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債券是指將所募資金專門為綠色項目進行融資、再融資的金融工具。中國綠色債券市場起步不久,但發展迅速。2015年12月起中國人民銀行、發改委、上交所、深交所相繼推出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建立了綠色債券體系。經過一年以來的發展,國內綠色債券市場(含場內場外市場)穩步成長。2016年綠色債券共計發行53期,發行規模2052.31億元,其中,綠色金融債券和綠色企業債券為主要的發行產品。比較而言,交易所綠色公司債券發展相對較慢。
總的來看,交易所綠色公司債券發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約:
第一,綠色項目更偏好以綠色信貸為主要融資工具。原因有兩點:一是大部分綠色項目投資回收期較長,目前公司債市場難以為普通企業提供大量、長期限資金。由于銀行對企業情況把握準確,風險管控好,通常可以通過發放貸款滿足企業需求;二是對普通企業而言,長期限融資,貸款利率顯著低于債券。
第二,綠色公司債較普通債券產品無成本優勢。從基本要素等來看,綠色債券與普通債券產品無本質區別,其特殊之處主要在募集資金用途上更具針對性、綠色性。為保證上述特性,監管部門在交易所綠色公司債發行流程上設計的監管舉措,如認證、資金使用限制、信息披露要求等,客觀上增加了債券發行成本。在激勵措施尚未落地時,企業選擇綠色公司債為其綠色環保項目融資的動力不強。
第三,投資者對于綠色相關產品并無特別偏好。在海外成熟市場,社會責任投資者是綠色債券的重要投資方。我國的社會責任投資還處于發展初期,尚未成為一種重要的投資方式,投資者更關注資產現金流等財務指標,僅在其他條件一致時才會考慮環境保護等因素。而當前綠色項目投資回收期較長、收益率普遍不高,國內投資者對相關項目投資、產品購買持謹慎態度,更不會特意地去選擇投資綠色債券。
綜上,為加快推動交易所綠色公司債券發展,筆者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首先,優化資金管理機制,推行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適當放寬綠色公司債券募集資金使用范圍,允許綠色環保型企業能夠通過這一工具改善自己的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目前發改委在《綠色債券發行指引》中的部分規定為綠色環保企業改善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提供了制度紅利,相關舉措可供綠色公司債券監管機構參考。另一方面,推行債券市場的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讓所有企業都進行該項信息披露。相關制度建設可循序漸進推進,先參考香港等市場的經驗,采用“不遵守就解釋”的披露原則,給予發行方披露關鍵信息一定自由,但必須解釋不披露的原因;后續在此基礎上建立強制性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其次,統一和規范相關業務管理制度。一方面,監管機構應統一現有的綠色行業劃分、募集資金管理、信息披露等規則,改善監管體制分散所帶來的問題,提高市場資金進入到綠色債券市場的便利度;同時促進國內綠色債券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吸引外國投資者投資交易所綠色公司債券。另一方面,參考信用評級認證監管的國際經驗,規范綠色債券認證制度,解決當前認證市場混亂的問題。
第三,完善激勵機制,引導投資人進入綠色投資領域。首先,政府機構應落實相關政策支持,切實提高綠色債券的投資收益率,降此投資者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借鑒國際經驗,政府機構從財稅方面給予綠色債券發行一定優惠,包括貼息、減免稅收等。其次,監管機構可以做好綠色投資者服務工作。一方面,建立綠色投資者網絡,引導投資者開展綠色投資,特別注意發揮大型金融機構的示范效應。另一方面,加強投資者服務、教育工作,讓投資者們能夠充分知曉資本市場上綠色投資機會,合理分析綠色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避免如“漂綠”現象所帶來的風險。(文/黃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