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漪嵐
“營改增”背景及其意義
黃漪嵐
“營改增”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服務業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2012年,我國拉開新一輪稅制改革的序幕。經過近5年的改革,營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營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復征稅,平衡行業稅負,促進工業轉型、服務業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是我國經濟實現良性循環和高效發展的有利保障。
稅法;營改增;背景;意義
改革開放35年間,我國一共經歷了3次較大的稅制改革。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一步步推進,當時過于簡單的工商稅制已經不再適應形勢發展。1994年,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分稅制改革拉開序幕。這次改革,初步建立了以流轉稅為主、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的稅收體制,由原來的封閉型轉為開放型,由單一型轉為復合型。雖然營業稅存在著全額征收、重復征稅的缺點,但對于當時正在改革起步階段的中國來說,正是這種重復征收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分稅制的實行,使中國的財政秩序為之大改,中央財政重獲活力。
自1994年以來,增值稅和營業稅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兩個稅種。工業——我國的第二產業,主要由增值稅來調節;服務業——我國的第三產業,主要由營業稅來調節。相比之下,營業稅因存在著重復征稅的缺點,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加上我國加入WTO以來,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稅制中涉及營業稅的各要素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部分舊條款已經不能再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再者,2009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多年的生產型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再次減輕了第二產業的稅負,但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特別是金融、保險、電信等領域在國際競爭中還處于弱勢。為了平衡三大產業的發展,國家應該為第三產業創造更好的機會及平臺,于是才有了通過稅收政策改革為第三產業發展創造條件的想法,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完善流轉稅稅制。適時調整、完善營業稅政策,為我國企業適應當前國際競爭環境創造了條件,也為后面稅制的進一步改革——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做了鋪墊。
營業稅改為征收增值稅(簡稱營改增),指的是改革前該企業是繳納營業稅的,改革后變更為繳納增值稅。改征增值稅后,企業可以對進項稅額進行抵繳,而大部分小規模企業由原來繳納5%的營業稅改為繳納3%的增值稅,稅收負擔得以減輕。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正是營改增對外宣傳時作出的鄭重承諾,其目的除了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外,還有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促進企業自身發展,從而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推動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這次稅制改革,從國家決定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到營業稅完全被增值稅取代,歷時近5年時間,分了3個階段,共6個時點,循序漸進地把多個服務業分批分省市地在我國推行。
1.第一階段:選取部分行業在部分地區推行“營改增”試點
打響“營改增”第一炮的是上海市。按規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對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領域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工作,由此正式拉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序幕。
一項政策要想順利地推行、實施,選擇試點進行經驗的累積是十分必要的。選擇上海作為試點,是因為上海是我國極為重要的經濟、科技、金融、貿易中心,其服務業門類較為齊全,而且上海地處我國心臟地帶,其輻射作用非常顯著。作為先行先試地區,能為以后其他地區、其他服務業的“營改增”提供更有說服力的經驗。
第一階段的改革試點并沒有全面鋪開,而是選擇了條件相對比較成熟的行業——交通運輸業(包括水路運輸、陸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以及部分現代服務業包括研發和技術、信息技術、物流輔助、文化創意、有形動產租賃和鑒證咨詢這6個領域進行試點。第一階段選擇這些行業做試點,主要是因為交通運輸與企業的生產息息相關,選擇試點中的部分現代服務業是為了促進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減少產業細分和分工存在的重復征稅因素,有效提高改革質量。
在“營改增”打響第一炮后大概半年時間,通過上海的試點經驗,國家又規定了從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將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由上海市分4批次擴大到北京市、天津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含廈門市)、廣東省(含深圳市)和湖北省。把“營改增”從一個地區向多個地區擴展,目的就是希望能在這10個省市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更多的經驗,為“營改增”第二個階段做更好的準備工作。
2.第二階段:選取部分行業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營改增”試點
2013年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工作推向全國,并且把廣播影視服務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2014年1月1日起,鐵路運輸業和郵政業在全國范圍實施“營改增”試點。2014年6月1日起,電信業在全國范圍實施“營改增”試點。
2014年4月1日“營改增”擴展到鐵路運輸業后,所有形式的交通運輸服務全部納入“營改增”范圍。到此為止,“營改增”試點工作已經覆蓋3大行業——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信業;7個現代服務業——研發技術、信息技術、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文化創意、鑒證咨詢、廣播影視。
3.第三階段: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營改增”,最終結束營業稅的歷史使命
