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磊+王銳

摘 要:通過對漯河市土壤的質地、質地結構、土壤的養分、耕地的基本建設等條件調查分析,對漯河市小麥適應性進行了評價,對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普及率、覆蓋率、到位率,最大限度地發揮小麥的增產能力,使農民用較少的投入換來較大收入,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小麥;配方施肥;適應性評價;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008
小麥適應性評價是根據土壤的質地、質地結構、土壤的養分、耕地的基本建設等條件,對小麥生長的影響進行數字化分析,找出最佳的布局,擴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范圍,創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機制,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普及率、覆蓋率、到位率,最大限度地發揮小麥的增產能力,使農民用較少的投入換來較大收入。
1 小麥適應性評價的評價基礎
為正確建立漯河市小麥適應性評價指標,選擇耕地的立地條件、耕層養分含量和管理水平進行耕地地力評價,并將耕地地力評價作為小麥適應性評價的基礎。
1.1 立地條件
漯河市地處伏牛山東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錯帶,境內有壟崗,沖積平原,洼地3種微地貌,耕地的成土母質有洪積物和湖積物2種。土類包括潮土、褐土、黃褐土和砂姜黑土4大類,6個亞類,14個土屬,36個省土種。質地分砂壤土、輕壤土、輕黏土、中壤土和重壤土5個類型。
1.2 養分含量
土壤養分含量是評價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參數,通過對對2007—2012年漯河市市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中的46616個評價單元資料整理分析得出,目前漯河市耕地土壤養分含量情況平均值為:pH值6.98,土壤有機質15.9g/kg,全氮0.89g/kg,有效磷14.42mg/kg,速效鉀109mg/kg(表1)。
1.3 耕地管理
漯河市耕地管理差異較為顯著的是灌溉保證率和排澇能力,雖然漯河市小麥極少出現內澇,但小麥的生長后期,特別在小麥灌漿后期,一遇短時間積水就會造成早衰,青枯死亡,因此,把排澇能力作為小麥適應性評價的一個指標。漯河市小麥生育期內,極易遭遇階段性干旱,灌溉保證率也是小麥適應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2 小麥適應性評價因素分析
遵循耕地地力評價指標的重要性、差異性、穩定性、易獲取性和精簡性原則,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耕地地力評價指南》和“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4.0”的技術要求,結合生產實際,選取土壤質地構型、質地、有機質、速效磷、速效鉀、灌溉保證率和排澇能力7項指標,確定指標權重和小麥適應性評價指標隸屬度。
3 小麥適應性評價結論
在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CLRMIS)中,在“專題評價”模塊中導入隸屬函數模型和層次分析模型,然后選擇“耕地生產潛力評價”功能,進行耕地地力綜合指數的計算,確定最佳的小麥適應性等級數目。漯河市小麥適應性共分3個等級。其中高度適宜區133324.9km2(占漯河市76.91%),適宜區39463.64km2(占漯河市22.78%),勉強適宜區545.78km2(占漯河市0.31%)。具體分布情況是:高度適宜區在各縣區均有分布,其中舞陽縣面積最大,(35084.65km2,占漯河市高度適宜區面積的26.3%)。適宜區在各縣區均有分布,其中臨潁縣面積最大(17301.55km2,占漯河市適宜區面積的43.8%),勉強適宜區在源匯區沒有分布,其他各縣區均有分布,其中舞陽縣面積最大(417.45km2,占漯河市勉強適宜區面積的76.5%)。
3.1 高度適宜區
高度適宜區是漯河市耕地基本建設水平最高的耕地。該類地的部分經過農業綜合開發或進行過大型的商品糧基地建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灌溉保證率、排澇能力顯著提高,種植小麥的適應性顯著增強。這類地大部分屬砂姜黑土,屬勻質重壤、粘質中壤或勻質中壤,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對小麥生長發育有利。土壤有機質、速效磷、速效鉀含量較為充足,能夠滿足小麥生長的需要,為小麥高產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3.2 適宜區
適宜區是漯河市次好等級的耕地。該級別耕地與高度適宜區相比較,主要是沒有進行大型的農業項目開發,耕地的養分略低,農田基本建設情況少差,土壤結構、質地等情況基本上與高度適宜區持平。該區同樣是漯河市的主要小麥生產基地。
3.3 勉強適宜區
漯河市的小麥勉強適宜區面積較小,主要分布在沙澧河故道的砂壤土和窯廠復耕地。沿沙澧河故道的砂壤土地漏水漏肥嚴重,抗旱能力差。小麥生長后期易早衰,難以獲得高產。窯廠復耕地主要制約因子是嚴重缺乏灌溉條件,土壤板結透氣性差,養分含量低,土地綜合生產能力低。
4 小麥適應性評價結果應用
小麥適應性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科學地建立耕地資源保護,推進小麥合理布局。要獲得小麥更高的產量和效益,提高小麥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性,就必須在提高耕地質量上下功夫,依法進行耕地質量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圍繞小麥生產,應努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4.1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漯河市的耕地資源有限,進一步提高小麥生產能力只有在提高單產上下功夫,在高標準糧田建設上找出路,在培肥地力上作文章,在改變灌溉方法上想辦法。要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鼓勵國有、集體、聯戶和個體向小麥生產投資。
4.2 進一步培肥地力
保障糧食生產安全,靠增加面積已不現實,必須在單產上有所突破。小麥要高產,地力提高是關鍵。培肥地力是耕地資源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加大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的力度,提高有機肥施用技術。
4.3 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
小麥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是獲取小麥產量突破最為簡捷的途徑,但良種還必須有良法配套。小麥生產高度適宜區應以高產優質為目標,選擇增產潛力大的品種,小麥生產適宜區應以高產穩產為目標,選擇適應性強、抗災能力強的品種,勉強適宜區能夠改種的盡可能改種,不能改種的應以穩產為目標,選擇抗災能力強、早熟品種。在推廣應用小麥測土配方施肥基礎上,要加大節水灌溉、精量寬幅播種、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的推廣。
參考文獻
[1]邵青.不同類型小麥品種在贛榆縣的適應性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3).
作者簡介:沈新磊(1978-),男,河南漯河人,農學博士,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土壤、植物營養生理生態方面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