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探秘:成熟的美國生豬產業
眾所周知,中國人口眾多,對于豬肉的需求非常大,但近些年養殖戶對洋豬肉進口問題很敏感,究其原因主要是洋豬肉不斷地瘋狂入侵的確影響到養豬人的既得利益。從2015年開始我國豬肉進口連續大幅增長,2016年豬肉進口量更是翻了一番還多,而2017年豬肉進口量依然處高居不下。不可否認的是,未來一定時期內進口豬肉還將影響我國養豬業。
而洋豬肉如此猖獗,它的優勢就是低廉的價位,拿美國養豬業為例,美國生豬價格一度低至3元/斤,而我國最低時也不過6元/斤上下,與3元/斤相比高出太多。在巨大的價格差驅使下,一些企業會選擇購買低價洋豬肉,這是商業行為,無可厚非。然而,為何國產豬肉比不過漂洋過海遠道而來的進口豬肉?背后的原因卻是我們必須面對并且反思的。本期,我們將共同走進成熟的美國生豬產業。
2016年,美國生豬存欄7,005萬頭,出欄12,556萬頭,豬肉產量1,131.2萬t,分別占世界的8.8%、10.4%和10.5%,是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豬肉生產國。同時,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和豬肉制品出口國,2016年豬肉出口237.4萬t。其生豬規模化養殖及生豬期貨的發展過程都早于我國很多年。而目前美國芝加哥交易所(CME)的瘦肉豬期貨目前每日交易量在3萬手左右,交易額約7億美元。對應的期權合約成交量在5,000手左右,是世界生豬品種期貨交易量最大、交易最活躍的國家。

來源:芝華數據。
生豬產業鏈主要包括生產、屠宰加工和消費3個環節。
生產環節
①飼料
美國是世界飼料生產和貿易強國,是世界第一大飼料谷物出口國和第二大飼料生產國。近5年美國飼料總產量呈增長趨勢,但增長幅度在放緩,2015年美國飼料產量1.73億t,占全球飼料總產量的18%。
美國飼料企業的生產能力較強。2004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飼料生產商中有4家美國公司,分別為Cargill、Land O'Lakes、Tyson和 Smithfield。2009年 Feed International雜志對全球飼料企業進行排名,超過200萬t的企業共44家,其中美國有7家(中國7家、日本7家、荷蘭6家),這些企業的平均產量為570萬t,低于泰國(1,300萬t),但高于中國(520萬t)。單產方面,據All About Feed統計,2012年美國飼料企業平均單產為3.21萬t,在全球10大飼料生產國中名列第7,高于印度(3.11萬t)和中國(1.98 萬 t)。
根據FDA所統計的數據,2016年美國共有5,970家飼料加工企業。美國飼料生產企業分為3種類型:①商業工廠,其生產飼料并用于銷售;②集成式或聯合性的生產經營,其(尤其是大的豬料生產商)生產飼料為自用;③合作社(Co-operative),農民聯合擁有飼料廠或生產工廠,生產飼料供自己使用。

2009~2014年美國各地區飼料產量份額
②養殖
生豬養殖規模化的不斷推進也帶來了養殖場的專業化發展。美國傳統的養殖場大都屬于育繁一體化模式,從種豬繁殖到育肥豬出欄全程參與。規模化的養殖場更多依據生豬的成長周期實行專業分工,不同養殖環節獨立經營。根據生豬的生長周期,生豬飼養可分為3個不同的階段:繁殖-仔豬哺育-育肥豬飼養,并依此設立專業的種豬選育場、仔豬哺育場及育肥豬飼養場。第1階段繁殖,專門的種豬場致力于種豬選育及仔豬繁殖;第2階段仔豬哺育,仔豬哺育場所提供專門的哺育設施、專業化的飼料和人工照料,經過8~10周,仔豬的體重達到40~60磅后將其轉移至育肥豬場;最后,育肥豬養殖場主要負責生豬飼養至出欄標準,育肥過程采用專業的飼料配方和科學的養殖技術。養殖場的專業化極大地提高了養殖的生產效率,同時也有利于疫病的防控。育繁一體化的生豬養殖場在1992年占比60%以上。隨著豬場規模化程度的提高,專業化的養殖方式也不斷推廣。到2004年,專門的育肥豬場數量已達到80%左右,而傳統的育繁一體化豬場數量下降到不足20%。

