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昌安
摘 要:文章提出了沿河縣發揮自然優勢,建立烏江走廊特色經濟帶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特色產業;發展;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222
烏江走廊經濟帶是沿烏江大流域,以自然優勢資源為依托,結合現代山地農業發展趨勢而建立的環狀山地現代農業發展構架。加快烏江走廊特色經濟帶發展是沿河農業實現彎道取直、后發趕超、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
1 打造烏江經濟走廊的目標任務
1.1 發展方向
根據沿河縣農業環境條件和資源特點,烏江經濟走廊產業發展必須大力發展以沿河白山羊為主的生態型現代畜牧業,以塘壩千年古茶為主的生態茶產業,以沙子空心李為主的精品水果產業,以早熟蔬菜為主、次早熟無公害為主的蔬菜產業;打造環烏江大流域打造326國道果蔬產業帶,411省道、官后公路生態茶葉產業帶,烏江河谷特色時蔬產業帶和官舟山羊產業園、新景茶葉產業園、譙家核桃產業園、沙子空心李產業園“三線四園”的產業布局。
1.2 工作重點
1.2.1 做強重點產業
糧食產業:落實和完善好糧食生產的激勵政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單產,加快糧食綠色增產模式的攻關和推廣,使糧食年總產量穩定在20萬t以上,確保農村人口糧食基本自給。生態畜牧業:堅持“穩定發展生豬,突出發展羊、牛,積極發展家禽,穩步發展漁業,因地制宜發展特種養殖業”的思路,打造年出欄肉牛50頭以上的家庭牧場300個,年出欄肉豬500頭以上家庭牧場600個,出欄肉羊100只以上家庭牧場1500個,年出欄肉雞2000只以上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20個,到2020年,年出欄肉牛47萬頭、山羊50萬只、豬45萬頭,肉、蛋、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到6萬t、6千t和1萬t,力爭實現產值30億元以上。茶葉產業:建成茶園1.47萬hm2,建成6個667hm2以上茶葉核心鄉鎮、50個66.7hm2茶葉專業村,到2020年,年產優質茶葉1萬t以上,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蔬菜產業:建成66.7hm2以上蔬菜基地10個以上。到2020年,蔬菜種植面積1.8萬hm2,產量31萬t,實現產值7.5億元。煙草產業:重點打造4個現代煙草農業基地單元,到2020年,煙農種煙總收入達2.15億元以上。精品果業:重點發展空心李、琯溪密柚等優質水果,到2020年,果園面積0.8萬hm2以上,水果總產量7.5萬t,實現產值11.25億元。中藥材產業:重點開發鐵皮石斛、白及、青錢柳等地道中藥材。到2020年,仿野生栽培及人工種植面積達到6667hm2以上,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核桃產業:到2020年,建成核桃生產基地2萬hm2,產值達到2億元以上。
1.2.2 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
立足農業生態景觀、農事季節、農業文化習俗等農業生態及文化資源,以“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為引領,在農業園區、城鎮郊區、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建成一批集創意農業示范、田園風光展示、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特色農旅基地。至2020年,培育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點30個以上,創建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星級休閑觀光農業園區4個;力爭培育國家級最美鄉村1個、省級2個、市級3個以上,實現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
1.2.3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重點圍繞茶葉、畜牧、蔬果、中藥材、核桃等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到2020年,全縣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20個以上。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到2020年,全縣“三品一標”認證登記40個以上,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5個、綠色食品15個、有機認證農產品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5個。“三品一標”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比重達60%以上。
2 主要措施
2.1 建立工作協調機制
把打造烏江經濟走廊作為全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培育農業新動能的重點,整合各類資源支持烏江經濟走廊產業發展。縣委成立烏江走廊經濟推進工作小組,統籌研究解決烏江走廊經濟發展出現的問題。
2.2 建立激勵機制
健全烏江走廊經濟主要指標考核體系,對鄉(鎮、街道)及部門進行考核,其結果作為年終績效重要依據。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發展烏江經濟走廊,建立以生產規模、技術水平、銷售收入、稅收、勞動力就業等為主要指標的評價體系,對達到一定標準的經營主體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扶持。
2.3 完善財政、金融扶持政策
將發展烏江經濟走廊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保障,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通過基金管理和股權、債權投資以及風險補償等方式,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烏江經濟走廊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2.4 確保用地保障
對符合烏江經濟走廊產業發展規劃,建設規模在200hm2以上或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所需配套建設用地爭取省級優先保障;對園藝作物設施生產、畜禽水產規模化養殖、智能溫室、農產品初加工、冷鏈倉儲等現代農業項目,符合農業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條件的,按農用地管理規定,實施登記備案制管理;對于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休閑觀光農業等需要改變土地用途的,根據項目建設實際情況優先向上爭取用地指標。
參考文獻
[1]編寫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綜合農業區劃[M].銅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