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勇 邱佳濤
(1.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2.南京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自從1950年Pashlian & Crissy第一次運用印象管理理論研究公司年報以來,各國會計學者對公司年報中管理層討論與分析、業績預告等敘述性披露部分信息印象管理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過。印象管理是管理者出于自利動機的信息操縱行為,通過對信息的傾向性和選擇性處理,誤導信息使用者的判斷,損害了信息價值,也與企業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初衷不符(孫蔓莉,2004;Zang,2011)[12][22]。近年來,各方都在積極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企業披露非財務信息,提升企業透明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作為非財務信息披露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公眾和其他利益相關方了解和監督公司行為,促進其運營符合社會和環境的標準。作為一種重要的非財務信息披露機制,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行為帶來了有趣的新話題,可以豐富非財務信息披露領域已有的研究。國際上對獨立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研究在本世紀交替之際方才出現,采用大樣本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不多,且都是基于發達市場。國內關注這一話題的學者更是寥寥,作為國內第一篇開創性的實證研究,黃藝翔和姚錚(2016)[16]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與企業業績的關系,而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其他動因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2006年3月國家電網發布內資企業首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來,中國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熱情持續升溫。至2015年,當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報告數量已增至1597份,其中上市公司830份1。然而,對社會責任報告使用者的調查卻顯示,我國有相當數量的社會責任報告篇幅冗長,詞藻華麗卻言之無物,并且“報喜不報憂”的現象十分突出,絕大多數報告大談成績,對負面信息閉口不談,報告使用者認為社會責任報告不易讀,或者沒有必要讀(郭沛源等,2015)[15]。面對我國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數量激增而質量偏低的現實困境,聚焦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政府監管機構制定相關政策以提高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度,指導和促成企業進行高質量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因此,本文研究了企業出于會計穩健性動因的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行為,發現當會計穩健性水平較低時,企業會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來提高聲譽,以緩解穩健性缺失的負面影響;而當會計穩健性達到一定程度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行為就逐漸減少。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貢獻。已有文獻主要圍繞公司財務報告中會計信息披露的印象管理行為展開研究,而對管理層操縱非財務信息進行印象管理的研究文獻非常少見,且大多是規范研究或案例研究,專門針對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實證研究寥寥,本文通過計量模型估計出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來探究企業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之間的關系,拓展了非財務信息披露印象管理行為研究。本文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如何治理和監督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社會各界極為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首次從會計穩健性的視角闡述了抑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機制,同時考慮我國特定的制度背景,區分產權性質和行業性質進一步分析上述現象是否具有顯著差異,研究結論對投資者從會計穩健性視角甄別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以提高其投資決策價值,同時對監管機構制定相關政策提高企業會計穩健性以抑制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進而改善社會責任信息質量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近年來的一些文獻將心理學領域的印象管理理論引入企業信息披露研究,認為企業信息披露中存在著更為隱蔽的印象管理行為(孫蔓莉,2004;趙敏,2007)[22][27]。印象管理是一種信息操縱行為,表現為對信息的傾向性和選擇性處理,目的在于掩蓋企業經營問題,誤導信息使用者決策。根據印象管理理論,當企業經營業績較差時,管理者就會在報告中使用大量專業術語,造成信息使用者的認知困難,以此避免信息使用者對業績的下滑關注;反之,當企業經營業績較好時,管理者謀求薪酬獎勵,就會在報告中使用淺顯易懂的描述,突出這是管理者努力的成果。現有印象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財務報告領域,對非財務信息披露領域的關注較少,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數量和影響力均逐年增加,很可能成為企業印象管理的對象。