距離上一階段大概2年后,2016年終于迎來“營改增”第三階段。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營改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納入“營改增”范圍后,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稅制改革宣布收官,營業稅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我國推行這次稅制改革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將近5年、3大階段來實現了貨物和服務行業的全覆蓋,打通稅收抵扣鏈條,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升級,提升我國綜合國力。
首先,讓我們來簡單對比一下營業稅和增值稅。
在“營改增”之前,營業稅是我國流轉稅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稅種,具體包括我國境內提供的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應稅勞務指的是交通運輸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訊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建筑業、服務業的勞務。由于營業稅的征稅范圍涉及第三產業這一廣泛領域,因此營業稅有著不同的稅率,其稅率為3%到20%不等。營業稅是價內稅,營業收入的總額乘以適用稅率直接計算出應納稅額。營業稅與增值稅最大的區別,就是營業稅不能抵扣進項稅額。
“營改增”實施以前,增值稅同樣是我國稅制中很重要的流轉稅之一。它是以商品在流轉過程中所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稅。增值稅屬于價外稅,也就是說稅額是由消費者承擔的,實行有增值才需要繳稅,沒有增值則不需要繳納稅款。也正因為增值稅只對增值部分征收稅款,因此增值稅是允許抵扣進項稅額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根據銷售商品或勞務的不含稅銷售額乘以相應的稅率計算出銷項稅額,然后扣除取得該商品或勞務時所支付的增值稅款,即進項稅額。增值稅的稅率并沒有營業稅稅率那樣種類繁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標準稅率為17%,在此基礎上又有著13%的低稅率和出口稅率為0的特殊稅率,而規模較小的小規模納稅人稅率一般為3%。
我國稅制結構中,構成主要稅收來源的增值稅和營業稅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流轉稅稅種,二者雖分立而行,卻存在著交叉的情況。營業稅是以營業額乘以相對應的稅率計算稅額的,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商品每經過一個流通環節都需要繳納一次稅款,重復征收現象明顯,從而使得納稅人重復繳稅,增加納稅人稅收負擔的同時,更體現了稅負的不公平。
企業既承擔了以增值稅為計稅依據的納稅義務,又在不斷的流轉過程中承擔了以營業稅為計稅依據的納稅義務。當流轉環節越多,層層疊加后,繳納的稅款就越多,稅負就越重。一些企業為了減輕稅收負擔,避免層層納稅,于是盡量減少商品的流轉環節,迫使企業逐漸向混業的經營方向發展,從而不利于專業分工與集約化生產,資源要素配置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造成生產效率低下,導致企業失去競爭力,國家也失去了一定的綜合國力。
營業稅由地方稅務局負責征收管理,而增值稅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管理,這樣的管理容易使納稅人發生混淆,導致出現少報、漏報稅款的情況。而且,營業稅與增值稅并行征收,營業稅不允許抵扣進項稅額,導致抵扣鏈條不完整,從而不利于稅制的簡化和管理。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在我國與國際先進領域的接軌中,不斷涌現出各種各樣新型的生產經營模式,一些單一的服務行業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不斷地向多樣化經營模式發展。在這些新型的和多樣化的生產經營模式中,營業稅與增值稅所適用的商品與服務的品種發生了交叉、融合,區分愈益模糊,兩者難以清晰界定,在稅收征管中帶來了困難。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當下,世界大部分國家征收的是增值稅,實行的是出口“零稅率”。由于我國營業稅的征稅范圍大部分是第三產業——服務業,因此大部分服務都是含稅出口,這不僅不利于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削弱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更不利于我國與國際接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雖然實現了高速發展,但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產業結構不合理。據統計,在“營改增”之前,我國的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遠高于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而且第三產業中嚴重缺乏高新技術服務業的發展。由于沒有高新技術服務業的支撐,第二產業中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觸目皆是,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及資源的嚴重浪費。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我國傳統的以出口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極大沖擊。這次的稅制改革,促使我國產業結構轉型換代,高新技術服務業的發展步伐也得以加快。
自2012年1月1日“營改增”試點以來,各行各業之間的抵扣鏈條隨著“營改增”的階段性推行全部打通,促進了社會專業化分工,同時也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和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從2012年“營改增”拉開序幕到2016年“營改增”落下帷幕,2012-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百分比都是逐年上升的,而且從2013年起均高于同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高能耗行業增加值占比有所降低,拉動了居民的消費增長。“營改增”不僅僅是為了減稅,因為投資越多,抵扣越多,享受的政策優惠就越明顯,這更是鼓勵企業的投資發展,有助于企業做大做強,從而有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2012-2016年三大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①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的通知(財稅〔2011〕110號)
②《關于在北京等8省市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2〕71號)
③《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2017年2月28日
⑤蔡新:《“營改增”試點穩步推進取得階段性成效》[N],《中國稅務報》,2012年11月28日
黃漪嵐,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計劃財務處。