育繁一體化模式
③動保
獸藥動保環節,美國有專門的獸醫服務公司,一般服務于多家養殖場,進行計算機化管理,生豬疫苗動保行業的集中度很高。如美國的Zoitis、Elanco+Novartis、Merk(MSD)等公司在美國乃至全球的市場份額占比都很高。
屠宰加工環節
隨著美國生豬規模化變革,生豬屠宰加工企業紛紛進行了縱向整合。1981年總屠宰量在8,700萬頭左右,到2011年上市1億多頭,擴張近26%;廠均屠宰量增長近3倍,由6萬多頭上升到18萬頭左右,行業集中度大大提高。從生豬屠宰廠的結構來看,1981年屠宰量在100萬頭以上的加工廠生豬屠宰量占比在60%左右,這些加工廠在存量規模上持續擴張,到2011年數量由38家下降到27家,但屠宰量占比上升至90%。大型的屠宰加工廠一般由行業寡頭所擁有,到2010年以Smithfield為首的前四大屠宰加工企業占領了國內豬肉屠宰加工領域近70%的市場份額,屠宰加工領域顯現出極高的市場集中度。
在屠宰加工企業加速整合的背后是下游終端零售商快速的規模擴張,豬肉零售市場集中度顯著提高。前四大零售商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市場份額在16%左右,到2009年這一數據已經超過50%,行業前20的零售商囊括了近82%的豬肉銷售市場。大規模的零售商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并且出于品質保證和降低成本的考慮,他們更傾向于向大型的屠宰加工企業采購,這進一步倒逼加工型企業的整合。

1981~2011年美國不同結構屠宰加工場數量變化
消費環節
美國肉類消費數據顯示,雞肉和牛肉消費占比較大,豬肉消費量在肉類消費中居第三,近幾年其消費量保持穩定小幅增長。在豬肉消費環節,美國豬肉的消費方式主要包括:①居家消費。該部分消費占到全美豬肉消費量的78%。②家庭外的消費。指的是食品服務行業的消費,包括餐館和食品供應商,涉及到將加工豬肉產品供給商業性質的代理機構等,如大學、公司、醫院和相關機構等。該部分消費中,餐館消費量占到全美豬肉消費量的17%,食品供應商到各個機構消費量占到全美豬肉消費量的5%。

美國肉類消費結構
從整體上來說,美國生豬產業鏈發展完善,運行比較穩定,有以下幾方面特點:①政府很少干預畜牧產業,生豬產業市場化程度高;②物流專業化程度高,肉產品質量穩定;③產業鏈中各個環節利益分配相對公平,產業專業化壁壘值高,各參與主體進入和退出難度大。
美國養豬業從20世紀70~80年代初開始整合,至2000年基本完成,由20世紀70年代末約70萬個商品豬場到2000年不足10萬個,2010年時僅約7萬家,生豬養殖場數量銳減近90%。其規模化進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階段一:散戶養殖大幅退出,豬場總量快速瘦身
20世紀70~80年代,美國生豬養殖業規模化進程正式啟動并快速推進,主要表現為生豬養殖場數量急劇減少。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生豬養殖場數量接近65萬,且生豬存欄量100頭以下的小型豬場占比達78%。而到1989年養殖場總量減少至30萬左右,降幅達50%以上,存欄量在100頭以下的小豬場由50萬下降到20萬左右,占比也逐漸降至66%。由于大量小型家庭農場養殖戶的退出,美國生豬存欄總量在80年代經歷了大幅下滑,存欄總量減少至歷史最低點約5,100萬頭,降幅達24%。這主要是因為隨著養殖場數量的快速下降,規模化的養殖場受資金、技術等高壁壘條件限制難以迅速填補這部分空白。但該階段規模化養殖的苗頭初步彰顯,場均存欄由87頭左右顯著提升近150頭,增長近2倍。
階段二:豬場存量繼續下降,養殖規模持續擴張

