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輝
摘 要:奶牛子宮內膜炎是奶牛最為常見的繁殖障礙性疾病。本文簡單介紹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病的原因,并總結其防治措施,以供各位同行參考。
關鍵詞: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131
奶牛子宮內膜炎患病率高,是較為常見的繁殖障礙性疾病,是危害奶牛養殖業的重要疾病之一。此病死亡率低,通常此病呈慢性,故很多時候無法得到養殖戶的發現。現通過本文對該病的發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進行分析,為各位同行提供參考 [1] 。
1 子宮內膜炎發病原因
1.1 胎衣滯留
胎衣不下時剝離干凈、胎衣腐壞以及手術分離時造成的子宮粘膜破損、宮埠蒂受傷,這些均有可能導致外源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并造成微生物生長。
1.2 人工授精操作過程不規范
人工受精操作過程不規范是母牛發生子宮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輸精時輸精器械使用不當導致奶牛子宮破損、過于頻繁對奶牛進行輸精、人工對奶牛進行輸精或者對奶牛進行陰道檢查時,奶牛外陰部、人的手臂或者輸精器械的消毒不當導致外源微生物進入子宮內導致炎癥。
1.3 飼養管理不當
奶牛養殖戶對奶牛的飼養不當,導致奶牛體質較差,身體營養不均衡。飼養員的過度催奶也有可能導致牛營養流失,致使身體機能下降,子宮反應遲緩,收縮力度減弱,產后也有可能惡意蓄積,致使子宮內膜炎患病幾率大大提高。
1.4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印發奶牛子宮內膜炎最為主要的因素,奶牛養殖戶無嚴格的消毒制度,奶牛生存環境病菌大量繁殖,尤其是產房和牛舍的衛生條件差,致使奶牛產后感染幾率大大增加。
1.5 獸醫及飼養員消毒不嚴格
沒有嚴格地進行消毒就行助產也是奶牛患病原因之一。由于消毒不當、操作不嚴謹,導致奶牛產道遭受外源病原微生物感染;獸醫及飼養員在治療胎衣不下、子宮脫落、陰道脫落等疾病時沒有嚴格地進行消毒,或者進行消毒但消毒效果不盡人意或者方法不得當。
1.6 牛患其他疾病
引起奶牛子宮內膜炎的致病菌較多,主要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根據資料顯示,這3種菌治病幾率由高到低排分別為鏈球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另外還有布氏桿菌病等未進行及時診斷導致子宮炎。
2 子宮內膜炎防治措施
2.1 加強奶牛飼養管理,嚴格注意衛生環境
飼養員應尤為重視奶牛干乳期以及懷孕后期時奶牛的日糧平衡,飼養員需要根據奶牛不同的生長階段制定出其相應的日糧配方,尤其是一些維生素,例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以及錳、鈷、硒等還有鈣、磷、鐵等礦質元素的比例。飼養員需要確保環境衛生,保證奶牛飼養條件的良好,牛舍和產房應及時進行消毒和打掃,保證清潔、干燥,暑夏時應加強通風,注意蚊蟲,冬季應注意保暖,對于子宮用具應嚴格定期進行消毒。
2.2 嚴格遵守人工授精的操作流程
人工授精必須確保遵守獸醫衛生流程,在人工授精以前,需要徹底地清洗奶牛的外陰部,以防止奶牛外陰部的外源病原微生物感染子宮,之后需要對輸精所使用的輸精器、手套等進行嚴格的消毒。在受精時,不可大力使輸精槍刺入子宮頸,應緩慢穿過子宮頸褶皺。當子宮頸受阻時,要注意子宮頸或者子宮粘膜,不可將其破壞。
2.3 加強圍產期奶牛的飼養管理以及保健措施
圍產期的奶牛應該注意營養的平衡與供應,奶牛需要在臨產2周之前,進行衛生檢查并且轉入單獨產房進行飼養,轉入前產房和產床需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在奶牛臨產時要做好接產的準備,并嚴格地按照消毒流程進行消毒。產后的奶牛需要進行專門的護理,飼養員要加強產后奶牛的保健,確保其能盡快恢復體力。飼養員還要實時關注奶牛的健康狀況,產后的奶牛可以靜注射葡萄糖及葡萄糖酸鈣,肌肉中注射催產素防止胎衣不下,在產后24~48h應子宮內投藥1次,防止產后的子宮感染。
2.4 加強分娩管理,減少產道損傷及感染
即將分娩的母牛要提前進行檢查并轉入單獨飼養,牛舍需要保證清潔。自然分娩時需要助產,操作員要細致認真,保證動作規范,以免出現產道的損傷及感染。
2.5 加強對產后母牛的管理
奶牛在分娩1星期內必須要有專人看護,如若發現奶牛產道損傷、流血、子宮脫落下垂等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處理。如遇產后12h后胎衣不下,應及時向子宮投注敏感抗生素,為避免之后炎癥的加劇和奶牛體內對毒素的吸收,切不可使用大量液體沖洗,以防止再次出現輸卵管炎或者腹膜炎等癥狀。
3 結語
奶牛子宮內膜炎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與病原微生物、奶牛體內的營養平衡、代謝水平、內分泌及人為等多方面因素等都有關系,經研究調查統計,奶牛脫衣不下、產犢季節、胎次等都有可能造成奶牛子宮內膜炎感染率提升,所以各養殖戶應提前做好奶牛子宮內膜炎的預防工作,盡可能降低由于子宮內膜炎導致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王春維.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病原因問題及建議[J].中國農技推廣,2012(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