會計穩健性常被視為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契約雙方代理沖突的產物(Watts,2003)[11],體現為在收到外部消息后,確認“好消息”的標準高于確認“壞消息”的標準(Beaver & Ryan,2005)[3]。在委托代理關系中,這一原則有助于解決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Ball et al.,2000)[1],從而對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形成有效抑制,保護利益相關者權益(邱月華和曲曉輝,2009;張金鑫和王逸,2013)[19][24]。然而,管理者也有“捂盤”行為傾向,即報喜不報憂,提早確認好消息,隱瞞推遲壞消息的披露(Pastena & Ronen,1979;Kothari et al.,2009;權小峰等,2015)[8][10][20]。這可能導致公司的會計穩健性不高,虛增公司利潤和凈資產,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第一,增大了公司的經營風險和公司未來發生財務困境的可能;第二,由于穩健性的缺失,公司融資更加困難,需要付出更高的融資成本;第三,導致代理沖突加劇,股東“用腳投票”,對公司造成股價下滑壓力。于是,在會計穩健性不高的公司中,管理者就會采取措施緩解這些不利影響,此時增加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就成為管理者的一種應對措施(錢明等,2016)[18]。
研究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能提高企業聲譽,帶經濟利益。良好的社會責任表現意味著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了良好關系,有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預示企業未來良好的業績。通過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企業塑造出良好的社會形象,預示企業未來良好的財務業績,就使債權人、投資者、供應商和客戶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信用風險進行重新評估,緩解了他們對企業會計穩健性不高的顧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能夠緩解融資約束(Hadlock &Pierce,2010;錢明等,2016)[6][18]、降低融資成本(Goss& Roberts,2011;王建玲等,2016)[5][23],而且能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企業業績(余峰,2016)[17],甚至可以成為企業與政府間進行利益交換的工具獲得更多的政府補助(杜勇和陳建英,2016)[13]。
綜上所述,在會計穩健性較低時,企業通過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印象管理,向信息使用者暗示企業未來良好的財務業績,以彌補當前會計穩健性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而當會計穩健性達到一定程度后,企業這一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的動機就逐漸減弱,體現為會計穩健性的抑制作用。因此,企業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之間可能存在倒U型關系。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企業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之間的關系呈倒U型。
考慮到我國具體國情,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中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關系可能會有所不同。錢明等(2016)[18]發現提高社會責任報告質量與提高會計穩健性都能緩解融資約束,而且社會責任報告緩解融資約束的作用在非國有企業中更為顯著。王建玲等(2016)[23]的研究也發現企業社會責任降低債務融資成本的作用在非國有企業中較為顯著。由于預算軟約束的存在(Lin & Tan,1999)[9],政府對銀行進行行政干預,使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長期貸款,而且國有企業擁有政府的隱性擔保,貸款損失的風險較小,銀行對國有企業穩健性的關注較少(Chen et al.,2010)[4]。這使得會計穩健性對國有企業融資的影響不大,國有企業為此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的動力不強。與之相比,非國有企業就面臨著更大的融資約束,在其會計穩健性不高時,銀行等債權人會對其未來償債能力產生懷疑,而通過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提高企業聲譽,塑造出良好的企業形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銀行等債權人對企業償債能力和違約風險的評估。此外,國有企業的上市、配股申請更容易被批準,在產品市場上享有優待,在經營困難時還會得到政府援助,使其不必通過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來提高聲譽,以此改善經營狀況。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在融資、經營等方面具有優勢,穩健性的缺失對國有企業的影響較小,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的動力就不強,會計穩健性對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抑制作用就不明顯;在非國有企業中,穩健性的缺失帶來了更大的融資約束、更高的經營風險,企業就更有動機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來緩解這些負面影響,而提高會計穩健性對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這一動機的抑制作用就越顯著。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產權性質對會計穩健性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關系有調節作用,非國有企業中會計穩健性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影響更顯著。
