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綜合
入職前必須自費置裝嗎
文/本刊綜合

《北方人》編輯部:
我是在某藍領網站看到一家酒吧正在招聘服務員,月工資5000元-8000元不等,網站上附有酒吧聯系人的電話號碼、微信號。我覺得薪資待遇十分稱心,便在第一時間聯系了該酒吧的聯系人,并約定了雙方見面進行面試的時間。見面的過程總體還是愉快的,酒吧面試官對我的形象和工作經歷均表示滿意,只是指出我的穿著不符合酒吧工作的要求,他們說只要我形象上稍作調整就能直接上班了,酒吧有統一的工作服,一年四季好幾套,推薦我直接購買。說完,面試官還給了我一套服裝的報價,總計1000元,讓我直接交錢,第二天就可以入職。
我以前有過酒吧服務員的經歷,當場就提出質疑:“法律不是規定用人單位求職時不能收錢的嗎?而且我以前做過的酒吧,都不要我們服裝費的?!贝藭r,面試官的回答是,這1000元并非酒吧所收取,是用于入職員工的工作裝的置辦,如果你不放心,可以自己帶著錢到這家公司去購買,說完,面試官扔給了我一張名片,臉上完全沒有了之前的笑容。事后,我拿著名片去所在的門店看了衣服,發現該店的價位明顯要高于市場價格,而且衣服也都粗制濫造,根本不值這個價錢。我果斷決定不予購買,當然,這家酒吧也沒有錄取我。請問,酒吧的做法對嗎?
小 林
讀者小林:
無論是《勞動合同法》第9條的規定,還是《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4條規定,約束的都是用人單位在錄用、簽訂勞動合同時的行為,一些不法企業就是從字面上抓取漏洞,將原本要收取的押金轉到另一家企業名下,押金就變成了服裝購買的正常交易,違法行為也就洗白了。
事實上,法律對于這樣的行為并非無計可施?!秳趧雍贤ā返诹l規定:用工單位應當執行國家勞動標準,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其中,被單位錄用的勞動者的工作服,應作為勞動者的勞動保護用品由用工單位發放,由領用者簽收,雙方可以約定,待雙方解除勞動關系時收回,若領取者不能交回可按使用折舊后的價值從其收入中扣取,但是不能在發放前收取押金。倘若企業要強調所購買的服裝并不必然用于工作服,那么,求職者就沒有義務一定要購買,可以遵循自愿原則,而且,不購買服裝、不交費用不能作為不錄用的理由,一旦有證據證明,求職者因為沒有按照企業要求購買服裝而最終被棄用,勞動者同樣可以以此向勞動監察等部門主張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