美國豬場數量不斷下滑
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進程駛入快車道,在豬場存量不斷減少的同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場均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張,大型和超大型養殖場開始涌現。該階段養豬場數量快速減少,由1989年的30萬戶減少至2000年的8.6萬戶,降幅近70%。但養殖場規模的迅速擴張有效彌補了退出者留下的市場空白,尤其在1995年以后場均存欄量快速爬升。1986年場均生豬存欄在150頭左右,到2000年上升至近700頭,增幅達413%。與此同時,生豬存欄量1,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在1986年開始大量產生,總量近8,000家左右,到2000年增至近12,000家,增幅50%。1996年開始出現出欄量在5,000頭以上的大型養殖場,數量在1,400家左右,到2000年達到2,000多家,4年內增幅45%。
從不同規模養殖場的出欄量占比來看,1988年出欄量1,000頭以下的養殖場占總出欄的32%,而出欄量在50,000頭以上的占比只有7%。到2010年,規模在1,000頭以下的養殖場出欄量占比下降到2%左右,相應的出欄量在50,000頭以上的大型養殖場出欄量占比上升到51%。
階段三:規模化步入深水區

美國規模化出欄比例圖
進入21世紀,美國規模化相對減速:生豬養殖場數量穩中微降,生豬總存欄量及場均存欄趨于穩定;但在結構上,大型養殖場的數量和存欄占比仍處于穩步上升狀態。規模化后的美國生豬存欄總量維持在6,000萬頭左右,整體波動幅度不超過10%。近幾年來,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似乎已接近天花板,生豬場均存欄量在920頭附近徘徊。同時從生豬養殖場的數量來看,由8.6萬戶緩慢減少到7萬戶左右。但從結構上來看,存欄在2,000頭以上的大型養豬場數量占比進一步上升,由2000年10%增加到16%。屠宰加工龍頭企業為了保持成本優勢,且保證生豬采購的貨源穩定性和高品質,開始通過合同生產方式向大型養殖場協議采購,或自行縱向一體化擴張。這一階段生豬產業鏈各環節企業也通過向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方式,實踐自行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美國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數走勢
美國生豬養殖現代化水平較高,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生豬養殖帶與玉米種植帶高度重疊。美國的玉米帶是世界最大的玉米專業化農業生產區,位于北美五大湖以南的平原地區,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無霜期長,長達160~200d,年降水量達500~600mm。春夏氣溫高,適合玉米生長。該區域產出的玉米也是美國重要的出口農產品,每年出口創匯達40億美元。2016年,玉米產量最高的10個州生產了美國近90%的玉米,而生豬存欄量也占到全國存欄總量的70%以上。
美國的生豬產業通過產業內部的整合,實現了縱向一體化的生產方式,大型企業通過與農場主簽訂生產訂單來組織生產、加工和銷售,農場從種植制度安排到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高度重視種養結合,飼料加工廠也逐漸從利潤中心轉化為縱向一體化企業的一個成本環節。2012年美國飼料生產總量達到1.65億t,商品飼料只占50%左右,美國排名前10位的飼料公司生產的飼料大多被內部關聯的飼養場消耗。此外,美國從事商品飼料生產的企業通常也與養殖企業實行訂單生產,通過合約形式將飼料生產和生豬養殖有效綁定。

