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桂梅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利用冬閑田種植馬鈴薯的各種模式以及高產栽培技術,以提高馬鈴薯種植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關鍵詞:冬種馬鈴薯;種植模式;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114
1 冬種馬鈴薯的幾種種植模式
1.1 蓋草
蓋草能夠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節省大量的勞動力,使馬鈴薯的收獲較為便捷,利用稻草還田還能夠減少秸稈污染。保護自然環境,消除雜草。利用稻田還草,能夠增加農田的有機質;培肥土壤。利用蓋草還能夠提高馬鈴薯的產量,使得馬鈴薯的形狀較為規則美觀,大大降低馬鈴薯的裂薯率和綠薯率。冬季馬鈴薯蓋草的種植模式主要應用于水稻種植區,要求冬季溫光資源較為良好,這樣取材較為方便,馬鈴薯出苗早,長勢好,可以利用稻草還田來改良土壤[1]。
1.2 蓋膜
覆蓋地膜種植冬種馬鈴薯簡單易行,薄膜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溫增溫,幫助馬鈴薯提前出苗,提早收獲。覆蓋地膜后,馬鈴薯的株高和莖葉重可以明顯增加,單株結薯數和單株結薯重會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地膜覆蓋會增加透光性,導致綠薯率和裂薯率提高,降低經濟效益。所以采用這種種植模式時要使用綠薯率和裂薯率較低的品種,并且提高播種的深度,加強后期管理,廣大丘陵地區適合采用蓋膜的種植方式。
1.3 草+膜
草+膜的栽培方式能夠兼具蓋草和蓋膜的優勢。馬鈴薯出苗早,增產效果顯著,經濟效益較高,但是稻草的使用量和地膜成本增加。這種種植模式適用于水稻種植區,光熱資源略低的地方。可以通過稻草的使用來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提早收獲,獲得最高的產量以及最佳的經濟效益。
1.4 膜+草
膜+草的栽培方式能夠顯著提高馬鈴薯的產量,但是缺點是裂薯率較高,降低了產品的經濟效益,并且出苗收獲時處理較為費工,由于稻草和薄膜的覆蓋,馬鈴薯出苗,需要翻開稻草來破饃,如果不能及時破膜就會導致細弱苗的出現,因而種植模式需要的人力物力成本較高。
2 冬種馬鈴薯的高產栽培措施
2.1 選地與整地
冬種馬鈴薯適宜生活在水源充足、土層較厚的砂質壤土上,前茬作物收獲后,要對土地進行深翻整碎。除盡雜草,起畦種植。
2.2 種薯處理
消毒,去除病、爛、雜的種暑,然后將種薯鋪開,用40%的福爾馬林200倍液體進行噴灑,浸濕。用薄膜覆蓋,密封2h后,通風晾干,保持種薯的干燥。
切塊,馬鈴薯種薯要從頂部縱切,并且保證每個種塊兒有1~2個芽眼,把種薯的頂芽與尾芽分開。之后要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將切好的種薯浸泡10min,之后撈起干燥,進行催芽。
2.3 適時種植,合理密植
馬鈴薯喜歡冷涼,忌熱忌霜凍。16~20℃是其生長的最適溫度,在立冬與小雪之間進行播種,第2年3月上中旬收獲,雙行種植,行距約為25~30cm。薯塊部位一致或者芽長相同的種薯要在同一壟上,這樣苗長得齊。種好之后覆土5~7cm,用稻草或者是雜草進行覆蓋。
2.4 科學施肥、合理灌水
基肥的施用要占到施肥總量的2/3,主要是施用有機肥,增施鉀肥。追肥施用不宜太晚,在齊苗后進行第1次追肥。第1次追肥后7~10d進行第2次追肥來壯苗。在封行前進行第3次追肥,促進結薯,在生產過程中要結合馬鈴薯的生長情況,加施復合肥。根外噴施葉面肥用0.3%的磷酸二氫鉀在馬鈴薯的幼苗期、結薯期、薯塊膨大期噴施1次,促進馬鈴薯苗的生長和結實。馬鈴薯對于水分較為敏感。整個生育期的土壤要濕潤,不漬水。所以在馬鈴薯苗生長的前期要保持土壤的濕潤,在結薯期要給予馬鈴薯較多的水分,后期要少水。
2.5 適時定苗培土
每個種薯長出的苗數是不定的,可以長出1株到多株小苗。馬鈴薯苗長齊后要選擇留下最健壯的1~2株。除去其余的弱小苗。在馬鈴薯苗長齊后的10d內進行培土。加強結薯時的土壤疏松程度,有效防止薯塊變綠,畸形的問題。培土時要注意減少對基稈和葉片的損傷。
2.6 及時防治病蟲害
能夠侵染馬鈴薯的主要害蟲有蚜蟲、螨蟲、地老虎。易生長的病害有青枯病、環腐病和晚疫病。對于病蟲害要采用預防為主的措施,加強栽培管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病蟲害發生后要及時選擇相應的農藥進行防治。
2.7 適時收獲
正常成熟的馬鈴薯在植株大苗莖葉呈現黃綠色,并在逐漸枯萎時收獲。收獲時不要弄傷種皮并且扔掉爛薯,病薯。
3 結語
因地制宜采用合適的種馬鈴薯種植方式及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提高馬鈴薯的產量,提高農民的收益,推動我國馬鈴薯的生產。
參考文獻
[1]雷明嬌,莊艷芳,陳啟生,等.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2012(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