行業特征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信任程度,影響社會責任報告的聲譽塑造效果,進而影響企業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的相關關系。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環境敏感行業企業受到社會公眾更多的關注,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本可以提高此類企業的聲譽和形象。但是,環境敏感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偏低,舒利敏(2014)[21]對2008~2012年重污染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進行打分,發現滿分為96分的打分標準下,多數企業得分在15分以下。對社會責任報告使用者的調查也顯示,有相當數量的社會責任報告篇幅冗長卻言之無物,大談成績卻對負面信息閉口不談,報告使用者認為社會責任報告不易讀,或者沒有必要讀(郭沛源等,2015)[15]。于是,報告中“軟披露”信息高于“硬披露”,“報喜不報憂”現象突出,且現有社會責任報告中經過第三方審驗的很少,都使人們對社會責任報告的可信度產生了懷疑,使環境敏感行業難以擺脫聲譽偏低的尷尬處境。
綜上所述,社會責任報告對環境敏感行業企業的聲譽提升作用遠不如在非環境敏感行業企業中顯著。這可能造成在環境敏感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現象不突出,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之間的倒U型關系就不顯著;在非環境敏感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現象不僅更為普遍,而且有更強的聲譽提升作用,使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之間呈現更為顯著的倒U型關系。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行業性質對會計穩健性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關系有調節作用,非環境敏感行業中會計穩健性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影響更顯著。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2009~2014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滬深A股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數據來源于潤靈環球責任評級,其他財務數據和資本市場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CSMAR)。本文采取如下方法篩選樣本:(1)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2)剔除ST及PT公司;(3)剔除數據缺失的樣本。因為會計穩健性對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抑制作用存在滯后性,所以本文將穩健性指標滯后一期,最后篩選得到2153個觀測值。
1. 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的度量
本文借鑒黃藝翔和姚錚(2016)[16]的方法,采用盈余管理中Jones模型的計算方法,將社會責任報告質量分為預期和未預期兩部分,通過模型(1)估計的殘差反映了未預期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用以衡量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

模型中的CSRimpt是潤靈環球責任評級公開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評分的自然對數,借鑒趙敏(2007)[27]、王建玲等(2016)[23]、黃藝翔和姚錚(2016)[16]的研究,本文選取SIZEit公司規模、LEVit資產負債率、ROAit資產收益率、MTBit權益市值比、GOVit產權性質、CEOhaveit高管持股、HOLDit機構持股、PAYit高管薪酬、DEVELOPEDit經濟環境、IDEALit自愿披露、EXCHANGEit上市地點這11個指標作為控制變量(變量定義和解釋見表1)。在控制上述因素影響后,回歸估計得到的殘差(CSRimp)是模型所不能解釋的部分,反映了社會責任報告中的印象管理。
2. 會計穩健性的度量
(1)累計應計模型。張金鑫和王逸(2013)[24]認為會計穩健性體使盈余更多地體現“壞消息”的影響,持續負的應計可以反映會計穩健性水平,可以作為會計穩健性的替代變量,并在原模型的基礎上做了改進:

其中,Taccit為i公司第t年總應計項目,其計算公式為總應計=凈利潤+折舊-經營活動現金流;Opaccit為i公司第t年經營性應計項目,其計算公式為經營性應計=應收賬款變動額+存貨變動額+預付賬款變動額-應付賬款變動額-應交稅費變動額;TAit-1為i公司t-1年的總資產。最后求得穩健性度量指標NOPAC,該值越大,穩健性水平越高。
(2)盈余波動模型。張金鑫和王逸(2013)[24]認為由于對“壞消息”的更積極確認,實施會計穩健政策的公司,其盈余呈現偏態分布,并且盈余波動更大。因此,盈余波動和偏度反映了穩健性水平,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

其中,StdEBITi為i公司在樣本期內息稅前利潤的標準差,TAit為i公司第t年的總資產。最后求得穩健性度量指標SDEBIT,該值越大,穩健性越強。
3. 多元回歸模型
為了檢驗研究假設,本文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其中,CSRimpit為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是根據模型(1)計算得出的殘差;Conservationit為會計穩健性變量,代表根據累計應計模型和盈余波動模型計算出的兩個穩健性度量指標NOPAC、SDEBIT以及它們的二次項NOPAC×NOPAC、SDEBIT×SDEBIT;σit為隨機誤差項;Controlsit為控制變量,借鑒Ball & Shivakumar(2005)[2]、張金鑫和王逸(2013)[24]、王建玲等(2016)[23]、黃藝翔和姚錚(2016)[16]的研究,本文選取公司規模、負債率、產權性質、資產收益率等變量,對公司資產規模、股權性質、經營風險等因素進行了控制。

表1 研究變量定義
除此之外,為了研究了行業特征的影響,本文按國家環保總局的2008年發布的《關于綠色證券的指導意見》將樣本分為環境敏感行業和非環境敏感行業兩類,其中環境敏感行業包括了石化、火電、冶金、建材、造紙、制革、發酵、紡織、采礦、煤炭、化工、釀造、制藥這13個行業。
表2報告了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由表2可以看到,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CSRimp)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0.058和-0.066,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584和-0.752,表明樣本企業間印象管理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會計穩健性(SDEBIT和NOPAC)的均值分別為0.022和0.009。此外,有68.4%的樣本企業為國有企業,41.8%的企業屬于環境敏感行業,68.3%的企業位于經濟發達地區,29.6%的企業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63.7%的企業在上交所上市。
