效果觀察
陸剛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 平頂山467000)
目的:探討經顱微電流刺激、心理干預聯合使用對改善腦梗死后抑郁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腦梗死后抑郁患者78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9例。對照組給予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研究組在經顱微電流刺激基礎上加用相應心理干預,記錄兩組護理前后心理抑郁程度變化情況。結果:經相應方案治療后研究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HAMD量表評分(抑郁)改善效果更優,P<0.05。結論:腦梗死后抑郁患者在常規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基礎上,若加用心理干預可獲得更為理想的心理狀態改善效果。
腦梗死后抑郁;經顱微電流刺激;心理干預;應用效果
抑郁是腦梗死患者臨床常見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1]。本研究為改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病情,特選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腦梗死后抑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經顱微電流刺激、心理干預聯合使用對改善腦梗死后抑郁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腦梗死后抑郁78例患者中,男 47例,女 31例;年齡 48~84歲,平均(62.13±1.02)歲。經單雙數字法(序號)方式將本次入選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選用美國國際電醫學公司(Electromedical Products International,Inc.EPI)提供安思定(Alpha-Stim)微電流刺激儀,患者耳垂連接電極(耳夾電極),指導其取平臥位,設定頻率 0.5 Hz、電流 10~500 μA(以患者可耐受為宜),2次/d,每次持續治療60 min,待連續治療2周后改為1次/d,每次持續治療時間不變。研究組在經顱微電流刺激基礎上加用相應心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醫護人員接診后需熱情主動接待患者,實施救護措施過程中應給予必要人文關懷,主動詢問患者不適感并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醫療服務過程中應使用文明用語;(2)腦梗死患者大多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預后差、病死率高,發病后部分患者將出現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不利于積極配合救治,此時需給予適當安慰,告知其基本病情及將要實施的各項治療措施,通過語言及肢體鼓勵使患者增強戰勝病魔自信心;(3)對于某些患者不信任醫護人員、過度擔心療效時,醫護人員在給予醫療服務過程中,可口述以往典型病例(已獲得理想療效)、聘請既往成功治療患者來院舉辦經驗交流會等形式,使患者增強對本次治療自信心及對醫護人員信任感,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積極性及依從性;(4)為患者提供舒適、溫馨的室內環境,根據患者實際需求提供音樂、書籍、電視等物品,此舉有利于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生理、心理不適感,指導患者家屬提供適當生活、治療配合,向患者傳達積極向上的良好情緒。記錄兩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護理前后心理抑郁程度變化情況。
1.3 評價標準 利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對腦梗死后抑郁患者心理抑郁程度給予準確評價,該量表共涉及17小項內容,其中10小項采用五級評分法(得分范圍0~4分),另7小項經3級評分法(得分范圍0~2分)評分,總得分范圍0~54分,分數與抑郁程度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方法 上述研究所得兩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治療前后HAMD量表評分結果經(±s)表示,數據輸入Excel表中并利用SPSS19.0軟件統計學分析,給予t檢驗后若P<0.05則提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經相應方案治療后研究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HAMD量表評分(抑郁)改善效果更優,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治療前后HAMD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治療前后HAMD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及多發的腦血管疾病,部分患者發病后將因梗死灶(早期)、腦水腫(繼發性)、顱內高壓等異常情況導致腎上腺素功能不足或(和)多巴胺代謝障礙,神經興奮物質釋放過程遭受一定抑制并最終引發抑郁[2~3]。有研究表明[4~5],腦梗死患者并發抑郁后將嚴重影響其接受治療積極性及依從性,進食欲望也將隨之降低,對其療效、預后均將造成嚴重影響。
經顱微電流刺激是以往臨床首選腦梗死后抑郁治療方法,通過將微量電流導入大腦皮質、丘腦、腦干等區域,從而達到調節下丘腦邊緣系統、網狀結構系統的目的[6],使嗎啡肽(內源性)分泌量迅速上升并恢復正常腦電波,同時還可對副交感神經系統給予有效興奮,使被治療者身心均達到阿爾發狀態(即心情愉悅、身心放松、思維清晰等),其原有抑郁狀態隨之改善。但有研究顯示[7],腦梗死后抑郁發生后,不同患者間仍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僅使用單一治療方法則部分患者療效并不理想,提示需加用其他輔助治療措施。
心理干預是近年來臨床推廣使用的腦梗死后抑郁治療方法,通過語言、物品及行為等方式對患者心理狀態造成正面影響,從而獲得有效緩解或消除相應負面情緒的作用。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8],根據腦梗死后抑郁患者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改善其相應負面情緒并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及依從性。此外有研究顯示,將經顱微電流刺激、心理干預同時使用時,可有效避免因腦梗死后抑郁患者間個體差異所致療效不理想的情況。本研究中對照組經常規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后HAMD量表評分改善效果并不理想;研究組給予經顱微電流刺激聯合心理干預治療后,該組腦梗死后抑郁患者HAMD量表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此結論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綜上所述,腦梗死后抑郁患者在常規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基礎上,若加用心理干預可獲得更為理想的心理狀態改善效果,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值得推廣。
[1]韓彩琪.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探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24):3414-3415
[2]吳幸娜.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6):1140-1141
[3]魏英.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的研究進展[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4,9(5):421-422,444
[4]但果,李志堅,丁惠君,等.經顱微電流刺激技術及臨床研究現狀[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5):483-488
[5]李彩虹,成紅學.心理干預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腦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4,22(6):88
[6]陳晨,陳艷,李春利.心理護理對老年腦梗死后抑郁患者的臨床干預效果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4):532-534
[7]李春芝.實施早期心理干預對腦梗死后抑郁患者100例療效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13,20(7):806-807
[8]張慧明.經顱磁刺激對急性腦梗死后抑郁患者腦脊液及血液5-HT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6):4000-4001
R473.7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10.089
201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