美國玉米帶分布圖

美國豬場分布地圖
通過對種植業的高額補貼降低養殖業生產成本。2008~2014年,玉米補貼金額超過80億美元,而同期美國玉米總產量從3.07億t增加到3.61億t,始終居于世界首位。美國政府對玉米等農作物的補貼,顯著降低了養殖業的飼料成本和肉食加工企業的采購成本。據測算,1997~2005年,美國前4大生豬企業從飼料補貼中節省的成本總計達42.84億美元。
立足飼料成本優勢合理布局生豬產業。生豬成長各階段的成本構成差異較大:繁殖-架子豬階段,勞動和設備等非飼料成本份額較高;育肥階段,成本主要來自飼料消耗。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出現了以節約成本為目的區域分工,在非玉米主產區進行仔豬繁育專業化生產;在玉米帶邊緣區,尤其是玉米帶的東南、南、西南部的邊緣地帶,進行仔豬哺育;斷奶的仔豬運輸到玉米主產區內部進行育肥。以玉米帶生豬產量排名前兩位的愛荷華州和明尼蘇達州為例,2016年,兩地的生豬出欄量分別為4,820萬頭和1,961萬頭,分別調入仔豬2,207萬頭和556萬頭,而伊利諾伊、密蘇里、俄克拉荷馬等臨近各州則相反,分別調出仔豬115萬頭、164萬頭和312萬頭。
美國生豬成本收入包括生豬主產品的收入以及生產的仔豬收入,養殖支出包含飼料費、仔畜費、醫療防疫費、燃料動力費、雇工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土地機會成本、稅金與保險費以及管理費等。2010~2014年,美國生豬養殖整體收入結構較為穩定,商品豬以及育肥豬產值占到總產值82%左右。各項成本占比相對穩定,飼料成本受飼料原料價格影響,波動較大,一般占比為40%~50%之間,但與國內生豬飼料成本占總成本70%~80%有較大差距。2014年較2013年生豬收入上漲22.6%,同時飼料原料價格略微有所下降,飼料成本下降0.8%,仔豬費用上漲了61.2%,養殖凈利潤上漲78%。在成本支出中,飼料費、仔豬費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占比分別為43.2%、37.2%、8%,這3項是主要的養殖支出。
從飼養階段來看,從斷奶到育肥階段,基本所有產值都集中在育肥豬產值上,總體飼料成本以及保育豬購買成本占到總成本的80%~90%左右。育肥到育成階段,基本所有產值都集中在商品豬上,飼料成本、育肥豬購買成本以及保育豬購買成本占到總成本90%以上。
從不同區域來看,東部高地以及南方濱海地區生產總值較高,總體利潤分別為43.98美元/英擔和3.7美元/英擔,高于其他養殖地區。東部高地生產總值集中在保育豬、育肥豬以及商品豬,南方濱海地區、中心地帶、北方新月帶生產總值集中在商品豬以及育肥豬,草原門戶地帶生產總值集中在商品豬以及保育豬。

美國生豬養殖各項成本占比(%)
“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其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豬肉價格上漲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
美國生豬養殖在規模化發展過程中,豬價也存在周期性波動,而且歷史上的豬價波動比較大。目前最近的四輪豬周期,就是在生豬規模化變化、產能波動、疫病、環保、經濟、替代品等因素影響下產生。從維持時間和價格波動幅度看,美國生豬產業因其規模化發展,雖然豬周期依然存在,但每一輪周期維持時間在拉長,因此豬價波動的頻率降低,且價格波動在減弱。
生豬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生豬養殖年產值隨之大幅波動,而非穩定增長。1998年12月~2002年9月,生豬年產值最低值到最高值波動達到34%。2002年9月~2008年1月,生豬年產值最低值到最高值波動達到55%。2008年1月~2015年12月,生豬年產值最低值到最高值波動達到83%。
豬價格大幅波動對全產業鏈覆蓋的龍頭企業的收入影響比較小,美國SFD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歷了一系列收購和整合,公司生產覆蓋生豬全產業鏈,競爭力強勁,經營效益優良,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加工商。公司歷史財務數據顯示,在豬價大幅漲跌時,下游豬肉加工環節、上游飼料原料和中游生豬飼養環節相互配合,降低了因豬價大幅波動造成收入不穩定的影響,其公司營收基本呈穩定增長態勢。
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發展水平都比較高,飼料原料價格整體都比我國低,因此生豬養殖效益好于我國。目前,飼料成本仍然是生豬養殖成本中最主要的生產投入,美國飼料成本在養殖成本中比重在33%左右,玉米和豆粕價格的變動對豬周期同樣產生著重要影響。例如,2007年和2008年美國玉米豆粕都有大幅上漲,但是國內豬價漲幅較小,養殖利潤增幅較小,因此之后出現能繁母豬大量淘汰。2010~2014年玉米豆粕價格漲幅同樣很大,飼料成本增加,疫病和產能低導致生豬供應下降,這一時期豬價漲幅較大,生豬產能恢復加速,導致2014年美國能繁母豬存欄增加。2015年以來,美國飼料原料市場保持弱勢格局,美國生豬養殖大型企業擴產在加速。可見飼料價格對生豬產業的作用不容小覷。■
(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規模養豬編輯整理)

近年來美國的豬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