表3提供了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關系的實證證據,被解釋變量為印象管理程度(CSRimp)。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3 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關系檢驗的實證證據
第(1)列檢驗了全樣本中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之間的相關關系,從會計穩健性NOPAC的一、二次項回歸結果可見,會計穩健性對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的影響分別在5%和1%的水平上顯著,呈倒U型,驗證了本文假設H1。這是因為當會計穩健性低時,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描繪一個美好的企業前景,以彌補會計穩健性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而當會計穩健性高時,企業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的動機就相應減弱。因此,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為檢驗假設H2,本文第(2)列和第(3)按產權性質進行分組回歸。在國有企業中,會計穩健性NOPAC的一、二次項回歸系數均不顯著,而在非國有企業中,會計穩健性NOPAC的一、二次項回歸結果均為負,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呈倒U型,驗證了本文假設H2。原因在于國有企業受到會計穩健性的影響較小,而非國有企業穩健性缺失會引起融資、經營等一系列問題,相比而言,非國有企業更有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來彌補會計穩健性不足產生的負面影響的動機。
為檢驗假設H3,本文第(4)列和第(5)列按行業性質進行分組回歸。在環境敏感行業中,會計穩健性NOPAC的一、二次項回歸系數均不顯著,而在非環境敏感行業中,會計穩健性NOPAC的一、二次項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呈倒U型,支持了本文的假設H3。原因是人們懷疑環境敏感行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真實性,環境敏感行業企業印象管理社會責任報告可能收效甚微,導致社會責任報告對環境敏感行業企業的聲譽提升作用遠不如在非環境敏感行業企業中顯著。所以,企業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之間的倒U型關系在非環境敏感行業中更為顯著。

表4 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關系的檢驗穩健性檢驗證據
為了避免穩健性度量模型差異對文章結論的影響,本文借鑒張金鑫和王逸(2013)[24]的研究,使用盈余波動模型計算出的穩健性指標SDEBIT做替代性檢驗,分別進行全樣本和產權性質、行業性質的分樣本回歸檢驗,除一次項系數與上文略有差異外,二次項回歸結果與上文一致,再一次支持了本文假設。
此外,本文檢驗了各個回歸方程中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根據經驗判斷,當方差膨脹因子VIF值小于10時,模型受多重共線性的影響較小。本文各個回歸方程的VIF值均小于3,回歸結果受多重共線性影響較小。通過上述穩健性檢驗,可以說明本文的研究結論是較為可靠的。
本文以2009~2014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財務會計領域廣泛使用的盈余管理計算方法,將社會責任報告質量分為預期和未預期兩部分,以模型計算得到的殘差衡量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實證研究了企業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企業會計穩健性與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之間并非單調的線性關系,而是存在倒U型關系;進一步對企業分組分析發現,上述現象在非國有企業和非環境敏感行業中更為顯著。這說明當會計穩健性較低時,企業會提高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而當會計穩健性達到一定程度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行為就會逐漸減少。本文的發現不僅有助于拓展現有研究,對深入理解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行為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更有助于政府部門識別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動機,制定相關政策規定對企業社會責任實踐進行引導,讓社會責任實踐回歸到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大社會價值的良性軌道上來。
為了提高社會責任報告質量,使社會責任報告言之有物、言之可信,本文提出如下建議:在現階段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通過提高企業會計穩健性可以有效抑制社會責任報告印象管理程度,進而提高非財務信息的決策價值。同時由于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的非財務信息存在難以驗證等局限,使得管理層更加容易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印象管理,且難以被監管機構和信息使用者察覺,因此信息使用者可以從會計穩健性角度提高甄別社會責任報告信息真實性、可靠性的能力。政府和監管機構應進一步出臺更加詳細的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指引,鼓勵企業對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第三方鑒證,尤其對國有企業和環境敏感行業的上市公司進行重點監管和規范。
注釋
1. 數據來源于商道縱橫關鍵定量指標數據庫,上市公司包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及海外其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