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志祥
摘要:美術教學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而高中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我認為老師應該進行個性化的教學,通過個性化的教學,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去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這樣高中美術教學的價值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發揮,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個性化教學并沒有受到重視,在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老師應該積極地探索如何進行個性化教學,真正的發揮好高中美術教學的價值,以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美術教學;個性化教學;嘗試建議;思考方法
在現在高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老師仍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話,可能無法真正的發揮好高中美術教學的價值。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強調學生的規范和統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世界其實是大有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價值,因此,高中美術教學應該積極地探索如何進行個性化的教學,以個性化教學作為切入口,提升教學的價值,發揮好高中美術教學對于學生成長的意義,促進學生的幾乎全面成長發展。
一、明確學習目標,找準自我定位
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找準自我定位,首先要了解的是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交流,最先了解的是學生的愛好,以此為切入點,對其進行引導。通過了解學生喜歡的畫家,喜歡的流派風格,并根據學生的特長對其做出相應指導。因此每一堂賞析課的教學都是非常關鍵的,個人認為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要從多方面進行引導和滲透。在對鑒賞的作品進行講解時,不僅僅要注重作者表現手法上的闡述和講解,同時也不能忽略對作品時代背景的闡述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還應適當對作者創作時的想法進行適當的心理還原,讓學生深刻體會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創作作品時的心態,讓學生的鑒賞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從更深層次對作品進行全面的解讀和領悟。
以外國繪畫鑒賞這一單元的教學過程為例,筆者在印象主義與后印象主義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選取了后印象主義先驅—梵高及其作品向日葵進行重點分析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了梵高當時的創作狀態、時代背景,對作品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和剖析。在課前我曾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繪畫風格,知識掌握程度有針對性的自行設計學習目標,在課上作品賞析結束后,給出一張向日葵照片為題目,讓學生自由發揮進行創作。無論是從對作品的賞析解讀還是從繪畫作業的反饋情況來看,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部分學生在感知和評價藝術作品的表現方面做得非常優秀,通過多角度學習對作品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交上來的繪畫作業也不再是簡單機械的對照片進行臨摹,同樣的內容卻明顯體現出了鮮明個人的表現風格。
二、情境創設與客觀現實條件的關系,既情境創設的可行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情境創設中,強調創設盡可能實在的真實情境,因為真實的情境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任務的真實性能使學生了解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主人翁感,也容易啟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情境的多樣性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完成任務中表達自己的知識。最優教學是教學活動的思想目標。良好的情境創設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學過程受到教師、學生、媒體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創設情境畢竟只是進行教學的一種手段,所以在情境創設中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客觀現實,要考慮其是否為創設情境準備了條件。
三、選擇個性化的美術學習方法
讓學生進行“體驗學習”。課堂上注重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中。充分利用情感體驗,激活學生主體意識。如在講授《最后的晚餐》這幅舉世名作時,通過充滿激情的聲調和富有情感的語言,以一組學生排演的13個人物動態揭示了猶大的卑劣、丑陋,表達畫家對善與惡、美與丑、崇高與卑鄙的鮮明愛憎,讓學生深刻體會此畫的意境。體會達?芬奇作畫的技巧,以達到學習主體的情感和審美的和諧統一。成功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對學生提問或回答持有正確的態度,讓學生嘗到探究的成果,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愉悅,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才能引發學生求知、探究、創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問題。實際上,真正的學生探究活動整個地就是由問題引導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可以貫穿于探究活動的始終,自然地進行。
四、建立個性化的美術評價體系
新理念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選擇和自我理解,贊賞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適時地把他們的新想法,新創意,新探索引向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之中,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在《美在人間——中國民間美術》欣賞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活動:對教材中的結掏歸類,然后指導學生重點選擇一類解說。活動一提出,學生就開始積極準備。學生先自讀文本,對教材內容、結構有了自己的理解。我看學生準備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的討論中,我都給予了學生個性化的評價:“簡單的工具和材料,直接貼在窗戶、門楣或鞋子、枕頭上。這主要是民間剪紙的表現形式,這種藝術、適用l范圍廣泛,在素潔的窗紙上貼以色彩鮮艷的窗花,使人感到特別的清新亮堂。”
個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每個學生的潛能發掘得更充分,在各個方面發展得更全面,使培養目標的達成度更高。可見,個性教育關注人性,關注人的價值和潛能;素質教育強調發揮學生主動參與的自主性,也就是發揮學生潛在的創造性和創新精神。高中美術教育不應該僅僅是教會學生畫畫,而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發揮個性。總之,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讓他們在開心、愉快的環境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讓他們大膽地表現自我、大膽地異想天開、大膽地創新,這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清松. 新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美術教學見解[J]. 小作家選刊, 2016
[2] 趙秋實. 對新理念下高中美術教學的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 學法教法研究, 2015(13):270-271.
[3] 白彬.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美術“有效教學”[J]. 赤子 .20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