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能慶+何開云
摘 要:茶樹病蟲害呈多發趨勢,為提升狗牯腦茶葉品質,身為基層農技員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狗牯腦茶樹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及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服務大眾。
關鍵詞:茶樹病蟲;發生規律;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435.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040
1 茶樹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
1.1 假眼小綠葉蟬
假眼小綠葉蟬,是一種危害最重的茶樹害蟲,其對于綠肥、冬季豆類等寄主植物同樣有害。該害蟲溫度耐受性不強,當溫度較低時其需要越冬,其溫度活動范圍一般在10℃以上。該害蟲一般在3月下旬開始產卵,于4月上中旬產出第1代若蟲,此后每隔15~30d產出下1代,1a可產9~11代。11月中旬受氣溫影響,假眼小綠葉蟬需開始越冬。
1.2 茶尺蠖
茶尺蠖大部分以蛹在茶樹根際表土中越冬,少數以幼蟲在茶叢中越冬。越冬蛹大部分處于滯育狀態,抗逆力強,死亡率低;其越冬后羽化率的大小,受土壤濕度影響大。茶尺蠖在遂川1a發生5~6代。第1代3月下旬—4月上、中旬,第2代5月上旬—6月上旬,此后,大約每隔1個月發生1代。第1、2代有明顯的“發蟲中心”現象,第3代后世代重疊,第4代發生量大,為全年危害最重的1代。若入冬氣溫高,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還可發生第6代。
1.3 茶橙癭螨
該害螨分為成螨、若螨、幼螨、卵4種不同的形態,各種形態均能吸食葉片汁液,使芽葉萎縮,多發于長江流域茶區,年產最多可達20代,一般3月、11—12月每月發生1代,4月和10月各2代,5月和9月各3代,6—8月各4代。初冬氣溫降至10℃以下時,各螨態均能繼續活動,溫度較低時其在葉背活動,待氣溫回升以后,茶橙癭螨便開始在葉面上活動。
2 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
2.1 農業健身栽培
2.1.1 科學修剪
夏秋季適時修剪、改善通風透光條件。茶餅病、炭疽病、茶網蝽等病蟲危害較重的茶樹,于春茶采摘后5月中旬進行重剪或深剪,剪去樹茶蓬面10~15cm衰老退化枝、病蟲枝和細弱枝、枯死枝等;對部分未老先衰茶樹可采取重修剪,使骨架枝條分布均勻,層次分明,提高樹勢。
2.1.2 合理施肥
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培肥地力。結合修剪和深槽施肥,盡快提高根系生長。春茶采摘期,沿樹冠邊緣垂直下挖深50cm寬40cm的條溝,按每667m21000kg有機肥、復合肥50kg,先有機后化肥,再覆蓋。
2.1.3 壓低病蟲基數
分批勤采,惡化害蟲營養條件和庇護場所,帶走部分卵、若蟲和成蟲。春茶前和秋茶采摘后適時深翻松土,清除病枝落葉,圍繞根系培土壓緊護根,使蛹窒息或防止其羽化出土,減少茶尺蠖等害蟲發生基數。對惡性雜草采取人工拔除,并保留一定數量的雜草為天敵提供棲息地。
2.2 物理防治
2.2.1 安裝殺蟲燈
3月下旬按0.02km21盞的密度,安裝殺蟲燈,羽化高峰期開燈誘殺成蟲,用于控制茶尺蠖茶毛蟲、茶毒蛾、茶小卷葉蛾、茶假眼小綠葉蟬等害蟲。
2.2.2 黃板誘蟲
從4月上旬開始,按照20~30張/667m2,棋盤式布局,放置粘蟲黃板,控制小綠葉蟬、粉虱、蚜蟲等危害。
2.3 生物防治
2.3.1 保護利用天敵
生態調控,保護茶園生物多樣性。間作桂花或種植行道樹或遮陰樹等,秋冬季在茶園邊蓄養雜草,為蜘蛛類、纓小蜂類提供越冬庇護場所,發揮自然天敵控害能力。
2.3.2 性信息素誘殺
結合田間害蟲發生實際,在茶尺蠖、茶毛蟲、茶毒蛾、茶小卷葉蛾、茶假眼小綠葉蟬等成蟲始發期,按每667m2茶園3~5個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成蟲。連片使用的效果更好。
2.4 藥劑防治
在做好病蟲監測的基礎上,堅持達標用藥,適期用藥,精準用藥,盡量減少用藥次數。優先使用植物源農藥和生物藥劑,科學、安全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環境友好型化學農藥。嚴禁在茶園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農藥。4月上旬以防治茶網蝽為主,在第1次春茶采摘結束后,噴施苦參堿、除蟲菊等植物源農藥1次。5—8月以防治茶網蝽、茶小綠葉蟬、茶蚜、茶黃螨、茶毛蟲,茶餅病、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茶云紋葉枯病為主,宜在病害初發生期和害蟲卵孵化盛期,對癥、優先選用植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如除蟲菊、苦參堿、印楝素、藜蘆堿、白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等,按照推薦用量,及時全園周到噴施。9—10月做好第2代茶網蝽的防治,以減少越冬基數;11月下旬噴石硫合劑、礦物油封園。
參考文獻
[1]李源華.茶小綠葉蟬發生情況及綠色防控對策[J].安徽現代農業,2013(20):137-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